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共和國的歷史,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遼寧的工業家族中,少有像裝備製造業、石化、鋼鐵、建材業那樣,是與共和國一同在風風雨雨中,走過漫長的54年歲月的。
它們是共和國成長的見證;共和國是它們發展的基石。
鞍鋼、本鋼、瀋陽鼓風機、瀋陽機床、大連起重機、本溪工源水泥等等,在這幾個行業內,像這樣在建國初期,就開始為共和國作貢獻的企業實在是太多了。它們不僅僅是我們遼寧工業的脊梁,也是共和國工業的脊梁。
首都的十大建築,有它們生産的鋼材、水泥;大西北工業基地的建設,有它們支援的工程師、技術工人;大西南工業項目的開發,有它們提供的機械設備。他們為共和國的成長,作出了卓越的奉獻。
1986年的初秋,記者去四川開會。在攀枝花,記者説話的口音,引起了一對老年夫婦的注意。他們走上前,注視著我,問:您是遼寧人吧?家在哪?我告訴他們,我是遼寧人,家在本溪。兩位老人幾乎同時抓住我的手,使勁地搖晃著説:“我們是老鄉啊,本溪好嗎?本鋼好嗎?”這時,他們的眼裏已經含滿了淚珠。他們夫婦是當年支援三線建設來到攀枝花的。來的時候,兩人才30剛出頭,現在已經是60多歲的老人了。
也正因如此,它們肩負的擔子也就太重太重。當我們的共和國迎來改革開放的春天時,它們都已經不負重壓了。國外的同行們已經在高擎科技大旗大步前行,國內的民營企業已經在依靠優惠政策迅猛發展,可它們還在為怎麼背好背上的“小社會”思考、犯難。雖然它們與共和國同行幾十年,但是,在改革開放之後,它們卻不知道自己的下一步應該怎麼走了。
拿本溪鋼鐵公司做例子。到上個世紀的70年代末,本鋼有十余萬職工。這其中,一、二線的生産工人不足5萬人,其餘的,絕大部分是靠在主廠懷裏吃鋼鐵飯的“大集體”。這些“大集體”的工作很簡單,把主廠生産的産品拿過來再賣出去,就算創造利潤了。
那時候,本溪誰家能有人在本鋼工作,可是件十分榮耀的事。工資高、福利好、鐵飯碗。而這時,本鋼一座解放前就有的高爐,還在艱難地運作呢。所以,當春天迎面走來時,本鋼有些力不能及了。但我們不能忘記,本鋼只是一個代表。改革開放,雖然共和國的工業經濟迎來了第二次新生的機遇,但無情的市場經濟也在逼迫著國有企業前行。面對機遇,也面對逼迫,我省的工業企業開始了“第二次創業”。雖然前進的步伐有些沉重,但他們都在努力向前走。尤其是進入“八五”“九五”,裝備製造業、石化、鋼鐵、建材業這4大工業行業經過改革的陣痛後,都在脫胎換骨。
難能可貴的是,他們邁出的第一步,就是拿自己“開刀”。鞍鋼、遼河油田、本鋼在人事制度改革上做文章;遼寧精密儀器、瀋陽鼓風機、瀋陽輸變電在轉制上下功夫……雖然由於體制的限制,當時的改革還不是徹底的,但畢竟為後來的主輔分離,轉換機制,打下了一個基礎。省冶金行業管理辦公室的一位負責人深有感觸地説,如果沒有當年的人事制度改革,像鞍鋼、本鋼這樣的國有大型企業,主輔分離出十幾萬人,是不可能在幾年的時間內完成的。
與此同時,大投資,大改造,也在這4大工業行業內轟轟烈烈地進行著。大連石化的擴建工程,鞍鋼、本鋼的冷軋板、熱軋板改建工程等重大建設項目都拉開了帷幕。有數據表明,在“九五”時期的後3年,全省累計完成技術改造投資805億元,實施技改項目6323項。這其中,大部分的資金和項目投在了裝備製造業、石化工業、鋼鐵工業上。
當然,從某種意義上講,我省這4大工業行業在這個階段的改革、改造,還屬於“行業行為”,並沒有和全省工業經濟的宏觀發展戰略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所以,問題是難免的。
“小軋鋼”、“小水泥”、“小玻璃”、“小煉油”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但是,這畢竟是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事實也是如此。到了“九五”末期,我省這4大工業行業基本進入健康發展的軌道。僅就建材行業而言,水泥、玻璃這兩項主要産品的産量,就分別比“七五”末期增長了863萬噸和533萬重箱。
