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大家盼望已久的孫大聖已經到了我們的聊天現場,章老師,剛開始見到您的時候,我就想叫您孫老師,特別不習慣叫你章老師,總覺得你應該姓孫,因為春節天天看看西遊記,還有春節晚會,到處是你的影子,同時您也寫了《猴緣》這本書,現在在新浪讀書頻道上做了刊載,很多網友特別支持,也希望了解更多的關于您的故事,所以今天請您到現場就是跟網友講一些故事,先跟網友打一聲招呼吧;
六小齡童:新浪網的網友大家好,我是六小齡童,很榮幸在新浪網的聊天室跟大家聊天,首先在這里再一次祝大家猴年大吉,萬事如意,同時作為聊天,很感謝新浪網給我這個機會,也感謝新浪網在連載《猴緣》這本書,通過新浪網反饋的信息,大家還是很支持這本書的,非常高興。
《西遊記》中的“西遊記” 網友:《西遊記》先後花了17年的時間拍攝。17年經歷的磨難也不少,其間有什麼比較艱難的事情?
六小齡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記錄中,演員里我是唯一一個載入基尼斯的,一部片演了17年,成龍一生演了86部武打片,其實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因為現在具體讓我說,就像觀眾給我的每一封信里也談到,演了《西遊記》才是人生真正81難的開始,但是在拍西遊記時,那是藝術上能夠數過來的,艱難的地方很多,比如說大家看到的猴毛,包括粘的塑膠的東西是很難受的。有時候一拍就十幾個小時,不能吃東西,只能喝湯湯水水的東西,像病人一樣,有時候打了半天很累的情況下也要堅持下去。所以看到的都是渾身濕透的鏡頭,所以我跟豬八戒的演員拍戲之前,他們互相推遲到場時間,要不我晚兩分鐘,要不他晚兩分鐘,我把毛都戴上,他得戴豬八戒的大耳朵,還有一個大肚子。
還有像飛,過去拍得比較簡陋一些,不像現在保險係數比較高,還沒有拉就掉下來了,鋼絲雖然可以吊幾噸的東西,但打的節不牢固,稍微一動就掉下來了,因為演員要做很多動作,經常會受傷。我左膝蓋摔得會很重的,經常青一塊紫一塊的,但是要把這個戲完成。
再比如,在拍前25集的時候,我的眼睛是600度的近視,200度的散光,恰恰在這個時候表現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很多觀眾寫信寫到這個,但是我們在訓練的時候要把這個演好,不光演孫悟空經歷很多難,每個人在人生道路上也會經歷很多的難,象劉海粟的《西遊之路》。現在社會壓力很大,我希望大家學學孫悟空,學學孫悟空對困難、失敗時有的信心、樂觀、進取等等,他的壓力很大,但是他把壓力化成動力,所以是輕松愉快的去面對一些困難,所以他的精神在現時代應該有現實的意義的。
主持人:這是孫大聖對我們的一個願望。當然在拍《西遊記》的時候,還有很多問題,其中網友有一個問題,就是你在拍《西遊記》的時候,所有的打鬥都不用替身。
六小齡童:是我自己演的,因為我學戲曲的,但是戲曲的花架子比較多,所以我當時到北京體育學院學刀、槍、劍、棍等等,開始的時候想找一些替身做飛行的動作,但是在我們那個時候沒有找替身,我覺得人家也是人,沒有必要找,所以我跟導演說自己來演。但是同樣是飛行的動作,孫悟空有一種特殊性,他可以飄起來,發現什麼東西,在找什麼東西,是高興還是什麼的,這些動作你跟替身說半天他做不出來,還不如自己做,所以我自己做了。
網友:孫大聖,您在五莊觀里師徒三人偷吃了人參果,這是真的,味道是什麼樣的?
六小齡童:現在也有一種人參果,當然跟西遊記里提到的不一樣。這是傳說中的鮮果,在戲中做的有幾種,其中一種是用紅薯雕出來的,還有一種是豬八戒有一個鏡頭拿了一個人參果一塞就沒了,這是用像蛋卷一樣的東西做了一個外殼,放在嘴里就化了,這是偷巧的,觀眾是看不出來的。
網友:您平常練功的時候是用鐵制的金箍棒,演的時候用合金?為什麼?
