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楹聯巧對

閒話寺廟宮觀楹聯

2009-01-20 11:50     來源:莆田新聞網     編輯:楊永青

  近日,與友人閒話寺廟宮觀楹聯,扯到莆田作為文獻名邦,歷來不乏名聯妙對。在莆田鼓譙樓前,挂有清興化知府張廣業一副“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的對聯,被張伯駒選入《素月樓聯語》中。福建的三大叢林廣化寺的下院普門庵,至今存有清翰林張琴撰的“塔影斜橫山外寺,鐘聲喚醒夢中人。”的對聯。該聯立意高遠,情景交融,作者通過對普門庵前的塔影、山寺、鐘聲等的意象描述,使人從這些意象中去感悟普門庵的美麗。張琴的普門庵的對聯不愧為妙對,妙的是作者把“山外寺”與“夢中人”相對,而這裡的“夢中人”又語帶雙關,使人聯想到那鐘聲到底喚醒的是醉生夢死的凡夫俗子還是你心目中夢中的人兒?莆田明代尚書陳經邦也為龜山寺撰過:“天上樓臺地上寺,雲中鐘鼓月中僧。”的對聯,作者把天上的瓊閣樓臺地上的佛家寺廟相對,白雲中的鐘鼓與月光下的僧人相對,那禪意中的寺廟、禪意中的雲彩、禪意中的鐘鼓、禪意中的月光、禪意中的僧人,給人以禪的美感意蘊。令人叫絕的是,“月中僧”三字,既可使人看到現實中的月光和僧人,又可使人聯想到月亮中的僧人。

  由莆田歷史上的名聯,我想起故鄉近來被譽為妙聯的幾副媽祖閣徵聯,讀來使人覺得今人作聯,離古意甚遠,不合做對聯起碼的“貼境、貼情、貼意”的要求,大都存在詞藻堆砌,立意不高,無病呻吟的問題。憶我莆中昔日才俊,名聯薈萃,嘆文獻名邦風光不再。

  現試把被譽為特等獎及一等獎的六副媽祖閣徵聯作一分析,便可窺見個中端倪:被譽為特等獎的湖南劉松山的楹聯是:“天風自海上吹來,繞此麒山,最流連樓閣生輝,人文溢彩;敬意從心頭涌起,瞻其鳳貌,更仰止恫瘝在抱,利濟為懷”。

  劉松山的對聯,企圖襲用雲南昆明大觀樓天下第一長聯的立意撰寫媽祖閣對聯,乍讀起來令人感覺不凡,難怪會被以“上聯寫景,下聯抒情”讚之。但細觀全聯,卻存在許多瑕疵,如用“人文溢彩”喻媽祖,而“人文”指的是儒家的禮教文化,《易賁》“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説明人文是指儒家所弘揚的一種禮教文化,但作者要歌頌的是海神媽祖,卻不見聯中嵌入媽祖神明、神威、神聖的內容,卻扯到儒家的人文教化上來。這樣,使人難免有東拉西扯之嫌。同時,作者以“人文溢彩”入對,在用詞上也顯得生硬,因為“人文”組詞常用的有“人文煥彩”、“人文蔚起”,而“溢”字指內滿而外溢,《國語越下》:“天道盈而不溢,今君之未盈而溢”。所以,溢常常被用於修飾過分的事物,如“溢美”、“溢惡”等。説明作者在這裡使用“溢彩“入對未必妥貼。劉松山在下聯中有“瞻其鳳貌”用語,考“鳳”與“凰”對稱,係傳説中的神鳥,雄曰鳳,雌曰凰。《詩大雅卷阿》:“鳳凰于飛,翽翽其羽”。據此,“鳳貌”應指雄鳳之貌,而媽祖為海上女神,若要比喻其貌,則應喻為:“凰貌”,怎可喻為“鳳貌”?同時,以鳳或凰喻媽祖,似乎也不妥,這使人容易聯想到中國民俗文化中的“鳳求凰”之類的俗套,這與媽祖的偉大情懷似乎不太貼意吧?但對這樣一副在立意上、用詞上存在諸多瑕疵的對聯,卻被譽為“全聯對仗工整,層次分明,突出重點,緊扣主題”,真是使人如墜五里霧中。