我省的工業企業通過自我否定和自我再生,把自己昨日的輝煌帶進了新時代。
獻給新世紀的一篇力作
我們走進新時代。
先讓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新世紀的前兩年,我省累計向裝備製造、石化、冶金行業投入技術改造資金近700億元。瀋陽機床、鞍鋼冷軋、本鋼熱連軋等32個重大項目投産。通過技術改造——
石化行業燒鹼離子膜化率69.2%,高出全國平均水準47個百分點;輪胎子午化率達到67.5%,高出30個百分點;
鋼鐵行業的連鑄比提高到92%,冷軋板等産品和高附加值産品比重提高20個百分點;
機械行業圍繞超高壓輸變電成套設備、大型石化、電力生産裝置的國産化、成套化,開發生産了核主泵、大型往複式壓縮機等核心産品,石化裝備成套率達到95%以上,造船能力達到145萬噸。
省建材行業管理辦公室主任石光介紹説,我省傳統建材和新型建材在“九五”末期,行業規模只有100多億元,現在已經達到300億元。步子邁得這麼大,發展得這麼快,就是得益於省委、省政府把建材行業的發展作為遼寧經濟發展的一個增長點來重視。在全省範圍內對其進行産品結構調整,提升傳統産業的科技含量。
700億元的技術改造投入,給我省這4大工業行業帶來的變化和經濟效益是巨大的。
以鞍鋼、本鋼為代表的遼寧鋼鐵工業,開始告別只能生産初級産品的歷史。鞍鋼的冷軋板、管線鋼,本鋼的熱軋板,生産能力等幾項主要技術指標,都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以大連石化、遼河油田、兩錦石化、撫順石化為代表的遼寧石化工業,構成了環渤海石化工業聚集區。在這個區域內,一個以石油、石化為主體,化工門類齊全,配套性較強的完整的石化工業體系已經形成,並將繼續保持原油加工能力全國第一的位置;
以瀋陽、大連的機床、汽車、加工設備、金屬軋製設備、鑄造設備等為代表的遼寧裝備製造工業,構成了南北相連的裝備製造“黃金線路”。在這條線路的帶動下,全省裝備製造業僅今年前8個月,就完成工業總産值654億元,同比增長66.5%;實現銷售收入、利稅分別為559.7億元和6.6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1.3%、70.9%。“遼寧造”在國內所處的地位,已經無人可以替代。
以大連實德、遼陽忠旺、營口東林為代表的遼寧新型建材工業,形成了民營企業擎起遼寧建材工業大旗的局面。這支遼寧工業的生力軍,正在創造一個奇跡:塑膠型材的年産量達到60萬噸,佔全國總産量的50%以上。
看著這一切,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裝備製造業、石化、鋼鐵、建材業已經支撐起了遼寧工業的新格局。儘管在過去的幾十年的歲月裏,它們在遼寧工業的發展過程中,也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絕對沒有像今天這樣具體、集中。
兩大基地 鑄就遼寧工業新脊梁
2003年初,遼寧省委、省政府組織一支精明強悍的隊伍,在全省各地調查研究,對遼寧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實施方案,進行認真的討論。最後,初步確定了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基本思路:重點建設現代化裝備製造業和重要的原材料工業兩大基地。
實事求是地説,對於這個戰略思路的確定,我們給予多麼高的評價,都不為過。
因為它完全符合遼寧經濟發展的實情。
談起這個話題,石光如數家珍。他説,遼寧有著全國最大的城市群,城市建設,城市經濟發展,都離不開鋼鐵工業、建材工業的大力支援。首先,城市建設,城市經濟發展,需要大量的鋼鐵産品、建材産品,這就會極大地推動這兩個産業的發展;其次,僅建材工業一項的發展,就能帶動與其相關的十多項産業的發展。這種連帶作用,自然就形成了一個經濟快速發展的迴圈圈。
