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檔
 
 
遼寧還有多少“老黃埔”
 
 
來源:東北新聞網      日期:2009-09-14 15:46

 

  遼寧還有多少“老黃埔”

  □遼寧日報記者/郭寶平

  恰同學少年:“貪生怕死莫入此門”

  到了古稀之年,記憶的閘門會更加容易開啟。

  接受採訪時,遼寧籍的黃埔軍校同學雖都年事已高,但每個人依然清晰地記得當年校門上的一副對聯:“升官發財請走別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

  當年,為了民族的生存和強盛,黃埔吸引了無數的有志青年。如今,他們青春不再,但仍寫下詩句自勉:“當年負笈走天涯,投筆從戎意氣發。黃埔精神沸熱血,中山遺教報國家。”

  王威和胡素秋夫婦已經相繼離世,他們的兒子王達文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一段家史———1910年,王子文出生于我省鐵嶺西豐縣。後來,二十出頭的王子文為抗日而化裝成“小老板”離開沈陽投奔黃埔軍校。從那以後,王子文和妻子胡靜芝分別改名為盓和胡秋。

  1933年,考入埔軍校第10期。在國民黨部隊中先後任見習官、少尉排長、中尉連長、師司令部參謀,參加過淞滬會戰、臺兒莊會戰、武漢保衛戰。後來,他在雲南昆明起義,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1951年復員回到家鄉沈陽。

  胡素秋原本是一位富家小姐,但她跟著投身革命的丈夫過了一輩子清苦的生活。解放後,在一段不正常的時期里,知道王威是黃埔畢業生後,有人說他是“反革命”,胡素秋對兒子王達文說:“你爸爸是抗日的,他參加黃埔,就是為了抗日。”

  看遼寧黃埔:從1088人到353人

  黃埔軍校同學會是黃埔軍校同學的家。

  1984年6月,在黨中央和鄧小平的親切關懷下,黃埔軍校同學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成立了,成為愛國統一戰線的重要組織,是推動祖國統一的重要力量。其宗旨是:發揚黃埔精神,聯絡同學感情,促進祖國統一,致力振興中華。

  第二年,廣州、武漢、上海、成都、石家莊、南京、沈陽、西安等八大地區的黃埔軍校同學會相繼成立。其中,沈陽黃埔軍校同學會負責“遼、吉、黑”三省的同學會工作,中央委托遼寧省委統戰部領導。

  1985年4月28日,沈陽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大會在遼寧大廈召開。據遼寧省黃埔軍校同學會常務副會長高踐為回憶說:

  成立大會進行得十分順利,到會代表雖大部分已是花甲之年,但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到黃埔精神猶存。遵守紀律,守時間,會場上挺胸端坐,肅穆雅靜,討論中發言踴躍,聲音洪亮……但閉會時,在唱不唱校歌的問題上產生了爭論。有人主張唱校歌,以煥發黃埔精神,凝集人心;有人認為歌詞中的“黨旗飛舞”、“主義須貫徹”等詞句是指“國民黨黨旗”和“三民主義”,不唱為好;有人認為要唱也得把“黨旗”改為“紅旗”。在新產生的理事會上,老紅軍張開荊顧問首先表態,應該尊重歷史,過去怎麼唱現在還怎麼唱,不需要改。閉幕式後,黃埔軍校同學全體起立,眼含熱淚高唱“黃埔校歌”。

  1988年,根據中央統戰部、勞動人事部、財政部《關于成立省、直轄市、自治區黃埔軍校同學會的通知》精神,8月16日在原沈陽黃埔軍校同學會的基礎上成立了遼寧省黃埔軍校同學會。

  遼寧省黃埔軍校同學會建會以來共吸收會員1088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老黃埔”相繼離世,會員人數在逐漸減少,現有會員353人,全省14個市都有會員。其中,12個市設立了市級同學會,2個市和省直、沈鐵設立了聯絡組,會員平均年齡已經達到85.5歲。

  “他們是一個年老的群體、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遼寧省黃埔軍校同學會秘書長段志淩說。

  由于歷史原因,許多黃埔同學無經濟來源或因老、因病致貧,生活比較困難。近年來,遼寧省黃埔軍校同學會認真貫徹中央統戰部的文件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積極申請救助困難同學的專項經費。從2005年開始,省財政每年為遼寧省黃埔軍校同學會安排救助生活困難同學的專項經費,從每年10萬元增至15萬元。現已救助困難黃埔同學300余人次,使他們的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把黨的關懷和溫暖送到了他們中間。

  讚“老黃埔”:一曲夕陽頌歌

  “黃埔生,懷校訓,不服老。”黃埔同學既是一個高齡的特殊群體,又是一個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群體。

  今年9月6日,86歲的黃埔軍校訓練班16期學員劉勳操著濃重的南方口音,組織沈陽市和平區黃埔軍校同學會的30位老人一起讀書看報,了解時事。他微笑著對記者說:“每個月的6號,我們都要學習一個下午,我是這個學習小組的組長。”

  平時,劉勳也會像大多數老年人一樣打太極拳、練書法。省、市黃埔軍校同學會無論什麼時候有活動,他都積極參加。“我現在啥病都沒有,每天睡覺、吃飯都很正常。”劉勳說,對真理和信仰的追求是不受年齡限制的。2008年,他以85歲高齡加入了黨組織,在有生之年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歷盡坎坷赤子之心依舊,老當益壯報國之志彌堅。黃埔軍校第16期學員陶堅是一位88歲的老人,他念念不忘黃埔軍校同學會“聯絡同學感情、促進祖國統一”的宗旨,雖已年邁,但仍以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為己任,身體力行地奔走宣傳。

