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是我國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革新家和文學家。他在文學史上的突出貢獻與偉大成就,影響著歷史上一代又一代名君賢臣文人志士。宋代封為“文惠侯”,明代被推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然而,出自三晉名門望族河東柳氏世家的柳宗元,在湖南永州有柳宗元紀念館和柳子廟,廣西柳州有柳侯祠和他的衣冠冢,陜西西安市郊有柳宗元墓,而在他的故鄉山西,卻見不到有關柳宗元的任何蹤跡。至於柳宗元的後裔今何在,更是無任何記載,這一切著實令人費解。
柳氏民居驚人的發現
柳氏民居位於(太)行(王)屋,歷山腹地的沁水縣西文興村。這裡群山環抱,峰巒疊嶂。出自太行地,北有鹿臺(山)蟠回,高出諸峰,曰:鹿臺挺秀;南應王屋,馳奔雲矗,倚空向出者,千峰碧蒼翠,曰:行屋拱翠;東曲隴鱗,下臨大澗,曰:三台左抱;西山隆沃,壯似行而復顧,曰:九岡右環;吾柳氏族世居之。(《一房山記》)。西文興村是一座始自唐末,河東柳氏世家以血緣聚居的千年古村落遺存。如今,該村仍居住著56戶人家,220余口人,幾乎全為柳姓一族。柳姓人家世守祖訓,勿宣門庭,祖祖輩輩生活在祖上遺留下來的高門大戶,深宅大院裏,世代繁衍生息。且族人歲齒清晰,長幼有序,字諱有章,家規不亂,世代傳承。
近幾年來,這個神奇的河東柳氏世代以血緣聚居的千年古村落,引起了眾多科研院所專家學者的關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北京清華大學文物與古建研究院、國家文物局、國家建設部、中國柳宗元研究會、山西社科院家譜研究中心等專家學者紛至遝來西文興古村落對《柳氏宗支圖》碑,《河東遺訓》《柳氏族譜》以及柳氏墓碑、銘文、家訓、門匾題刻等金石文獻進行了詳細的探古考證,同時對柳氏譜係名諱進行了科學的考證,得出了一個驚人的歷史性結論:“唐末,始祖自河東徙沁(水)歷(山)”(《柳氏宗支圖》碑),迄今生活在西文興古村落深宅大院裏的200余口柳氏村民,竟然是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的一脈同宗後裔。而且柳氏族人世世代代恪守祖訓:“耒讀為本,族産勿分,合族聚居,勿宣門庭,以為文人大(諧音:待)興者”(《河東遺訓》),世代傳承。曾經顯赫歷史的河東世家柳氏名門後人仍紮根于山西故土。而被中國柳學界苦苦尋求的柳宗元後裔居然千年舉族隱居在(太)行(王)屋深山,歷山腹地的山西沁水西文興終被發現。這一重大的歷史性發現,即刻引起了轟動,為中國柳宗元研究填補了歷史空白,為傳承柳宗元文化提供了真實可靠的實證。2004年9月廣西柳州柳宗元國際研討會上,中國柳宗元研究會向國際柳學界發佈了這一重大發現,引起了國際柳學研究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柳宗元後裔在山西沁水西文興發現,也為三晉名賢柳宗元在山西故土上沒有蹤跡填補了歷史的缺憾。
柳宗元後裔為何隱居(太)行(王)屋深山
柳宗元,字子厚,號河東,又稱柳柳州,祖籍河東解州(今運城永濟)人。唐大歷八年(773年)出生在京都長安(今西安市)柳氏老宅親仁裏。他的祖上代有聞人,屢世為官,六代宰相,至唐高宗朝河東柳氏居朝尚書者達二十二人,是河東名門望族。
據廣西柳州地方誌《柳宗元圖傳》記載:隨著唐王朝集團內部鬥爭的日益複雜,柳氏家族也因此受到巨大衝擊。高宗朝後期,武則天受寵,王皇后被疏遠。作為王皇后的舅父,貞觀中曾為中書舍人,高宗朝任過宰相的柳宗元的高祖柳奭,因參與當朝元老重臣謀立皇太子,意見與武則天相忤而遭忌恨,最終被貶黜到邊遠的廣西象州,而後被殺。由於這次變故,使得河東柳氏一族“子孫亡沒並盡”(《舊唐書》卷77《柳享傳》)。就此,河東柳氏由顯赫而一落千丈,失去了世襲門蔭的庇祐,柳氏後人從此也只能通過科舉踏入仕途。對此,柳宗元曾感慨道:“五六代以來,無為朝士者”。(《與楊京兆憑書》)。
不過,河東柳氏一族在政治上雖遭敗落了,但還保留了“食邑中條道中的十五里”的封地。《柳氏祠堂碑》所謂“中條道中的十五里”,指的就是中條山麓,西通永濟,東下太行,橫跨王屋的山間腹地。這在古代是一條由河東通往洛陽的商賈官道,同時,中條山延至沁水地屬河東郡轄。因此,河東柳氏的中條食邑,也就成為了柳氏一族的避禍之地。