  廣東張國培的媽祖閣楹聯,也被讚不絕口,認為張國培的下聯“東溟”兩字“畫龍點睛,突出了媽祖文化的源頭”。張國培的對聯為:“一閣雄奇,踞嶺臨灣,拔地摩天朝北斗;韆鞦庇祐,施仁播愛,匡民濟世蔭東溟”。乍看一下對聯,覺得“北斗”對“東溟”真是天造地設,信手拈來,但你只要去媽祖閣一看,就發現作者是在閉門造車。作者“朝北斗”的説法,只要有到過媽祖閣的人都知道,媽祖閣的主座向是朝南,是朝“南極”而不是朝“北斗”。這樣,作者就可能違反了對聯要“貼境”的要求了吧!這樣南轅北轍、指南為北的作派總不太好吧?下聯的“匡民濟世蔭東溟”,作者也把駕馭四海的海神媽祖説成只是“蔭東溟”,似乎有降低媽祖神能之嫌。在這裡,我們絲毫也讀不出評者認為“蔭東溟”是指“媽祖文化的源頭在東海”的高見。因為:“蔭”字的本義指“樹蔭”,荀子《勸學》“樹成蔭而眾鳥息焉”,後延伸為“庇護”,《隋書柳述傳》:“少以父蔭,為太子親衛”。説明“蔭”字在這裡只是庇護而已,而不是指“源頭”。

  遼寧楊曉雁的“喜聖閣朱檐挂日,玉頂齊天,把酒三呼,湄嶼潮音同浩蕩;欣女神妙手扶危,仁心濟世,梵香一拜,麒山嵐影共氤氳”。這一對聯,也被奉為“有動有靜,虛實相間,氣勢不凡”,在我看來該對聯同樣存在諸多可斟酌的地方,如上聯的“喜”與下聯的“欣”為近義詞,可解讀為同義。在一副對聯中,上、下聯用同義詞相對,顯然是“合掌”之病。再者,作者在上聯中用“挂日”,在下聯中用“扶危”相對,存在對不工整的問題,因為“日”為名詞,“危”為形容詞,把“日”對“危”,使人感到對仗並非那麼工整。

  日”對“危”,即使可對,也只能算寬對,而寬對不能稱為“佳對”,而只能稱為一般的對子。另外,作者以上聯的“潮音”和下聯的“嵐影”相對,也使人感到一頭霧水,因為“潮音”是指海潮的聲音,“嵐影”謂嵐的影子,而“嵐”的本義指“嵐風”、“嵐氣”,南朝齊謝眺《謝宣城集一臨楚江賦》有:“愛自山南,薄暮江潭,滔滔積水,裹裹山嵐”之句。可見,“嵐風”、“嵐氣”是無形的東西,既是無形的東西,何來嵐影?作者如把“嵐影”改為“嵐氣”是否會更好一些?

  被評為妙聯的第四副楹聯是安徽吳進文的:“立湄洲以壯古今,傍山依水,廿裏鳳堤猶輔翼;處海嶠而連中外,安瀾利運,五洲龍裔盡歸心”。這一對聯,從對仗、詞性上看,似乎還可以,但對聯最忌使用當下流行語、成語、俗語。在短短36字對聯中,作者卻採用了“古今中外”、“傍水依山”、“安瀾利運”等12個字的現成詞彙。在36字的對聯裏使用了三分之一的現成詞彙,有多少能説明作者的獨創性?這樣,就背離了對聯用詞必須新奇、典雅的美學要求。這樣的對聯,從詞性對仗雖挑不出有什麼大毛病,但要把它説成是什麼名聯,確實還差一步。

  朱金明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