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兩岸專家: 北京 李家泉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臺北 張五嶽 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
人民網記者: 北京 姚小敏 臺北 陳曉星 孫立極
2005年臺商春節包機已經拉開序幕,海峽兩岸的首航式都洋溢著喜慶氣氛,很多人的喜悅與憧憬已經超出了此次包機直航本身。這次包機直航的成功對兩岸關係有何意義?對未來兩岸互動有何影響?記者分別採訪了海峽兩岸的兩位知名專家,請他們就這些問題談談自己的觀察與思考。
何以柳暗花明
記者:2003年1月26日,一架臺灣“中華航空公司”客機降落上海浦東機場,成為自1949年後,依正常途徑飛臨大陸的首架臺灣民航班機。那年的“包機直航”其實仍是“曲航”,帶來的便利有限,違背了春節包機的初衷。2004年春節,春節包機事宜落空。似乎沒有人再對今年的春節包機有什麼希望。然而,轉機撲面而至。
張五嶽:今年的臺商春節包機受到臺灣當局所推動的“正名”與“新憲”的干擾,本來以為是山窮水盡疑無路了,如今卻柳暗花明,這説明大陸正在突出體現“區隔對待”與“軟、硬極大化”。硬的方面比以前更硬了,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反對“臺獨”;軟的一面是務實推動春節包機。而臺灣當局也不願意擔負“破局”的責任,所以雙方在澳門協商包機事宜時,短短不到兩個小時即達成共識,雙方都不願意因一己堅持而橫生枝節,使協商破裂。這次的經驗在於有誠意,務實面對問題,不強人所難。
李家泉:大陸方面的積極全力推動,是今年臺商春節包機得以實現的最大原因。從一開始,大陸方面就採取積極、務實、簡便、靈活的方式推動此次包機,主動提出了“共同參與、多點開放、直接對飛、雙向載客”的原則,並推動兩岸航空業者直接進行溝通,最終促成兩岸航空業者達成包機方案。這次臺商春節包機的實現來之不易。在一波三折的過程中,大陸方面處處從臺胞實際利益出發,實實在在做事,體現了我們發展兩岸關係、推動兩岸交流的最大善意和誠意。
“三通”還有多遠
記者:今年臺商春節包機打破了56年來空中交通的隔阻局面。連日來,見證這次兩岸半世紀“第一飛”的臺商都期望能以此作起點,把包機直航常態化,進而推動兩岸實現全面“三通”。直航包機起飛了,兩岸“三通”還會遠嗎?
李家泉:春節包機只是個別例子,不要對此過度評價,亦不代表未來兩岸“三通”可以順利實現。雖然今年的春節包機“雙向、多點、不經停第三地”,是兩岸民間、航空業者不懈爭取的結果,但仍只是“曲飛”,航班分散,航點有限,機位不過7000個,且僅限于臺商及其僱員、眷屬。相對於在大陸的50萬名臺商及兩倍於此的僱員、眷屬,相對於在大陸求學的數千名臺灣學生,相對於每年400萬名臺灣觀光客,春節包機尚不能滿足兩岸民間的往來需求。這至少應是下一步推動來年“春節包機”、甚至“端午包機”、“中秋包機”、“常態包機”的突破點。
張五嶽:此次春節包機為兩岸在多領域的溝通、合作奠定了一個好的基礎。按照這次的溝通方式,從“每逢佳節必包機”到“貨運包機”到先期的“定期包機”,一步步將為兩岸直航奠定基礎。這次兩岸春節包機成功的意義,還在於創造兩岸和平穩定的格局,激活兩岸務實多元的協商機制,為將來兩岸三通等議題談判開啟關鍵性的里程碑。
李家泉:早日實現兩岸直航、直接“三通”是所有中國人的共同願望,早已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當前,要實現兩岸關係良性互動,必須從符合兩岸利益,尤其是經濟利益及民間往來的具體事務上首先著手。由於臺灣當局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及“九二共識”,使得兩岸協商機制被迫中斷多年。兩岸民間應該發揮推動作用,以爭取符合雙方人民長遠及根本利益的光明前景。
春天的燕子來了嗎
記者:今年春節包機有很多方面的突破,島內外也有不少輿論對此次春節包機的成功寄予了很多、很高的期望。專家如何評價?
張五嶽:在兩岸關係如此低迷的情況下,兩岸推動春節包機的落實,不單純是為臺商返鄉方便或是航空公司運營需求,因為訂票作業時間緊張,各航空公司的載客率與盈虧都是未知。所以,春節包機能夠成行的意義在於緩和兩岸緊張氣氛,開創多元協商的對話方式,奠定兩岸直航談判的契機。
李家泉:盼了兩年,兩岸包機對飛、不中停終於成行了。但是,兩岸要從過去的冰點升溫,不是一個春節包機就能解決的。現在陳水扁當局拒不承認“一中”原則,否認“九二共識”,其推動“臺獨”的動作並沒有停止。因此,春節包機起飛了,但陳水扁當局並未收斂分裂活動,更未改變“臺獨”立場,兩岸關係形勢依然嚴峻。我認為,今年臺商春節包機只是一個個案。
張五嶽:有時候,兩岸關係可以難如登天,也可以易如反掌。今年上半年兩岸關係仍是高度敏感時期,春節包機到底是春天的燕子還是曇花一現還不明朗。當局應以蒼生為念,務實面對問題,社會各界也要共同努力,讓兩岸關係進入真正的春天。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5年02月02日 第三版)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