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泰來近影(《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
9月初,趙泰來獲“2005年世界傑出華人獎”,與陳香梅、金庸等在香港同臺領獎。
臺上的他衣著樸素,言語不多,很難把他與儒雅的畫家聯係在一起,更難把他與身價不菲的收藏家聯係在一起。而熟悉的人知道,他的傳奇人生如同畫卷一般色彩斑斕。
●23歲,他繼承了祖傳的數萬件文物
趙泰來祖居新加坡,祖父和父親在香港挂牌行醫。新中國成立後,父親攜家小回到東莞老家,在虎門鎮醫院當起了普通醫生。趙泰來從4歲起開始學畫,其工筆畫功底深厚,曾深得張大千先生賞識。
當時,趙家人大都在香港,趙泰來的叔公趙聿修是太平紳士、元朗富豪。1969年,“文革”中失去雙親的趙泰來到香港投奔親人,因祖母與黃君璧、張大千、趙少昂等人交好,趙泰來得以師從這些國畫大師,學習中國畫,還成了趙少昂的入室弟子。于是,在家習畫,到電視臺主持文物鑒賞講座,或是到各處去開書畫展,便幾乎成為這位年輕人生活的全部。
這一切在他23歲那年發生了突變。
“1977年,姨媽偷偷告訴我,在香港和歐洲有一批遺產要我繼承,再三交待:不能對外泄露一個字!”這批神秘的遺產多少讓趙泰來有點緊張。
不久,趙泰來見到了香港的那部分遺產:兩層樓的收藏品。姨媽告訴他,在歐洲還有更多。為了守護這些祖傳寶物,姨媽終生未嫁。
1985年,趙泰來接到去英國接受遺產的消息。在自家莊園,他打開了封存多年的地窖門,大大小小難以計數的木箱,直堆到門口。“存了80多年啦,父親和姨媽都沒見過。我打開幾只靠近門口長蟲發霉的木箱,稻草、棉花里,全是古書畫、陶瓷、玉器、銅器……”這一切令趙泰來目瞪口呆。
這些寶物大多是曾外祖父伍廷芳所珍藏。伍是清末駐美國、秘魯等國的大使,民國成立後任司法總長、外交總長、代總理,風雲際會,成就一世聲名。家族藏品經三代人不斷收藏補充,傳到趙泰來手上逾數萬件之多。
●37歲,他開始捐出祖傳的文物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有好友勸他:“這麼多好東西,你保管也難,不如捐給國內有能力收藏的博物館。”這些寶貝能給更多的老百姓欣賞,比放在倉庫里不是更好嗎?捐!趙泰來當即決定。
到了1991年,也就是他37歲那年,趙泰來分兩次向江蘇省鹽城博物館捐贈各類文物共853件,又向中國歷史博物館捐贈清代名家書畫作品32件。
粗略統計一下,迄今他已向國內各大博物館捐贈文物5萬多件,其中不乏金縷玉衣、王子午鼎等珍貴文物。家中自曾外祖父伍廷芳起,經三代人不斷充實收藏的文物,基本被他捐光了。
趙泰來捐出的文物估價約8億元,其實,有些文物,其價值又怎能用錢來衡量?他捐贈的西藏唐卡,論質量、品級僅次于拉薩布達拉宮的收藏。“爺爺、外祖父都喜歡收藏唐卡,最早一幅是晚唐時期的。”
趙泰來為整理這些文物所付出的辛勞更是非常人所能體會。“為了清理地窖里的東西,我做了10年苦力,幾乎天天出去找包裝材料。因為不敢找人幫忙,只能自己親自上手,于是做了10年‘螞蟻’,一點點地搬。”趙泰來一臉揶揄地笑著說:“一看到賣家俬的,我就高興,可以去撿人家丟掉的包裝。我當時很出名,周圍的人都以為我是撿破爛的,可住著豪宅撿破爛,好奇怪!”他說,由于英國一塊包裝泡沫賣4英鎊,整理那些文物,光包裝材料就花了幾十萬英鎊。
為了把這些文物運送回國,趙泰來賣了倫敦的4處別墅,當作路費。他還自費到日本,花上百萬元把唐卡裱好後再捐出。因擔心青銅器在南方潮濕的環境中氧化,他親自做防氧化處理。
●51歲,他慶幸給那些文物找了安身之處
在海外,大大小小的私人收藏家經常造訪,想與這位文物收藏家“合作”,都遭到婉拒。趙泰來只說一句話:“要讓這些藝術品給更多老百姓欣賞。要是為了錢,我自己開個古董店不就得了?”
許多人不理解他的舉動,甚至有人說他“神經不正常”。趙泰來總是一笑了之,“這些東西放在家里,只有少數人可以看到,放在博物館里,可以讓更多人看到。”
廣東番禺的寶墨園傾注了趙泰來大量的心血。這個建在鄉下的園子,如今是國家4A級景區,園中的龍圖館、聚寶閣、雅集軒、趙泰來藝術宮中的藏品均為他所贈。而在籌建藝術宮的過程中,他一頭扎進園子里,每一件文物的說明均出自他之手。寶墨園名聲一天天響亮,票價卻一直沒變。因為趙泰來再三叮囑:“千萬不要加價。”
問他捐出的寶貝中,他最喜歡的有哪些。他扳著指頭數給我們聽:“來自圓明園的菊花石;明嘉靖的官窯青花大魚缸;紫檀龍椅———我在故宮博物院看過,應該是一套的。”“那個魚缸,這麼大”,趙泰來用手比劃著近1米的直徑,“有位香港文物商出600多萬港元跟我買,我不賣!呵呵!”
盡管“身價不菲”,趙泰來卻始終過著簡單生活:坐公共汽車,買減價衣服,吃粗茶淡飯。
“明月天上照,春來花自翹,人壽有多少,光陰去渺渺。”這是趙泰來第一次去寶墨園,眼前的一輪明月讓他心生無限感慨寫下的詩句。
“人生很短暫,錢不是很重要,夠用就行了,能夠做一些事,這才是人生的樂趣。”
總面積1萬平方米、設在東莞粵暉園的趙泰來珍寶館將于明年開館。整理10年,又運了10年,趙泰來終于讓這些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回到了祖國。趙泰來慶幸給那些文物找到了安身之處,而喜歡畫畫、聽音樂、到處走走的他今後最大的願望,就是背著背包雲遊四方,遍覽中國河山。而那支擱下很久的畫筆也可以重新拾起。
趙泰來小傳
1954年生于廣東東莞,英籍華人,文物收藏家、畫家。為近代著名外交家、民國司法總長、外交總長伍廷芳的曾外孫。15歲移居香港,繼承了祖上一批文物。他先後多次將自己及家族的5萬多件收藏品捐贈給國內博物館,其中不乏國家一級、二級文物,估價逾8億元人民幣。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施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