六小齡童:這是我個人的觀點,我在演藝界的時間比較長,有很多演藝界影視界非常的朋友,無話不談。但比如說打保齡球或者喝酒、打麻將等等,但是我不是很會這些東西。我更多的是去拜訪各行各業的名家,其中一個連續三屆世界冠軍,莊則棟,我看過書里他是用鐵板練,真正比賽的時候不用鐵板,只是增加分量,練的時候就會自如了,所以我練的時候用合金的,因為比較重,練起來比較好。所以我覺得從每個人的成功經驗當中可以獲得很多人生的豐富的閱歷這方面的東西,如果等到自己失敗了,再從頭來就浪費掉了。包括文革的沈醉先生都去世了,包括像成龍先生,還有陳景潤數學家,從他們的交談當中,發現他們的毅力都是沒有人能夠做到的。每個領域都有可以學習的地方。
網友:你對孫大聖的表演不光是武戲方面,其實在心理、人性化的刻畫方面都非常好,比如說三打白骨精,惹了很多人掉眼淚,剛開始的時候你也說從好幾個方面塑造孫悟空,在這方面也下的很大的力氣,畢竟原來表演孫孫悟空時候主要還是武戲。怎麼做到這一點?
六小齡童:在接這部戲時也接了很多打的戲,但是像《西遊記》這麼長的戲確實壓力很大。按我們藝術來講,一般分兩個方面,一個是技、一個是藝,翻跟頭都是技,藝的難度就大了,孫悟空難就難在表現他人性的東西,包括猴子的外型、性格的展示都很難的。
包括三打白骨精,這種戲出人情味的時候非常難演,我演完以後整個頭都是發麻的。臨別的時候向師傅跪拜,囑咐師弟保護好師傅,臨走的還是還要抱一下馬頭,在戲里這個馬頭是小白龍變的,觀眾就不一定理解,但它實際上還是馬,我抱著它的頭,它一甩頭就把我甩出去了。所以有時候一登臺就害怕,所以要把握好這個情緒,就連飛走的這個動作,我處理的時候也是倒著飛的,他一直在關注自己的師傅和師弟們,這部戲是猴子在孫悟空最難表現和表演的東西。
還有像孫悟空被壓五行山,就露一個手,臉上的表情都很少,主要是想生存、爭取自由,什麼樣的苦都吃了,500年的風風雨雨,像吳祖光先生寫的,我演的孫悟空,給他印象最深的是被壓五行山,就是那雙眼睛。所以我通過演孫悟空被壓五行山,給自己總結了人生坐標一樣,就是:“總結過去,正視現在,設計未來”,為什麼說設計呢?就像前幾天記者說你為什麼在猴年出這本書。這就是設計。
但是我今天有很多的計劃,要拍吳承恩的電視劇,要拍《猴王世家》影視劇,還要申奧孫悟空做為吉祥物,讓大家大聲助威,還有一個很大的心願,在猴年的時候不光要找到孫悟空的接班人,更重要的是要把演孫悟空的全世界的演員找到一起來,在北京在上海也好,可能做不了幾件,哪個條件成熟就做哪件,但是這里面必須要有設計。
孫悟空作為奧運會吉祥物的申請 主持人:剛才你談到的事情當中有兩個兩個問題是網友非常迫切希望知道的問題。一個是奧運會吉祥物的申請,進度怎麼樣了?
六小齡童:這是從上屆孫悟空奧運沒有申請下來,之前就有這個想法了,有很多外國的觀眾想到孫悟空的藝術形象,包括美國的報紙都這麼登,這是世界畫廊領先的一個,這里有很多人性的東西,但是藝術上的成功並不代表在商業上或者在別的領域里的成功,比如說孫悟空的各種品牌,孫悟空的像遊樂園、像迪斯尼一樣做得很成功,如果孫悟空能夠做一個形象大使,向世界推廣,更重要的是不光是家族方面,更注重的是精神方面,主要是拼搏、向更高、更強的方面發展,這里不光是有人物性,還有動物性。
通過政府和奧委會的確認,我就更有信心了,我們現在的政府很開放,這是一個全民的奧運,大家都可以來參與,包括北京很多老先生也談到兔爺什麼的,還有像熊貓、藏羚羊、龍、麒麟等等都很好。
我覺得可能孫悟空的這種人文精神也好,跟奧運的吉祥物更吻合一些,因為他的奔跑、變化、不怕失敗等等再創造自己的成功。比如說金絲猴我也覺得很好,跟孫悟空相比,同樣是猴,但是孫悟空更有文化,對于奧運會吉祥物的事情主要是政府和奧委會來定,我去年年初發起這個事情,在成都商報搞的四個孫悟空頭像的民意測驗,我的支持率在98.9%,之後我覺得是不是用我在國家工商局注冊唯一的藝術商標來保護,這個都不重要,就是別的形象,哪怕是重新設計一個卡都是好事,我個人會無償參加一切奧運會的活動。
那麼今年的1月11號,我們在天津簽售這本《猴緣》書的時候,已經正式啟動萬人簽名的活動,我是第一個寫了致海內外和奧委會的公開信,新華社也發了消息,我通過這次春節晚會里很多的演藝界的朋友都覺得是很好的事情,最終的意義是大家來探討,目的是把吉祥物選好的話,對參加運動會的運動員的信心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春節一聊完之後,我會抽出更多的時間做這個事情。另外,我看奧委會發表了說2004年是徵集年,可能有很多條例出來,但是我會繼續跟他們進行溝通。發表評論 孫悟空形象的塑造是個嚴肅的問題 網友:你演的孫悟空這個角色已經深入人心的,別人再來演,我基本上已經接受不了了,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周星馳和張衛健演的孫悟空,您怎麼評價他們對孫悟空的塑造?
