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興善寺——曾為佛經翻譯中心大興善寺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大南門外,最早建于隋開皇二年(582)。1983年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大興善寺歷史上曾經是中國歷史上的佛經翻譯的中心。隋朝皇帝隋文帝即位的時,下令在該寺聚集名僧和佛教學者,建立了隋代第一個國立譯經館,以後逐漸成為當時佛經翻譯的中心。
大興善寺的佛經翻譯在整個隋代的譯經事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所譯經論在門類方面彌補了兩晉南北朝時期經多論少的不足,對豐富當時各派佛學思潮做出了貢獻。隋末唐初,大興善寺的譯經事業一度受到挫折。唐貞觀三年(629),唐太宗詔令以印度來華高僧波頓為譯主,在該寺重開譯場。
大興善寺也是中國佛教密宗的發源地,為密宗祖庭。唐開元八年(720),獅子國高僧不空來中國,在大興善寺主持譯經事業,大量翻譯傳播密典,弘揚密教,從而創立了中國佛教密宗,被尊為密宗開祖。當時日僧空海來唐求法,從師不空弟子惠果,學成回國,在日本東大寺創立了日本佛教的東密,並創造了日本文字,號弘法大師。這一宗派至今依然鼎盛。因此,大興善寺也被認為是日本佛教密宗的祖庭。 大興善寺建成以來遭到多次破壞,寺廟多有毀壞,僧徒離散。新中國成立後,自 1955年冬季開始,對全寺的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翻修。"文革"中又遭破壞。1983年後恢復。現在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觀音殿及法堂等。 寺內觀音殿供奉有千手千眼旃檀觀音像。根據宋代的記載,認為佛教寺院塑立觀音像最早就是大興善寺。
(來源:中國寺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