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朱子祠〗
朱子祠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東南五老峰下的海會鎮和星子縣白鹿鄉的交界處,為先賢書院主要建築之一,在禮聖殿之右,是專祀朱熹之祠。宋代淳熙間,朱熹知南康軍,勤學教民,興利除害,振興白鹿洞書院,功績卓著。當朱熹離開南康後,諸生為他立生祠。朱熹知道此事後很生氣,即修書致白鹿洞主撤除。宋開禧元年(1205年)諸生又以周濂溪、程頤、程灝和朱熹合祀于講堂,稱三賢祠。宋寶慶二年(1226年)贈朱熹為大師,封信國公。紹定二年(1229年)改封徽國公。明正統三年(1438年)南康知府翟溥福亦建三賢祠于大成殿之左,祀周濂溪、朱熹和李渤。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據南康府教授熊士伯之請,南康府知府張象文申覆為朱熹建立專祠。張象文提到:“丁卯,我皇頒賜‘學達性天’扁額,初與大成殿‘萬世師表’同懸,夫‘萬世師表’尊宣聖也,‘學達性天’崇紫陽也,今以紫陽之匾加宣聖之堂,于義弗宜,……余乃與博學熊君士伯言,……特建祠一所,前後一進,專祀朱子,東西位原以鹿洞從事者十四人,額其門白鹿洞紫陽書院。”這樣,朱熹就成了朱子祠的主人,其他人作為配祀了。
現朱子祠內中立朱子自畫像石刻,左有張象文《文公朱子專祠碑記》,右有《白鹿洞書院教條》碑刻。室內陳列《朱熹生平事跡》,共分九部分:
①朱熹畫像;
②朱熹生平事跡簡介;
③朱熹簡明年譜;
④朱熹行跡圖;
⑤朱熹道學的形成和他所處的時代;
⑥朱熹的哲學思想;
⑦朱熹的教育思想;
⑧朱熹與當代的哲學流派;
⑨朱熹道學對後世的影響。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後改仲晦,號晦庵、雲谷老人、滄州遁叟等。祖籍江西婺源,出生於福建南平龍溪。是南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也是中國哲學史上的巨星。 朱熹曾任秘閣修撰等職,廣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至自然科學有不同程度的貢獻;他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著有《四書章句集注》《詩集傳》等。他曾在白鹿洞書院講學,又建紫陽鵝湖書院,從事教育50餘年。
朱子祠上懸清康熙手書“學達性天”金字匾額。歷代遊人瞻卿朱子祠都懷著崇敬的心情,歌頌朱熹辦學的功績。清代的吳爚文詩云:“昔賢教學地,古洞悶淳風;草野奪師道,規模儼頖宮。水流春樹凈,雲散講堂空;遙想讀書日,落花溪面紅。”另一首為:“南渡儒林傳,先生第一人;空山尚祠宇,大道豈荊榛。紅鶴有時去,青松終古春;匡廬初識面,唯覺此間真。”即寫景:“水流春樹凈”,“青松終古春”;又寫書院教學的重要:“昔賢教學地,古洞悶淳風”;還寫對朱熹的崇敬:“南渡儒林傳,先生第一人。”
朱子祠為磚木結構,硬山頂,灰瓦白墻,平面呈長方形,四柱五開間,三面為墻,前以木板門窗欄護,門上段格心為九何圖形,下部褶板飾以方框,窗門長3.10-3.30米,寬0.58-0.64。外有走廊,長16.30米,寬11.30米。
昔賢教學地;古洞悶淳風。
——清 吳爚文佚名撰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朱子祠聯
誠意正心,闡鄒魯之實學;主敬窮理,紹濂洛之真傳。
——清 康熙皇帝愛新覺羅 玄燁撰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朱子祠聯
四十六日功名,可知氣運;一千餘年著述,未墜斯文。
——佚名撰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朱子祠聯
此聯大略概述了朱熹一生政治生涯的輪廓。朱熹“為官勤政,凡事躬行”,“蒞政纖悉必親茍利於民,雖勞無憚但賦稅出入之簿,逐日檢閱,以防吏胥之弊”(酆一相《隆慶元年建縣官題名碑記》)。他生活儉樸,居住簡陋,“端居托窮巷,廩食守微官”(朱熹《再至同安寄民舍居》)。他任職期滿,代者未至,便借陳良傑之館居住,“終日悠然,如在深谷之中”,因借老聃門人庚桑楚居畏壘之典故,稱其名為“畏壘庵”(朱熹《畏壘庵記》),後來索性提早把行李和眷屬搬回崇安老家。
