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長沙7月11日電(記者蘇曉洲 王建華)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開幕後,與會的兩岸教育界知名人士和學者在隨後舉行的拓展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專題研討會上一致認為,擴大以學歷互認、相互開放招生等為核心內容的教育交流與合作,將在兩岸形成互利互惠的雙贏局面。
吉林大學校長展濤等人指出,大陸對 與臺灣開展教育交流與合作持積極鼓勵的態度,1985年,大陸就放開臺灣學生報考大陸高校。2006年,又宣佈開放承認臺灣學歷。2007年,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宣佈歡迎臺灣院校到大陸招生。2007年,大陸高校招收臺灣學生2235名,在校的臺灣學生達到6858人。兩岸有400多所高校簽署了交流協議,每年有2000至4000名臺灣學生到大陸考大學,報考碩士、博士的臺灣學生呈現持續增長的態勢。
但另一方面,受複雜因素的影響,從1998年至2007年,臺灣在對大陸開放教育交流與合作方面,卻明顯滯後,連早期頒布的《大陸地區學歷檢核及採認辦法》也全面擱淺。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張寶蓉博士説,從2008年開始,臺灣開始放鬆限制,但又採取“三限六不”政策:限制承認大陸高校數量、限制陸生來臺數量、限制醫師學歷承認;大陸學生來臺考試不加分、不提供獎學金、不許到校外打工或兼職、不能享受健康保險、不能報考專業證照、畢業後不能繼續留在臺灣就業。這個政策受到兩岸許多人士的質疑。
兩岸不少學者認為,産生上述現象的原因,既有政治因素,也有人為顧慮。臺灣國政研究基金會教育文化組召集人李建興認為,在全球化的時代,高等教育已經成為一個高度競爭的領域。教育的專業化、國際化、自由化已經成為成為無可避免的趨勢。大陸和臺灣只有強化和深化學術內涵,拓展學生的視野,才能在國際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李建興認為,在海峽兩岸深化和拓展教育交流與合作,對兩岸學生而言,可以選擇適才適所的學校就讀,可以獲得多元化的升學和進修管道。對學校而言,可以調節供需失調,促進學校發展。目前臺灣各大高校,生源不足,招生困難;而大陸高校,供不應求,每年有數百萬學子望高校之門興嘆,選擇開放,適當調節,對兩岸高校都有利。對企業而言,可以通過兩岸教育交流和相互採認學歷,擴大企業的選材範圍,增強企業的“體質”,增加企業産學合作的機會,有利於新産品特別是高科技領域的創新和開發。對社會而言,則能提高兩岸民眾素質,解決民眾因婚姻或就學伴隨而至的升學與就業問題。此外,兩岸學生往來就學,在學習中增進對彼此生活、制度和價值觀的了解,有助於消除歧見,對兩岸長久和平發展非常有利。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張寶蓉博士通過研究還發現,臺灣開放高校赴大陸招生,有利於解決臺灣高等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她説,近些年,臺灣教育經費投入佔GDP的比例,連年走低,已經從2001年的6.09%降至5.76%。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臺灣高等教育公務預算經費維持在76.8億元新台幣的低位,2009年高等教育行政和督導預算經費只有11.73億元新台幣。如承認大陸學歷、開放大陸招生,還可以在相當程度上減輕臺灣高校的財務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