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經濟、文化、信息全球融合的時代,交流與和諧是時代的主題,北海禪院坐落青海湖環湖路的終始點上,歷代高僧的環湖朝聖均由此出發、至此圓滿,北海禪院不僅要弘揚佛法、慈濟世人,更旨在融通三大語係世界各國佛教、增進民族團結,並以實際行動參與到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使命之中”
——明賢法師

兩地水共澆同心樹

水土交融共慶奠基大典

北海禪院藍圖局部
夏日的青海湖,清涼廣博,浩瀚無際。5月2日,中國藏區的第一座漢傳佛教禪宗寺院——北海禪院的主建築十一世班禪大師紀念塔暨大雄寶殿奠基盛會在青海省海北洲西海鎮的金銀灘草原上舉行。青海省領導、夏日倉活佛等漢藏佛教知名人士出席了本次盛會,近萬名來自漢、藏、巴利三大佛教語係的僧眾、兩岸三地的信徒以及文化界人士齊聚金銀灘共慶這一佛教盛事。
據北海禪院籌建人,來自江西佛學院的明賢法師介紹,北海禪院作為第一座出現在我國西部千里文化長廊上的漢傳佛教寺院,作為最前沿、最完善的文化交流平臺和高等的文化研究院所,擔負著民族團結、家國和平、社會合諧、佛法弘揚的重要使命。“當今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日益深廣恰恰反射了漢藏文化間溝通的缺乏,我希望北海禪院能給藏傳佛教帶來平和清靜之風,引導藏族同胞認識到自己文化的寶貴。”明賢法師對本網記者說。
為了突顯此次奠基盛事致力于促進漢藏佛教、語言、文化交流的特殊意義,明賢法師遠赴黃河壺口瀑布取水,又赴黃帝陵取土。在奠基儀式上,明賢法師將取自中原大地的水土與藏族智賢法師取自十一世班禪故鄉之土與青海湖水分別交融,寓意著漢藏佛教以及文化大融合的美好願望。在漢藏兩族的紐帶——青海湖邊修建北海禪院主建築班禪大師塔,能夠成為各民族團結和交流的地標性象徵。
今年的4月14日,十一世班禪在江西雲居山真如寺拜會了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並共同植下了一株“漢藏連心樹”,此舉為漢藏佛教教義、語言文化進入正常、對等、健康的交流開啟了新的篇章。此次,位于漢傳佛教核心地帶的江西省佛學院僧眾不遠萬里從雲居山送來兩株連心樹苗種在奠基地旁。夏日倉活佛、三大語係的僧眾以及來自兩岸三地的信徒在金銀灘上共同植下了一萬棵松樹,回應漢藏佛教兩位宗教領袖共植 “漢藏連心樹”的祈願。
明賢法師在奠基大會上表示:“把這種交流工作具體化,由僧眾肩負維護北海禪院與班禪大師紀念塔的文化形象、促進各民族交流的職責:在進行正常宗教生活的同時,潛心研究佛學與文化,通過各種佛事交流與宗教文化研究將班禪大師歷代高僧的精神傳揚開來,將賦予‘北海禪院與班禪塔’不朽的精神內涵和‘活’的生命力。”
當日下午,金銀灘石刻旁舉行了“紀念世界和諧日三大語係僧團集體簽名”的活動。明賢法師禮請南傳佛教上座部的比丘僧團、漢傳佛教核心地帶的江西省佛學院僧眾、和以青海省佛學院為代表的高僧活佛共同簽名,共同企盼世界和諧。5月3日,三大語係僧團在明賢法師的帶領下前往青海著名藏傳佛教寺院塔爾寺進行朝拜。
明賢大師告訴記者,在這個經濟、文化、信息全球融合的時代,交流與和諧是時代的主題,北海禪院坐落青海湖環湖路的終始點上,歷代高僧的環湖朝聖均由此出發、至此圓滿,北海禪院不僅要弘揚佛法、慈濟世人,更旨在融通三大語係世界各國佛教、增進民族團結,並以實際行動參與到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使命之中。(李徽)
北海禪院網址:www.beihaichanyuan.com
 |
|
|
明賢法師遠赴黃帝陵取土 |
赴黃河壺口瀑布取水 |
相關鏈接:

明賢法師(資料圖片)
明賢法師: 1992年在江西雲居山出家,隨侍現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老和尚多年,2000年于江西佛學院研究生班畢業之後留校執教,擔任佛學院教研主任及副教務長等職,任研究班班主任,教授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以及造像度量經、戒律、楞嚴經、入中論等課程,2005年受聘為廬山凈土文化研究班教授,講入中論,同時擔任廬山露天大佛藝術顧問,工程監理至今。
今年四月入選“兩岸僧人重走唐僧西行路”活動,作為大陸僧人的代表與來自臺灣佛光山的慧寬法師將在今年七月從西安啟程歷時四個月沿玄奘西行的路線到達印度那爛陀寺。
背景資料:
北海禪院坐落在聞名遐邇的青海湖北岸金銀灘草原上。
金銀灘大草原地處大西北千里文化長廊最重要的站點,北毗敦煌,南望麥積山,蒼茫雄渾、浩瀚千里、水草碩美、物產豐饒,是唐番古道上的文化要塞。現在,內地入藏線路真正通暢的109、135國道沿北海禪院側邊直通拉薩,已接通今年正式啟用的青藏鐵路,是世界屋脊上最偉大的交通工程,將北京、北海禪院、拉薩連通成一條最現代化的佛教教法交流、民族文化及科貿活動的大動脈。
班禪大師是近現代促進漢藏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事業的偉大政治領袖與佛教大師。十世班禪大師曾經視察過海北州金銀灘地區,親切關懷本地區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十一世班禪大師亦光臨了海北金銀灘,並題詞留念。為了紀念十一世及歷代班禪大師促進團結統一的偉大思想、彰顯光輝功績以昭示後世,海北州人民政府提請青海省人民政府,在海北金銀灘修建北海禪院的主建築——“班禪大師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