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天津八月二十九日電 題:踏訪天津六百年天後宮
中新社記者 田齊
“九河天塹近漁陽,三輔津梁著水鄉。海舶糧艘風浪穩,齊朝天後進神香。”清人梅寶璐《竹枝詞》,詩意地概括了天津的地理形勝、天後神功及萬民朝拜進香的情景。帶著對天津民俗文化的遐想,記者二十九日探訪了中國現存年代最早媽祖廟之一的天津天後宮。
與福建莆田湄洲媽祖廟、臺灣北港朝天宮齊名的天津天後宮原名天妃宮,民間俗稱娘娘宮,位于古文化街,坐西朝東,面向海河。從東至西分別為戲樓、幡桿、山門、牌坊、前殿、正殿、尾殿、藏經閣、啟聖祠、鐘鼓樓、張仙閣和四座配殿。戲樓與山門中間是能容千人的廣場。戲樓上“樂奏均天”的匾額與山門門額整磚上鐫刻“敕建天後宮”遙相呼應。山門前兩座號稱九丈九高的旗幡上赫然繡著:“津門藝萃百肆迎春,溟波浴日濟運通航”。
時值周末,天後宮內人頭攢動,香霧繚繞。香客中既有白發蒼蒼的老人,也有書生意氣的年輕人。人們捧著香燭、供品走入山門,先拜前殿的“護法神”王靈宮像和“四大金剛”神像。然後穿過前殿,在正殿前半人高的鐵鑄香爐里焚香,隨即向正殿里天後聖母方向三叩頭,再起身步入正殿。
正殿供奉的天後聖母塑像高二點七米,慈眉善目,儀態端祥,鳳冠霞帔。四名彩衣侍女分立左右,其中兩人手執長柄扇遮護天後,另兩人則各捧寶瓶和印綬。神像前的供桌上擺著香客們供奉的糕點、水果和鮮花。供箱中既有人民幣,也有美元、港幣和臺幣。
此間工作人員介紹,天後官建立至今六百余年,一直香火鼎盛。船戶來往必定祀禱,遠近百姓多來祈福。自本月中旬實行免費進入以來,這里每日的客流約為四千人,節假日客流要超過六千人。幾乎所有到天津的臺灣遊客,都會到此參訪、祭拜。這里還供奉有來自臺灣大甲鎮瀾宮、新港奉天宮、南方澳南天宮等的媽祖金身,以及臺灣北港朝天宮董事長曾蔡美佐贈天津天後宮的“四海同光”匾額。媽祖文化已經成為聯結海內外華人、特別是兩岸同胞民族情感的紐帶。
資料顯示,天津天後宮始建于元朝泰定三年,即一三二六年,比天津建城早七十八年。天後宮建成後,明代永樂、正統和萬歷年間先後重修,清代順治、乾隆、道光和同治年間及民國年間都有局部重修和擴建、改建。新中國成立後,天津市人民政府分別在一九五七年和一九八五年對其進行過保護性修復,並在宮內建立了天津民俗博物館,希望香客及遊人能夠藉此加深著對天津歷史文化的認知與了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