市場經濟就是如此,你推動我發展,我拉動你前進。到這裡,我們自然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把裝備製造業、重要原材料工業作為推動遼寧經濟發展的兩大基地,是符合遼寧省情,尊重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
尤其是,我們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役已經打響,這就更應該這麼來理解建設遼寧兩大基地的發展戰略。戰略對頭,戰役必勝。
建設遼寧兩大基地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都是非常深刻的。它所起到的作用,絕不僅僅是這四個産業自身的發展,它更標誌遼寧經濟的發展,將有著更堅實的基礎;遼寧工業的明天,將有著更堅硬的脊梁。
用新的戰術去實現新的戰略
2003年3月5日,瀋陽萬豪酒店。
已經由國有企業轉制為民營企業的本溪工源水泥集團,與世界最大的水泥生産企業——法國拉法基集團公司,簽訂了合資意向協議。這之後的幾個月裏,雙方多次就企業資産、生産能力、技術設備水準等事項,進行相互考察。這個過程,雙方逐漸走近,都表現出了合作的誠意。
這個合資項目成功之後,本溪工源水泥集團將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水泥生産企業。
大幕拉開,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的戰役已經打響。既然稱其為一場戰役,我們就不要寄希望於打好幾場硬仗就能取得最後的勝利。硬仗是局部,戰役是組合。
發展一個行業,救活一個企業,都不是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的最終目的。從根本上講,我們要做的是,提升遼寧經濟發展的整體實力,創造適合經濟發展的整體社會環境。做好了這些工作,振興才會變為現實。
當初,本溪工源水泥廠的轉制引來不少非議。今天,本溪工源水泥集團用持續的發展,讓那些非議煙消雲散。
既然我們開始做了,就要做到底。把不能變為可能,把可能變為現實,是我們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的一個目標。
60年的發展史,萬餘名職工。丹東化學纖維(集團)有限公司的家底挺豐厚。但恰恰相反,走過60年的歷程,設備老、包袱重、人員多的丹化,負債率已高達100%。丹化家底皆無,誰都認為必死無疑,但丹東市委、市政府卻想把它救活。過程雖然很複雜,但做法卻很簡單:毀滅舊的丹化,再造新的丹化。2003年的春天,福建升匯紡織投資集團出資收購丹化90%的股份。丹化從國有企業變為民營企業。改制後的丹化就大不一樣了,生産組織結構實現了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新體制和新機制迅速建立,今年前6個月實現利潤690萬元,完成稅金1822萬元,同比分別增長718%和15.3%。
丹化走過的路,是全省4大工業行業中很多企業正在走,或者即將要走的路。這條路我們必須走,停滯不前或半途而廢,都將斷送我們自己。該轉制轉制,該出售出售,該合資合資,適合什麼搞什麼,目標只有一個,把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構想變為現實。
省委、省政府已將這幅圖畫描繪出來,我們面對這幅圖畫,一定會激動不已。到2005年,全省裝備製造工業增加值達到550億元,年均增長17%以上,經濟總量進入全國前5位;全省石化、鋼鐵、建材業增加值達到683億元,年均增長10%以上。兩年後,兩大基地奉獻給遼寧人民的是這樣一份禮物:造船能力400萬噸,汽車生産能力44萬輛,數控機床生産能力9000台;原油加工能力6920萬噸,乙烯生産能力93萬噸,子午線輪胎生産能力1000萬套;生鐵生産能力2400萬噸,鋼材生産能力2500萬噸。
帆已揚起,我們將要遠航。前方雖然有浪,但更有藍色的海洋。依託這麼宏偉、壯觀的兩大工業基地,遼寧的經濟必將出現一個大發展、快發展的喜人局面。我們有這個信心。
來源:遼寧日報
編輯:妮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