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項鬥聯〗(另有版本為《劉項鬥聯》)
傳説有個小鎮住著姓朱和姓項兩個家族。兩姓之間時常發生摩擦。姓朱德家族蓋了一個大祠堂,想顯示一下本族的威風。姓項的家族,豈甘落後,也興師動眾,蓋了一個。
姓朱的族祠先蓋好了,又想在祠堂的大門上挂一幅有氣派的對聯,以壓倒姓項。他們左思右想,終於想到:後梁的朱溫、明朝的朱元璋,都是坐過龍庭、當過皇帝的朱家人;理學家朱熹,在大宋時代,也曾以“亞聖”名震天下,是朱氏門中傑出的一個風雲人物。他們根據這些歷史典故,在祠堂門左右各書四個字,構成楹聯一副:
兩朝天子;一代聖人。
項姓祠堂也建成了。項家看到朱姓祠堂楹聯的狂妄口氣,大為憤慨。因此,他們召集了全家族的大會,又把秀才們找到一起,考察項氏家譜,專門研究如何寫一幅對聯,才能壓倒朱姓的淩人傲氣。很多人都説:“人家又是天子,又是聖人,天地間,哪有比這些更神氣的呢?”談過來,談過去,商量了幾天,總討論不出個頭緒來。最後只好決定:出重賞,向外界徵求楹聯。
朱姓那邊,見到這種情形,得意非常。哪知,山高也有人行路,水深還漂打魚船。有個外鄉人應徵來了。項家把他尊為上賓。在項姓召集的全族首腦人物會上,外鄉人給大家講了兩個歷史故事:
一個是春秋時代的故事。孔子曾經拜在項橐(讀駝)的門下,向他學習禮儀。
另一個是秦漢時代的故事。項羽抓到劉邦的父親後,用大鼎將他煮死。
這個外鄉人講完故事後,大聲向眾人説:“朱氏門中有人當過天子,項門中人,曾把天子的父親煮死;朱氏門中有人稱為聖人,項門中人,曾經是聖人的老師。我要代你們項姓用以上的歷史故事,作一副對聯,壓得朱家透不過氣來!”外鄉人的話音一落,項姓族人立刻歡呼雀躍,殺牛宰羊,盛情款待了這位外鄉人,並給以重賞。第二天,項姓宗祠的大門上,也是左右各書四個字:
烹天子父;為聖人師。
這副對聯與朱氏宗祠門上的那幅,針鋒相對,淩頂壓頭,佔了上風。朱族的人見了,目瞪口呆,一語不發。朱姓人看到秀才抖出這副對聯,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加之確感如此鬥下去,實是于家于國無益,遂同意和解。自此,朱項兩村和睦相處,互通有無,共同發展,相安無事。但是鬥聯的慣例仍然保留下來,只不過不再是“抬高自己,貶損他人”了,而是成為文化交流的一塊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