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之路
 
甘肅寺廟 之 張掖大佛寺

  時間:2006-06-02 14:00    來源:     
 
 

  大佛寺位于甘肅省張掖市區西南隅,因寺內大佛殿是身長約三十五米的釋迦牟尼涅槃像,故又名“臥佛寺”,為張掖一大勝景,被列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佛寺創建于古夏崇永安元年(1098年),距今近九百年。拒記載,一個叫嵬咩的和尚出外雲遊,一日間隱約聞有絲竹之聲,循聲尋去,卻不見演秦著,疑為“天樂”,後在天樂響處掘得碧玉臥佛一尊,于是便在此建寺,遂為大佛寺創建之始。此寺原來規模宏大,是由牌樓、山門、大佛殿、萬聖殿、藏經殿、 配殿、僧舍和佛塔組成的完整建築群,並有雙眼井、木爪樹、金塔六角亭鼎等。萬石洪鐘重兩千余斤,聲透九霄。殿宇巍峨壯觀,古木參天,是一個清靜去處。元、明時期,大佛寺的影響遠及歐亞。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曾留居甘州遊覽名勝,在他的《馬可·波羅遊記》里,對大佛寺規模宏大的建築、精美的臥佛塑像大加讚賞,推崇備至。古哈烈國沙哈魯王使臣亦曾遊覽大佛寺,在他的記載中說;“雕刻功夫精致,故諸像皆與活人無異。”寺原名“迦葉如來寺”,明永樂九年(1411年)敕賜“寶覺寺”,後又改“弘仁寺”。清朝乾隆年間重建。到本世紀40年代,寺內建築大部已毀。現存建築有大佛殿、藏經殿和土塔三處。1985按布局遷建了牌樓、山門,又遷建了三座散存的殿堂。

  大佛殿為全寺主體建築,坐東西面,為兩層樓結構,重檐歇山頂,高20.2米,寬48.3米,進深24.5。面闊九間,進深七間,總面積1370平方米。四周木構廊廡。殿檐下額枋上雕有龍、虎、獅、象等。正門兩側嵌各用50塊方磚拼成的淺浮雕兩幅,每幅4.6米見方,刻工精細,富麗渾厚,是磚雕藝術的精品。殿內彩塑現存31雕。正中佛壇上,塑釋迦牟尼涅槃像,身長35米,肩寬7.5,佛手指中可睡一人,是國內現存最大的泥塑臥佛。像為木胎泥塑,中空。金妝彩繪,面部貼金,右脅而臥。造像豐滿端秀,怡靜安詳。大佛身後塑迦葉、阿漢等十大弟子,南北兩側塑十八羅漢,間隔得體,色彩脅調,神熊各異,栩栩如生。大殿四壁和二層板壁上繪有壁書,約530平方米,內容有佛、菩薩、弟子、諸天神將、佛經故事及《西遊記》人物等,線條流暢,色澤清麗。

  大佛殿後面是藏經殿,木質結構建造。內藏明正統十年(1445年)英宗朱祁鎮敕書頒賜給大佛寺的一部佛經,是明正統五年官版印制的,經籍名目每繁多,集佛教經典之大成,共計350種,685函3584卷,其中有明正統初年鎮守了陜甘禦馬監兼尚寶監魯安公貴集士用泥金書寫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花嚴經》、《勝王經》、《報恩經》、《大唐西域記》等,殊為珍貴,是全省現存最完整的經藏。

  大佛寺中軸線上最後部建一土塔,原名彌陀千佛塔,為喇嘛式塔,通高33.37米,由塔座、塔身和塔剎三部分組成,建于文形臺基之上,四周有兩層木構塔廊。塔座之上有兩層須彌座,其中一層須彌座上有八座小塔。第二層座上是覆缽形塔身。塔身之上又一層須彌座,座四周各開五個小龕,龕內供佛像。座頂有相輪。1921年因地震塔頂毀壞,1986年修復。

  大佛寺還保存著一些珍貴的歷史文物。1966年在臥佛腹內發現石碑、銅佛、銅境、銅壺、佛經等,還有一塊鉛牌,記載了明成化年間在河西發生的一次地震,是供了河西地震史的新資料。1977年在大佛寺附屬建築金塔殿下出土的五枚波斯銀幣,則是古代中外貿外貿易往來的見證。此外,該寺碑有明宣宗《敕賜寶覺寺碑記》、明通政使穆來輔《重修宏仁寺碑記》等。寺中藏有《大藏經》等眾多佛經。

         (來源:中國寺廟網)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