六小齡童:我覺得很多演員演孫悟空這是好事情,包括外國的人演孫悟空,這是好事情,包括日本人也拿著掃帚學猴子,因為他們的文化認可這種形象。但是起碼有一點,我是希望中國人一定要注重保護自己的民族文化,本身中國的名著不多,不要自己糟蹋自己,外傳,後傳也好,如果你用孫悟空或者豬八戒去演繹一些孫悟空接吻,豬八戒生孩子等,我覺得這就不好,中國見過一定鑒別能力的人去看是可以接受的,這是搞笑的東西。因為藝術家還有一個責任心的問題,要是孩子問我,孫悟空是不是生了一個孩子,我怎麼講,像一本書說孫悟空跟觀音菩薩生的一個孩子,這種書怎麼能出?這樣對孩子是不好的,雖然開放了,但是什麼事情要有一個度,如果沒有度想怎麼寫就可以寫,造成對後代的誤導。
不要以為《西遊記》是神話小說,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所以我是最早提出來國家要立法保護名著,《西遊記》有史以來有很多人寫了,現在留下來的只有吳承恩這本書。這是為什麼。不要想怎麼搞就怎麼搞,我希望大家要保護好神話性的偶像性的人物,你可以寫一個大猩猩,後面寫老猴王,千萬不要寫孫悟空。至于中國的南派、北派,孫悟空的風格不一樣都可以接受,但絕對不能毀了這個形象,這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和重視,這不是小事情,不是喜愛不喜愛的事情,不說演技,這只是一個內容現象,所以我們要關注自己的名著,否則就是國人的悲哀了。
主持人:一談到這個問題,您很嚴肅。
六小齡童:對,因為這是非常嚴肅的事情。 關于其他角色的塑造 主持人:我們知道你除了演美猴王以外,還演的其他的角色,因為你演孫悟空這個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了,演別的角色會不會有很大的轉變?
六小齡童:我的情況比較特殊,像姜文這些演員非常好,拍這部那部都拍得不錯,一點一點越來越好,所以可以演各種形象。我等于一上來,從來沒拍過,就演了《西遊記》,這部《西遊記》是我一直反復講的,人家問我,你有沒有可能第二次輝煌,超過《西遊記》?我就說不可能。沒有一個導演和演員願意這麼說,都說我最好的戲在下一部,我說不可能,因為沒有一部戲像《西遊記》有這麼大的工程,《西遊記》上下幾千人都這麼接受,觀眾這麼認可的人物,也不能不演這個人物。而像周恩來等這樣的角色,還有現在說的《連城訣》、《啼笑因緣》,在網上已經有人追殺我,就是覺得太可惡,太壞,說明觀眾還是認可的,我覺得我自己會更多從事中國的猴文化,還有屬于我自己領域這塊東西。
主持人:著名演員梁朝偉說過,人一輩子都在演自己,您在現實生活中是怎樣一個人,你轉型演了這麼多角色以後,您認為演過的幾個角色哪個最符合您的實現形象?
六小齡童:我的看法跟他不一樣。我認為演員像四肢、五官,都像畫家的顏料,一個筆一樣,真正演角色的時候,盡量不要用自己想在演這個角色,完全忘掉他,像演孫悟空這個戲,我可以完全自豪的說,這是我自己創作出來的,他的一舉一動跟我生活中完全不一樣,我恰恰演的是生活中的東西。
可是我演《連城訣》的時候,盡可能把所有的東西都忘掉,真正是從金庸筆下的內容演出來的,不會把自己的東西往里揉,比如我演《猴娃》演自己的父親的時候,我把小時候對父親或者哥哥的經歷把所有的感受演出來,在生活中,我還是有自己的一塊天地,比較喜歡做自己的事,業余愛好就是收藏跟《西遊記》有關係的一些人物、圖片、古玩,別的愛好幾乎也沒有。 《西遊記》續集的感想 主持人:對于《西遊記》的續集,廣大網友褒貶不一,普遍認為第一版本要好一點,您覺得是什麼原因,覺得你在表演方面有什麼改變嗎?