列嶂成垣,永護考亭之遺跡;環溪作泮,遙通泗水之真源。
——佚名撰、李鐸補書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朱子祠廳內柱聯
此聯原在禮聖門,由江西提學僉事高賁書,現由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軍事博物館李鐸補書。李鐸還為“朱子祠”題門額匾。
裁成天地,造端于中唐,畢力以晚宋;紹述聖賢,元公由嘿契,晦老集大成。
——佚名撰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朱子祠聯
大哉!夫子之功,百世權衡,六經羽翼;遠矣!斯文之統,周程私淑,孔孟聞知。
——清 邊延英撰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朱子祠聯
九江水抱一洞院,半由天,半不由天,二代十全成造化;
三賢祠對五老峰,誰是石,誰是匪石,八心萬古絕磨磷。
——佚名撰、明 周相書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朱子祠聯
============================================================
〖臺灣省金門縣朱子祠〗
朱子祠為祭祀南宋理學大師朱熹之祠堂,座落於今日金門縣金城鎮珠蒲北路三十五號浯江書院內,祠堂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二級古跡。朱子祠雖與浯江書院同屬一建築群體,但從上述的整修歷程中可以發現,除了朱子祠尚能保有原來的傳統形制與木構建體外,其他的建築皆已改建為現代樓房或鋼筋混凝土結構,以致不具歷史價值了。因此內政部僅將原建築群中的朱子祠選列為古跡。朱熹任職同安縣主簿,更且一度視學金門,影響日後金門學風甚巨。金門之縉紳因而對朱熹懷有一份尊崇,親近的特殊感情。
朱熹祠建築年代最早可以追溯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之間。依據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浯江書院碑記》記載浯江書院始建,乾隆四十一年書院又被徵收為縣署,於是地方商、紳倡議就縣丞署(原金沙書院址)西方之義學原址,闢地新建書院。新建書院規劃:前為儀門、大門;中為講堂,祀文昌帝君;左右東西廊各有學舍八間;外為大庭、照墻;後為朱子祠,翼以圍墻,將諸神像自縣署遷入,書院與朱子祠遂合而為一的建築郡,此即今日浯江書院和朱子祠之基礎規模。
1964年,金城鎮公所駐用朱子祠,將右廂改建為辦公室。1971年右廂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建築,為社教館辦公室。1977年將前儀門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再增建為二層樓房,作為兒童閱覽室。1978年講堂木結構損壞,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屋頂部份依原樣保留。1984年朱子祠進行整修維護,講堂、屋頂同時翻修,右廂一列撥與中正國小建為教室,社教館遷出,原址讓與“救國團”支隊部使用。
似見尼山傳道日;猶聞鹿洞聽經時。
——佚名撰臺灣省金門縣朱子祠聯
大海正攜琴,互答好音,片席忝居二島長;名山乃負笈,商量舊學,一燈有味廿年前。
——清 楊雪滄撰臺灣省金門縣浯江書院聯
楊雪滄,名浚,原籍晉江,清咸豐壬子(1852年)舉人,學問淵博,曾在閩浙總督左宗棠幕府任職,隨徵甘肅,很被賞識。1885年,左宗棠過世,他即來廈門,主持紫陽書院講席,前後11年,循循善誘,造就許多人才。其間,他還兼任金門浯江書院講席。他曾留題浯江書院的這副對聯。此寫他經常來往于廈門、金門海域,攜琴帶書,前去講學。他想起自己的經歷,在學問中尋求樂趣,並以此來勉勵莘莘學子。他在廈門、金門、漳州一帶,學生不下千人。而這副對聯,正是清代末年廈門、金門文化教育交流的佳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