  他訂閱了《參考消息》、《兩岸關係》、《統一論壇》等大量的報紙、雜志,每天都堅持讀書、看報、查找有關海峽兩岸關係方面的資料,撰寫文章,加強與臺灣同學的聯係和交往。讀書、看報、學習、撰文已經成了陶堅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在他的每篇文章里都傾注了殷殷的愛國之情。

  陶堅在臺灣的同窗和故舊很多,有些還很有影響力。李元簇、馬鶴淩(馬英九之父,已故)、詹同章等,都曾是他在國民黨中央政治大學時的同學。近幾年,他通過居住在臺灣的同窗學友等關係,將自己撰寫的數十篇“反獨促統”文章發表在臺灣的《世界論壇報》、《遠望》、《國事評論》等報紙雜志上。文章發表後,在海內外引起很大反響,也得到了讚同“一國兩制”人士的廣泛矚目和支持。

  黃埔老人雖然已是耄耋之年,但他們仍懷著“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的精神,以實際行動表達著對祖國、對人民的深深愛戀和赤誠之心,對人生理想的執著和追求,對生命意義的深刻理解。

  訪黃埔後代:“我為父親編‘年表’”

  雖然多數的“老黃埔”身體還不錯,但考慮到他們的年齡,遼寧省黃埔軍校同學會在一些活動中盡量避免讓這些老人過于勞累。遼寧省黃埔軍校同學會秘書長段志淩說:“為了進一步發揚黃埔精神,傳承黃埔事業,我們把一些優秀的黃埔後代聘為聯絡委員,繼續加強與海內外的黃埔同學組織、後期同學及親友的聯係。”

  1941年出生的王達文就是遼寧省黃埔軍校同學會的聯絡委員之一。

  他說,總是有人問他,身為“老黃埔”的父親王威盓對他的人生有何影響、他怎樣看“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而自己的父親在子女面前很少提到過去,只是要求他們:做人要大方。對父親的事跡知之甚少,這讓王達文很感惋惜。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不熟悉”的父親,也想為子孫留下一份完整、真實的檔案,王達文幾乎走遍了父親當年戰鬥、工作過的地方,查閱、搜集了大量的檔案資料,從2006年底到2008年9月,先後五易其稿,編輯完成了自己父親的“年表”。

  作為教授級高工、全國知名的研究熱帶氣旋專家,王達文曾寫過幾十篇論文,也編了許多書,但這次他為父親編寫“年表”更加投入:重溫父親不願當亡國奴流亡北京,投筆從戎報考黃埔軍校參加抗日那段歷史,他激動萬分;回憶父親為子女生活所付出的艱辛勞苦,他淚流滿面;想起單位領導尊重歷史、貫徹政策,照顧和善待父親,他感到無比寬慰……就是在這樣的專注和感悟中,他不知不覺地完成了對黃埔精神的傳承。

  悟“親愛精誠”:天下黃埔是一家

  今年是黃埔軍校建校85周年、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25周年。
  遼寧省黃埔軍校同學會自成立以來,已接待海外黃埔同學組織、同學及親屬1028人次,聯係臺、港、澳與海外黃埔同學及親友3000余人,其中有數百名臺灣軍政界的顯要人物,政治上有影響、學術上有造詣、經濟上有實力的黃埔親屬80余人。

  今年,遼寧省黃埔軍校同學會首次組織黃埔同學、親屬赴臺訪問,實現了同學會多年來入臺參訪交流的夙願。在臺期間,分別拜會了中華黃埔四海同心會、十九期聯誼會等臺灣組織及友人,與親朋故舊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

  作為國共兩黨合作的重要成果,孫中山創辦黃埔軍校最大的價值在于培養了大量中國革命的軍政人才。黃埔學員畢業後分別加入了國民黨和共產黨。歷史上,隨著兩黨的決裂,當年眾多有志青年為共同理想來到黃埔,後來卻因不同的理想分道揚鑣。由于未能實現孫中山先生“親愛精誠”的校訓、未能實現祖國統一,許多黃埔軍校同學始終以此為最大的遺憾。

  黃埔軍校同學們年紀漸長,當年的分歧早已被拋在一邊:“不必尷尬忘姓氏,只須叫聲‘同學’。豪飲開懷,精神矍鑠,往事休斟酌。”

  黃埔軍校同學劉勳告訴記者,他現在還有一個心願沒有達成,那就是他想去臺灣,看望自己當年的同學唐盛滸。他說:“我當連長時,他是排長。一個部隊里的‘幹部’,20來人起義後投奔了共產黨,而另外100多人跟著國民黨去了臺灣。唐盛滸在臺灣以上校的軍銜退役,至今仍經常和我通信、電話問候。”

  “根根草繩纏纏繞繞,做成的草鞋經久耐穿。”就像兩岸的黃埔校友,雖然曾在戰場上互為敵手,然而剪不斷的民族情結在海峽兩岸之間架起了一座割不斷、拆不散的“黃埔情”之橋。

 
編輯: 楊永青    
  查看/發表評論
 
  友情鏈接 外交部 中共中央統戰部 國務院臺辦 國務院僑辦 國務院港澳辦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中國僑網 中國海外交流協會 中國僑聯 中華海外聯誼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