六小齡童:我半個月以前演金猴鬧春的孫悟空,大家沒有什麼感覺,還跟電視劇一樣。我想是因為中間空的時間太長,兩部作品相差十年之久,觀眾的審美情趣已經很大的變化了,現在的一些作品很難跟上觀眾的口味,因為他們看過很多的大片,尤其觀眾有一些懷舊的心理,像過去很多技巧方面,鋼絲如果露出來了也可以原諒你,但是現在不一樣了,觀眾的要求更高了。
這次續拍更多的是理性的東西,第一部拍的時候確實是把自己完全猴化了,進入《西遊》的狀態。再拍《西遊記》的話,我自己會反復看自己過去的東西,盡管觀眾鼓勵我,但是我們覺得畢竟時間過的很長,再加上故事沒有前面的好,有些是比較雷同的。但是我有一個心願,希望把西遊記拍完,我們是希望把前後的東西相互吻合,否則就不一樣了,我覺得觀眾感覺非常對,第一版本就是把魂抓得非常準。再一個跟我一起演戲的人也換了,配合的默契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還有就是中間的武打,導演認為可以請香港方面的一些武師,再加上一些特技,現在看起來可能有點多了,就像電子遊戲機了。以後要吸取這個教訓。

關于招收傳人 主持人:另外一個網友迫切想知道的問題是:前段時間很多媒體都報道了您要招收徒弟的消息,我想大家這麼熱切是不希望美猴王的藝術失傳,您的書在我們的頻道上刊登以後,熱心的網友推薦很多人,他們想問這個消息是不是真的?其次,你有沒有可能在這些網友推薦的人選當中去面試發掘一些人才?
六小齡童:剛才在路上還有很多記者甚至很多觀眾給我打電話,在昨天《北京青年報》上也發表了一篇文章,說我要教外國人,很多人有意見,說我們自己的藝術為什麼要傳外國人。在今天的春節晚會上有金猴鬧春的節目,大家很喜歡,雖然人家鼓勵我說風採依舊,雄風不減當年,盡管你現在還能演,但是應該考慮你的接班人的問題,因為我的女兒已經13歲了,開始我也想或許中國會出一個女猴王,但她現在喜歡吹拉彈唱,很難熱衷孫悟空這個人物,還有女孩子體型、臉型、生理各方面不太一樣,我跟記者也談到這個問題,如果真的有運氣的話,這個猴年猴月,我們希望能夠培養出一個小孫悟空來,一般來說,我們要培養一個人才要5-7年時間,我們要考慮的。因為在猴王的家里沒有繼承人,別人總覺得這不是真傳,我想說的是:孫悟空不屬于家族,屬于中國,屬于世界,屬于人類,不管誰學我們都願意教。
主持人:現在有徒弟了嗎?
六小齡童:很多,老外都有,我接觸了幾個,但是沒有正式拜。
主持人:都要什麼條件?比如年齡方面等
六小齡童:有年齡大的,20、30歲的都有,我覺得生理上、藝術、悟性等等等方面的要求,我覺得這個也要靠緣分,或許今天晚上,或者十年以後,我對所有關注支持這個事的家長和孩子表示感謝,而且全國從北京、上海、天津打來電話,說現在網上最熱烈的消息不是春節晚會,而是找猴子,好多報紙河南、四川全是這個的,所以我不太希望大家拼命寄資料、寄材料,或許有一個適當的時候,起碼在下半年以後。因為上半年我們安排的事情太多,因為還有一個《美猴王之父》要拍,很多事處理不過來,我們在美猴王的網站上發布了一個公告對此進行了說明。我們提到有些藝術是不能外傳的,但是如果全世界更多的人學孫悟空不是好事嗎?現在全球都在一體化。如果說這個藝術怕傳出去,或者怕別人很快學會了,我認為這就不是藝術了,三天、半天能教會你,那是藝術嗎?肯定是一種技巧性的東西,像雜技,我把門子告訴你,你就會了,像梅大師一樣,把一個東西教給你,你就會了,但是梅蘭芳只有一個,他可以毫無保留的教你,但中國沒有第二個梅蘭芳,所以有些東西是不能強求的。
主持人:關于招收傳人的問題孫大聖已經回答了,最快在下半年啟動這個事情。 是藝術而不是我打動觀眾 主持人:您說過,真正的藝術,高科技是無法代替的,人的藝術魅力永遠勝過高科技,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電影使用了高科技,西遊記續集里也使用了一些高科技手段,您怎麼看待高科技在電影電視劇中的運用?
