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宗祠文化

靈壽200余戶村民籌錢修古文物“韓氏先祠”

2009-08-12 09:58     來源:燕趙都市報     編輯:楊笑

 

  “一朝八進士,中國第一村”——— 靈壽縣中傾井村的韓氏家族,因為宋代“一朝八進士四國公”的輝煌而留下一段佳話,今年年初,韓氏一族在明代修葺的祠堂被定為縣保單位,不過,沒有經費修葺的祠堂卻日漸沒落。日前,為修繕古文物“韓氏先祠”,200多戶韓氏後裔自發籌款開始修葺。 

  ■現場 村民們“挽救”沒落的祠堂 

  “如果沒有這些自己出資的村民,這個祠堂可能就沒了。”石市文物局局長劉正軍説。 

  韓氏先祠修復發起人韓文錄説,韓氏先祠在沒修繕前可以用斷壁殘垣、雜草叢生來形容,經過幾百年的風吹雨淋,當年權傾朝野的韓氏家族祠堂早已破敗不堪,祠堂前後兩排墻體除前排兩扇保存基本完好外,其餘大多坍塌。“其實,我一開始是想先完善族譜,逐步再發動大家修祠堂,沒想到大家都那麼支援。”韓文錄説,2008年1月,村裏的第一次動員大會到今年年後開修,村裏276戶村民已經自發籌集了近10萬元,而且現在參與修葺的村民也都是自發而來的。 

  昨日,記者在現場看到,幾近沒落的韓家祠堂已經有了“新生”:祠堂開始落架修繕,嶄新的木梁已經架起,祠堂前面堆滿了磚瓦,前面場地的地基已打好,青石砌了有一尺來高。 

  ■史料 韓氏先祠的“一朝四國公” 

  據《宋史》記載:靈壽韓氏,係北宋時名門望族。韓氏家族興自韓億,韓億的兒子韓綜、韓絳、韓縝、韓維以及他的孫子宗彥、宗師、宗武都是當時的進士,韓億、韓絳、韓縝、韓維更是官至宰相或副宰相,因此韓氏家族在當時有“兄弟同胞八人三學士,祖孫共列一朝四國公”的美譽。 

  即使遠在成都的“杜甫草堂”裏,也提及了韓氏家譜,其中,更明確指出靈壽中傾井村是“中國第一村”。“這就説明韓氏家族當時的地位和影響有多大,從這個韓氏祠堂獨特而精緻的建築風格也可以看出這個家族當時的地位。”石家莊市文物局副局長張獻中説。 

  不過,這個顯赫家族的祠堂卻在文革時期做過學校、牛圈、棉花房,1963年還被用作磨坊。“從那以後,這個祠堂就一直荒廢。”韓文錄頗感惋惜著,今年年初,他和村民們為了搶救這座祠堂,將其申請為“縣保”,但是,仍然沒有足夠資金修葺,村民們不得不自發籌資修葺。 

  ■進展:為修宗祠四處“化緣” 

  韓文錄説,為了修復“韓氏先祠”,中傾井村韓氏家族專門組織了“河北省靈壽縣中傾井村韓氏文化研究會”,負責“韓氏先祠”修復的策劃和籌款。 

  第一次動員大會,就募集了3萬多元,而為了修復祠堂,韓氏後裔下到十五六歲孩子上到八十四歲老太太都積極捐款。 

  “現在籌集大概有10多萬了,不過都是韓氏家族的。”韓文錄説,現在他們還借貸了10多萬元,而按照文物專家的規劃,這次修葺大概需要46萬元。“我們已經通過各種途經聯繫韓氏家族的人了,希望更多人參與進來。” 

  此外,韓文錄和村民們還四處“化緣”,“實在沒辦法了,就找到了文物局,也是希望能夠通過更多的幫助來挽救祠堂。”

  ■觀點:似勾連搭式建築望成省保 

  “歷史價值之外,這個韓氏宗祠最大的建築價值就在於類似勾連搭式的結構。”張獻中説,這個建於明朝1567年的韓氏宗祠現存建築自南而北分前後兩排,兩排前後檐柱中至中相距1.68米,上部飛椽相互搭接,前排飛椽比後排飛椽低26cm,前後排高低錯落,它既不是勾連搭式建築,之間也無院落相隔,佈局形式非常獨特,在省內的古建築中都沒有。 

  記者在現場看到,前後排飛椽之間有一道很狹窄的縫隙,縫隙正下面是一條水溝,供雨水外流。最後讓人稱道的是,水溝的一端有一個方方正正的坑,雨水從此處流向下水道,讓人稱奇。“修葺完成後,這個祠堂和距離它不遠處的韓氏家族墓群,我們將一起申報省保單位。”張獻中説,為了幫助村民修繕,市文物局計劃下半年為其提供資助,而這個修繕工程預期一年完工,到時祠堂內將挂上韓春和宰相韓億等人的畫像,讓更多人知道那段歷史。(記者 楊佳薇實習生 朱貽壽 文/圖)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