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是生活在公元七世紀大唐盛世一個普通的僧人,他于唐貞觀年間冒著生命危險西行求法,孤徵沙漠,獨步雪山,歷時十九年,獨行五萬里;他以華夏民族獨有的寬容大度、坦蕩自信、堅韌不拔而成為印度家喻戶曉的傳奇聖賢,成為舉世景仰的偉人;他以一個訪問學者的身份,贏得了當時兩大文明古國間學術上最高的榮譽,成為印度佛學發展到最高峰的首屈一指的集大成者。
日本學者認為,只有中國這個民族才能產生出玄奘這樣偉大的先驅者。他是東方大道智慧,華夏人格魅力,中國文化積淀的集中體現。
公元632年,五印盟主戒日王通過與玄奘深談後了解了中國的歷史文化,于是派使節到唐朝。唐太宗隨之遣使帶著自己的親筆信回訪印度摩揭陀國,此為中國與印巴次大陸國家正式外交關係的開始。留印期間,他極力宣揚我國文化,廣播國威,使五印各王讚仰之余,先後遣使來朝。玄奘既是偉大的愛國者也是中印外交的拓荒者。
公元2005年4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訪印度,確定2006年為“中印友好年”,使中印關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達到新的高度。
和平與寬容是幾千年來中國文化發展的基調與特質。千百年來,世界各國宗教戰爭此起彼伏,烽火連天,而中國歷史上卻從未有過真正意義上的宗教戰爭。中國文明與文化的輸出,從來都是和平的,從來不靠武力徵服。西方人崇尚生存競爭,中國人則相信和合——和諧與合作、融合與和平,而玄奘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和平文化使者,是中印文化友好交流的象徵。
玄奘生活的年代,恰逢中國古代歷史上最輝煌的貞觀盛世。今天,中國人又一次站在民族復興的偉大起點上,讓我們一起解讀玄奘壯麗一生的傳奇經歷和寬容大度、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重走玄奘西行路,再次體驗和探索華夏民族的精神力量,通過現代人與玄奘、與唐代的對話,經由玄奘之路而走進中國傳統文化,用現代意識觀照歷史,以傳統智慧啟知今人,通過中印兩大文明古國豐富文化遺產和深層精神資源的再探索與再發現,重新樹立起中國人的精神自尊和文化自信。
是為大型歷史文化國際交流活動——重走唐僧(玄奘)西行路之緣起。
編輯:蒲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