六小齡童:如果說你怎麼做猴,怎麼動,那就不是藝術的。真正《西遊記》,我談了半天,關鍵是戲打動了觀眾的還是演員的戲,很多東西,我覺得像高科技用的好絕對是好事,不乏著名的導演,像張藝謀、陳凱歌導演等等,像謝飛導演從好萊塢來回來以後說《西遊記》也是完全可以加入國際行列的。我覺得真正
主持人:我記得有一句話是這樣評價趙麗蓉老師的:一個演員被人喜歡不難,難的是沒人不喜歡。我們新浪也訪談過很多明星、名人,都或多或少會招來網上很多人的罵聲,但是從我們連載您的書、發聊天預告,我們發現網友非常整齊地都在讚美您演的孫悟空,或者在祝福您,您能說說讓大家都喜歡的秘訣嗎?
六小齡童:這個是大家喜歡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和孫悟空的形象,再一個使我感動的是現在我們的網民素質越來越高,而且網民對我們的傳統文化越來越尊重,越來越迷戀,按說我寫了很多,也沒有緋聞的東西,也沒有說今天跟這個,明天跟那個,都沒有這些東西,我寫的是家族方面的東西,所以確實感謝網民,希望大家永遠這麼支持下去,因為我有時候看到文章,個別網民也有反對的意見,但是是少數的,絕大多數的是文明的,非常有涵養。初四的時候,在南寧有的記者也談到,他們在新浪網讀到了這本書的反響,所以我感謝新浪網能夠把這本書做一個連載。
主持人:章老師好象漏了一個情節,他說在書里沒有描寫戀愛的情節。書我是我看了,書中提到的他跟妻子戀愛認識到結婚的經歷還是很精彩的。
六小齡童:我指的是妻子以外的戀愛經歷,因為在拍《西遊記》之前我是學員,參加演孫悟空之前還是學員,那時候是不能談戀愛的,等于說她是我的第一個女朋友,我覺得更多的還是用藝術打動人,而不是用這些東西打動人。比如88年我到新加坡表演的時候,收到4萬多封信,更多的是求愛信,但我知道他們更多的是愛孫悟空,喜歡看孫悟空的形象,到了新加坡以後,我的第一個事就是說我在新加坡要宣布婚禮了,他們覺得很奇怪,沒有一個成名的演員會這樣說的,有的孩子很大了,還說沒有結婚,盡管觀眾有一些失落感,但他們還是非常支持我,說明藝術永遠是被人家追捧的對象,而不是說有沒有結過婚,長的帥不帥。
祖父對猴王世家的崛起起了關鍵作用 主持人:我們非常榮幸刊載這本書,今天您到這主要是跟您聊聊家常,聊聊猴王世家的故事,按您寫書的思路進行吧。您說過您的祖父對“猴王世家”的崛起起了無比關鍵性作用,能不能說一下為什麼他能起到這麼重大的作用?
六小齡童:我在書里寫了猴戲的歷史,其實就是中國猴戲歷史的縮影,100年的傳奇,我的曾祖父應該說是活猴章,主要是在浙江紹興,就是魯迅先生講的社戲提到的,紹興的農村里會經常有一些廟會、表演之類的,有時候是婚喪喜事,但那時面具是用木頭臉,就是臉部的肌肉不能動的活動,這種表演是局限在當地的農村.
我的曾祖父被譽為賽活候,他到了上海以後,對章氏猴戲奠定了基礎,等于最早把我們中國的社戲帶到了大上海,像過去非常有成就的越劇演員,都是在老雜戲院,就是我爺爺開的戲院演出之後才去別的戲院演,大家的關係非常熟,也非常好,我爺爺也是從事戲業的基礎上,偶爾會參加一些表演,他的面具是布制的,軟的,有點像川戲一樣,露兩個眼睛,拿的是竹棍,我爺爺有了基礎以後,培養了兩個兒子,一個是我的伯父七齡童,演的是豬八戒,還有一個是我的父親六齡童,他們一個七歲學藝,一個六歲學,他們生活中是兄弟倆,舞臺上是師兄弟,我覺得很有意思,兩個兒子一個演豬八戒,一個演孫悟空,配合非常默契。
上海制片廠拍成一個影片叫《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從此確立了我父親確立他在中國猴戲的地位,也確立了南猴王的地位,因為《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電影把中國電影推向世界的最廣泛的范例,推廣到72個國家。你想一部舞臺戲最多出訪十幾個國家,我覺得從某種意義來講,我父親猴戲的影響是很大的,他的形成也是在前輩的基礎上,在猴戲前輩藝術大師的基礎上才創立了自己的孫悟空的形象,後來60年代初到北京演的時候,郭沫若副委員長看了我父親的表演以後專門寫了一首著名的詩,毛主席看了郭沫若的詩詞以後看了我父親的表演,《三打白骨精》這部作品也是文革期間唯一沒有批判的戲,也是四人幫粉碎以後第一部電影.