據廣西柳州地方誌《柳宗元圖傳》記:河東柳氏曾有三次因戰亂或避禍隱居到此。
柳宗元在永州期間,常借山水咏詩作賦,以求解憂,成就了他在文學上的偉大成就。同時,在情感方面憂慮最多的是盼望嗣續之事。他曾托書帶信,懇請孟容君,“天若不棄先君之德,使有世嗣,或者猶望延命,以及大宥,得歸鄉閭,立家室,則子道畢矣”。(《寄許京兆孟容書》)。也就是説:只要憲宗皇帝能寬恕他的罪過,便可回歸鄉閭,娶妻生子,過一般平民的生活。唐元和十年冬,柳宗元終於盼來了昭書進京,本以為憲宗皇帝給予他寬恕,結果是重返貶黜路,遠放柳州刺史,其官職雖然是一方地方實職,卻遠及邊僚之鄉。
柳宗元赴柳州上任後,已是體弱身殘,未老先衰。不過,柳州刺史是柳州的地方長官,為了實現自己“興堯舜孔子之道”的人生目標,為當地的百姓辦了許多好事。辦學堂,大興孔子之道;開荒種菜,植樹造林,打井飲水,鼓勵養家禽,解救奴役女婢,大興堯舜美德。帶領百姓實施大膽的革新舉措,使柳州人民安居樂業,走向了文明。柳州人民世世代代沒有忘記他,一千多年來,柳州人民每年都舉行一次重大的祭柳活動,並建有柳侯祠和柳宗元紀念館。
也就是在柳州這塊土地上,柳宗元終於喜得貴子,名曰:週六。據《柳宗元墓誌銘》記,柳宗元生前有兩男兩女,兩女皆幼未成人,兩男週六四歲,周七為遺腹子。又據《柳州方志》記:柳宗元托孤劉禹錫,撫養週六,劉禹錫也表示“視為己出”。至於周七下落何方,柳宗元後人如何,也就成為了千古之謎。
如今,在柳宗元的祖籍河東地的沁水縣西文興村(唐末沁水屬河東郡轄)發現了柳宗元後裔。並且有千年金石為證:“留耕(根)中山”“香泛柳下”“河東世澤”“司馬第”“行屋拱翠”和《河東遺訓》《柳氏族譜》等,這一切無疑告訴我們西文興村裏的柳氏人家與柳宗元的血緣關係。
柳宗元文化思想在柳氏民居的傳承
柳氏民居是柳宗元後裔世代隱居西文興古村落的柳氏族人始造、再造和擴建的,以柳氏族人世代聚居的千年古村落遺存。該古村落選址與始建,古民居的維修與擴建,柳氏族人的世代生活與繁衍,使河東名門望族,百世書香柳宗元後裔世世代代在這裡創造了以家族為紐帶,以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為底蘊,以先賢始祖柳宗元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文化思想以及禮教思想為主線,並且它以不可移動的建築形式傳承後世,從而形成了一個具有河東柳氏世家風格,又有再現社會歷史演變史的獨特的柳氏文化。
從柳氏民居的古村選址來看。典型地傳承了柳宗元“大中之道”相容百家的哲學思想,而且深得易學太極之説,對山川河流的山澤通氣天地定位樸素唯物主義的解釋,並以一種特有的方式沉澱了下來。
進村的村口是一條峰迴路轉的古石板道。沿古石道拐彎前行方可才能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光照藝林”的柳氏民居。在古石道的高臺之上建有關帝廟、魁星閣、文廟、佛廟、文昌閣和柳氏宗祠。這些祭拜朝聖的古代建築的存在,正反映出了柳宗元後裔對其先祖哲學思想相容性的深刻理解,
從柳氏民居的整體設計方面。嚴格遵照族訓“成名勿宣門庭,得志勿忘饑民”的教誨,其風格為外樸內華,與周邊自然環境協調,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同時又能體現出柳氏文化的風格,不抄、不搬、自成體系。
首先在建築理論和類型、風格方面,力求傳承河東柳氏百世書香的家風和先祖柳宗元的文化思想。這對於柳氏後人最具影響力,親和力和傳接力。在文化傳播不發達的時代,同時又久居深山,家族文化無疑是優秀歷史文化傳承的第一個綠色通道。
柳宗元認為“君子所有遊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寧平夷,恒若有餘,然後理遠而事成”。也就是説建廟築祠修屋,不但要注意到它的自身價值和使用價值,而且更要重視它的社會價值,人倫價值和文化內涵。所以柳氏民居從明永樂四年(1406)開始修建,先後六百餘年,建成了一個規模宏大,相容建造工藝,雕刻藝術,歷代名人書法,古訓,箴言及家訓,詩賦為一體的文人府宅。使柳氏後人世代居住在清靜幽雅的文化氣氛的樂園,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而提高柳氏家族的群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