飲食文化見證海口60年生活巨變

時間:2010-01-12 11:15   來源:中新海南網

  中新海南網9月22日電 據南國都市報報道,60年前,海口的飯館都啥樣?60年來,海口飯館的流行菜色都有哪些變化?18日下午,省烹飪協會邀請了一批60歲以上的老名廚歡聚一堂,開了一次令人“垂涎三尺”的座談會。參會的老名廚年紀最大的已經80多歲,最小的60多歲,這些當年執掌著海口各大小名餐館的大廚們,用每個人最基本的需求——吃,描繪了海口60年來百姓生活的變化。

  解放初期私營餐館繼續開

  據了解,新中國建國初期,國民經濟處於恢復調整時期,私營企業得以保留。因此,解放初期的海口餐飲業,依然是以解放前的一些私營餐館為主,慢慢地進行改造。這些餐館包括瓊南酒樓、利南酒店、長安酒店、中華西菜館等,數量不多,但對於當時僅有二三萬人的海口來説,已經夠多了。

  省烹飪協會秘書長林俊春告訴記者,那時候市民極少有人上餐館吃飯,餐館的客人大多都是生意人。菜色方面,大多以海南本地風味為主,與現在偏向粵菜風味不同,那時候餐館裏的菜雖然不夠精緻,但更有海南風味,比如燒魚肚、炒魷魚絲、墨魚丸、白切雞、小炒菜、炸肝卷等,原材料上都是選擇鮮活的,現宰、現殺、現做,講究口味清新,原汁原味。“炸肝卷是當時最流行的小吃了,用豬油裹著豬肝,放在油鍋裏炸,香極了”。林俊春説,當時海口最紅火的是一家名為利南的酒店,也就是1958年更名為南島風味的酒店,位於中山路與新華北路交界處,當時是引領海口餐飲風味的一家名店。

  據介紹,解放初期的私營餐館進行改造後,有些變成了國營的,有些變成了集體的。1955年後,海口的餐館成倍增長,從業人員有1320多人,當時一年的銷售額有400萬元。

  改革開放外資進入海口餐館

  記者在大廚們的座談中了解到,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海口的廚師開始派到廣東、香港地區交流學習,海口餐館的菜色也在慢慢豐富的同時,也加入了更多粵菜風格。“文革”期間,海口的餐飲業幾乎踏步不前,林俊春告訴記者,當時餐館裏人很少,而且完全沒有所謂的服務概念,客人完全是自我服務,自己端菜打飯,提倡“菜肴簡單化、服務大眾化”。“文革”後,海口餐飲業慢慢恢復。1979年,海口餐館國營、集體、個體的加起來共130家左右,從業人員1700多人。1985年,外資第一次進入海口餐飲業,慢慢地,東湖賓館、華僑大廈等酒店的餐館開始紅火起來。“那時候人們最流行的就是喝早茶”,林俊春説,這個從香港流傳過來的飲食方式,讓很多市民趨之若鶩。而當時,海口也早已經出現了北方菜。“北方館”或許還有其他名號,但大廚們都不約而同地稱之為“北方館”,餃子是他們對這家飯館印象最深刻的一道“菜”。

  建省之後下館子成家常便飯

  在座談會上,談到海口餐飲業這60年來的變化,讓大廚們最感慨的就是,現在的餐飲業實在太多元化,豐富得讓人看都看不過來。

  林俊春告訴記者,現在海口餐館林立,解放初期根本無法想像到餐館吃飯的平常百姓,現在已經把下館子當成了家常便飯,就連過年都要早早預訂一桌年夜飯。而且現在在海口,不再是簡單的中餐、西餐之分,各地的風味一應俱全,甚至日本風味、韓國風味等外國風味的餐館也出現了不少,還有肯德基、麥當勞等西式快餐,讓人吃都吃不過來。(南國都市報/劉艷 何國鵬)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