我的機遇很好,趕上了好的時代,所以我在書里談到了感謝時代,感謝生活,感謝所有支持我的前輩。我書里寫到我的哥哥小六小齡童,他因白血病過早去世,那是66年,他才17歲,中央電視臺影視部在92年拍了一部8集的電視劇《猴娃》,就是講了我哥哥,謝冰心先生提的名,我演我的父親,我哥哥是小演員演的。我之所以要演好美猴王,是因為哥哥在去世之前說了這麼一句話,你真正演好美猴王的那一天才能看到我。一個是繼承父親的遺願,他說如果你真正演成《美猴王》才是藝術上的成功.
在80年代初,我在日本、中國臺灣、香港一些地區拍《西遊記》的片斷,尤其日本是在中央臺播的,作為中國臺的觀眾來講,心理有不舒服的感覺,這應該是中國自己拍的戲,正好我趕上的時期,被中央電視臺和楊潔導演選中,就是拍的孫悟空,尤其在86、87年播出以後,海內外影響比較大,關注還是比較大的,在中央電視臺播的時候統計了一個數據,就是說《西遊記》播出率是在世界上是最高的,還有它是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觀眾,再就是中國各大政治活動也好,大的世界性的活動也好,播的都是《西遊記》,象亞運會期間,包括大家熟悉的去年非典期間一直在播《西遊記》,用西遊的精神,猴王的精神鼓舞人、感動人。
所以我要感謝我們的先輩,有這麼一部世界偉大的著作,今年是吳承恩誕辰500周年。今年又是猴年,我也想借這個機會把這個心願了掉。一個是《猴緣》這本書,一個是拍攝《美猴王之父》電視劇,20集,《西遊記》的原班人馬來演,我父親也要演,我演吳承恩先生和孫悟空兩個角色。 我可以超越我的父親南猴王 主持人:剛才談到是您的祖父,我們想說一下你父親,因為你父親是赫赫有名的南猴王,但是現在別人介紹的時候都是說這是孫悟空的爸爸,但是我們書里有一章就是你跟父親同臺演出的情景,都做了打望的動作,看這個動作、神情是一模一樣。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
六小齡童:只是造型上不一樣,我是電視劇中的孫悟空,他的是自己創造的臉譜。
主持人:我們想知道您在猴王的表演方面跟父親有什麼不同?要做出什麼樣的改變,才能超越您的父親?除了表演,您覺得還有哪些條件讓您領先您的父親?
六小齡童:我父親希望電視劇《西遊記》出來以後,不讓觀眾說這是六齡童的兒子演的,而是六小齡童創造的美猴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演的孫悟空,盡管有了幾代人的基礎,我還是從頭來,到了北京以後,首先到白雲觀體驗生活,因為孫悟空前面是學道的,後來到法源寺體驗佛家的生活,因為孫悟空後來又成佛了,我父親更多的是在舞臺上奠定了的南猴王的地位和形象,包括表演風格、技巧、刻劃任務的技巧都有他的獨特性。
齊白老先生說的“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所以這個觀點是非常明確的,我現在要拍的電視劇是電視劇的孫悟空形象,有別于戲劇、動畫、武術、包括像舞蹈、木偶等等,怎麼從全方位刻畫電視的美猴王,在這之前我做了很多工作,當然從大的方面突出美猴王的神、人、佛、猴,就是神的傳奇性,人的社會性,猴的動物性,還有佛的神聖性,猴王出世的時候很多都是猴氣的東西,對周圍的一切非常好奇,到了大鬧天廷的時候威力無比,到西天取經的路上,被壓五行山救出來以後,更多的接近人情味,包括孫悟空的形體也完全接近人了,不是很猴化了.
我當時採訪過、也拜訪過動畫片《大鬧天宮》的導演,他當時講過,如果動畫《大鬧天廷》成功那是因為主要突出動畫的特性,電視劇的特性主要是真實、生活,具體把我父親的藝術傳承過來,我要到北方拜訪李萬春先生這些北猴王,他跟我父親關係很好,通過這些人把北方的風格,動畫的風格,包括中國武術屆猴拳、猴王的創始人關于一些武術的東西,還有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連環畫,這個畫的作者也是去世了,非常可惜,他是中國動畫界的鼻祖,通過這個連環畫對我的啟發、感受都是很深的。所以我覺得如果說電視劇的孫悟空大家還認可的話,還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有這個機遇,用各種藝術形象融會貫通,創作了熒屏的孫悟空,也可以說前6年,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把孫悟空形象的誕生,就是為了演好,我不光是用自己的生命,當然當時主要是把中國的名著拍下來就是最大的心願。
主持人:看來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美猴王的電視劇形象,至少在名聲上和傳播上比父親上更大更廣一些,舞臺大小不一樣,媒體不一樣。
六小齡童:對,大年三十,我參加春節晚會,也是有5億觀眾在看。
我的伯父七齡童是一個堅強樂觀的人 主持人:本書中您對伯父的筆墨也是不少,其中說到他的表演細節,比如豬八戒的表演,一個片斷提到您的伯父為您父親演的《西遊記》做廣告策劃和宣傳,感覺他無論做什麼事都很用心,而且很聰明,您怎樣評價您的伯父,他對美猴王的傳播方面起到什麼作用?跟您的父親在演繹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六小齡童:這個問題非常好,也是觀眾以前不太清楚的問題,我書里寫到我的伯父,可能我在生活中更像我的伯父,包括為人處事,在藝術上更像父親,因為他是演孫悟空的,伯父對章氏猴戲的推廣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舞臺劇的《西遊記》36本,都是原始編劇,都是他導演的,不僅把父親的角色安排好,而且要演好豬八戒的角色,這是相輔相成的兩個人物,如果沒有孫悟空,光有豬八戒,肯定沒有現在大家熟悉的這麼一個人物,在我父親的表演上,伯父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是同春的團長。
解放以後我父親做團長,包括60年代初,電影《三打白骨精》,舞臺導演是我的伯父,文革之前他受到一些衝擊,書里談到,但是沒有寫得很細,不愉快的事情就不多談他,主要是在伯父病的時候將近一年多的時間我跟他接觸很多,因為我才七歲,我們都在上海出生、長大,他跟病魔在搏鬥,但是他考慮在家人面前盡可能控制住自己,甚至在他最痛苦的時候還跟我開玩笑,我書里也談到,他說我是他的兒子,你去問你的爸爸、媽媽,小時候因為他的家里窮,過繼給我現在的父親,當時媽媽也覺得這很有意思,也不說是,也不說不是,大了以後我才知道,伯父是在盡量減輕自己病魔的痛苦。所以現在他的兩個兒子,基本在繼承他的事業,一個叫小七齡童,一個叫七小齡童,一個演孫悟空,一個演豬八戒,他們在紹劇團也是不錯的,這個部拍出之後得到大家的認可和支持,也是對伯父最好的紀念。他愛我勝過他所有的孩子,所以現在我們還特別懷念他。發表評論 我哥哥小六齡童是天才型,我是勤奮型的 主持人:我們在談到猴王世家的時候,不得不提一下你的二哥,小六齡童,書中也寫到他跟你的父親的關係,他一直稱自己的爸爸為“六團長”,從來不叫爸爸,為什麼這樣?
六小齡童:我參加新浪網有這個機會跟網民聊天,我也問過我父親和母親這個問題,母親的臥室的桌子上放的全部是二哥小時候的照片,最近也要出一套明信片,紀念小六齡童誕辰55周年,在他身上,我父母歉疚的是沒有養過他,也沒有帶過他,從三歲的時候我媽媽給他做了一床小鋪蓋,自己背著,他和我父親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又是師徒關係,我的父親脾氣很怪,對自己的孩子過分嚴格,所以父親經常講,在他身上真正傳授藝術的還是很少,這里有一些照片,五幾年的照片,都是非常珍貴的,電視劇《猴娃》里面都有提到,在生活上我父親對他照顧的很少,所以母親說你爸爸在演《三打白骨精》下來以後,身邊一個小猴子戴著帽子給他擦汗,因為很累,冰棍都買好,降溫。
這個孩子也很怪,沒有念過書,但他居然可以寫信。會講普通話,紹劇團到北京的時候,就是他帶著大家各處轉,按我母親的話講,我們作為父母對不起他,現在更多的是給他做一點點事情,每年到他的墓地看一看,但最重要的像我們兄弟之間心靈的相通還是把自己的藝術事業搞好,等到我真正成功的時候,他在九泉有知也會感到欣慰的,
主持人:他跟父親的溝通特別少。
六小齡童:除了在藝術上他非常配合我父親以外,他在生活中對我父親多少有一些善意的抱怨,我父親對待我的時候就不像他那樣,完全改變了,就連指頭戳一下都沒有,罵都不會罵,因為前面還有一個八歲的孩子去世了,這個人物在《猴娃》里沒有,按當時領導的話講太殘酷了,死了兩個孩子,其實我們家里一共死了五個孩子,所以是幾代人在前仆後繼才能不斷地在演孫悟空。
主持人:也就是說在二哥去世以後父親對你的指導方式就完全變了?
六小齡童:是,我書里講到,他變成了“外婆師傅”,完全是一個慈父,他對我說,並不是說非要把戲演出來或者怎麼樣,有時候我在練一些高難技巧的時候,他就很害怕,他就說可以了,其實我心理知道技巧上不去,就達不到一定的程度,但如果我練會了,他還是很高興的。我今天早上來這里,老兩口還來送我,他們對我寄予很大的希望,覺得人活著進來不要荒廢一些時間。
主持人:您說過,如果二哥在世,演西遊記的肯定是他,而不是您。為什麼要這樣說,您覺得您在演猴王方面無法超越二哥嗎?你二哥對你的表演方面有影響嗎?
六小齡童:因為《猴娃》這本書寫到,小六齡童是天才型的,我就是勤奮型的,我小時候比較內向,我不太適合演西遊記里這個人物,因為社會的責任,家里的責任逼著你演美猴王,所以我在生活中不斷改變自己的性格,當然藝術上的成長是另外一個事情,盡可能演好孫悟空,當時導演發現我很用功,讓我再放開一些,不要太拘謹,把戲曲的東西抹掉了,就太生活化了,我就經常跟導演聊天,甚至做一些善意的惡作劇,這樣才有孫悟空的野性和張狂的東西,但老是覺得缺乏一種靈氣。
所以我書里寫到這句話,如果我哥哥在的話,那是82年,82年的時候才30歲左右,正是演猴戲劇最好的時候,我演《西遊記》才23歲,應該說有點早了,既然機會來了,我還是覺得是很好的事情,因為這麼大一部戲。所以我覺得如果是我哥哥演的話,或許比我演得好,我完全是用責任心或者對藝術的追求改變了自己原來的追求。過去我們家里沒有本科的大學生,希望在學習上有所成就,是這樣的。 猴戲的變化和發展
主持人:您在書里寫到:世家,也許意味著傳統,意味著一種精神的傳承,它與所有那些外在地榮耀無關,只和這個家族賴以綿延的內在氣質和精神相連。是不是說你演美猴王主要是家庭的責任所在。並沒有注重是不是自己的興趣?
六小齡童:我覺得我們家吧,這次中央臺的新聞會客廳專門到上海,我們有一個猴王世家藝術館,家庭里基本上是跟猴子生活在一起,早一些還有真猴子,我們家里的猴子比孩子還多,跟猴子一起長大,猴子在我們家里是供著的,每天要點一柱香,它是我們第一個老師,也是最重要的老師,現在在我們家里擺著各種材料造型工藝的孫悟空或者是猴子,這個家庭主要是跟猴子在一起,所以這本書我們研究了半天還是覺得《猴緣》這個名字比較好,有人為什麼你們家庭幾代人前赴後繼去演孫悟空,說吳承恩先生如果九泉有知的話會感謝我的家族。我父親並不是這樣認為。他認為如果沒有吳老先生這部作品,就沒有我們。
西遊文化其實就是中國的孫悟空的精神和猴文化,為什麼時代在變,過去是朝代在變,但是老百姓和中外的觀眾對孫悟空的愛不變,唯有的變化是不同國籍,不同人種,可以說是雅俗共賞的東西,《西遊記》從頭到尾都是孫悟空男一號很重的形象,所以在演的時候我覺得難度是很大很大的。
主持人:您說到曾祖父臉譜和您金箍棒的變化,這是猴戲發展最典型的外在的特徵,這書上提到四個臉譜,還有四根金箍棒,長短和材料都不一樣,你能不能說一下。
六小齡童:外在的是形式的演變或者延續,或者是進化,更重要的說明我們的時代在變,從最生活的到最後更接近生活的,這種原始的木頭臉從咬著牙,表演看不到表情,也是表演著孫悟空的形態,到我爺爺的布臉當時也看不出孫悟空太多的東西,但比較藝術化了,到我父親的時候又給它回歸到相對簡練的藝術形式,他的臉譜是比較簡潔的,鼻子上畫一個小桃子,因為孫悟空喜歡吃桃子,等到我的時候又恢復到很生活的形式。
還是這樣的,所以人家問你父親的成功主要的要點在哪里?你的成功在哪里?我覺得大的方面來說,父親可能在舞臺上把孫悟空的精神和藝術發揚光大,可以說到了一定的極致,到現在已經有五十幾年了,是很難超越的一種東西。到了我這兒,主要是我父親和中國猴戲藝術還原于《西遊記》小說原形的孫悟空藝術形象,當時我們做了很大的改變,包括造型、表演。所以這基本上回歸到觀察真猴子的習性包括外貌。發表評論 主持人:非常感謝章老師今天作客新浪網。聊天結束之前請孫大聖做一個總結。
六小齡童:非常感謝在猴年來臨之季,第一個走進大家熟悉和喜愛的新浪網跟大家聊天,希望有更多的機會跟大家進行聊天,謝謝新浪網,謝謝大家。
主持人:謝謝章老師。謝謝各位網友的積極參與。 (來源:新浪讀書)
編輯:蒲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