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宗祠文化

白沙祠的歷史沿革及其保護工作綜述

2008-07-18 10:33     來源:江門陳白沙紀念館     編輯:賀晨曦

  陳獻章(白沙先生)是明代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詩人和書法家,“有明之學,至白沙始入精微”。白沙先生聰慧好學,習靜春陽臺,舍繁取約,創立“江門學派”;和詩翰苑,被譽為“真儒復出”,名震京師;淡薄名利,以孝為先,乞終養歸,官授翰林檢討,死後從祀文廟,追謚“文恭”。白沙先生的學識和人品,歷來都深受世人的尊崇景仰。世人尊他為“聖代真儒”、“嶺南一人”,尊他的學派為“江門正派”、“濂洛正宗”、“聖道南宗”。白沙先生身後,人們以各種方式紀念這位嶺南文化的開拓者。建祠立碑,韆鞦仰止,是封建社會紀念先賢的重要方式。白沙先生歿後一月,“僉事宗某移文當道,請祀鄉賢。御史鄧某,疏乞恩典”(見《白沙先生年譜》)。白沙先生於弘治十三年二月十日在其所居的碧玉樓逝世。不久其族人及他的門人即在白沙村建祠供奉。

  最早有關白沙祠的文字記載,是正德元年(15%年)門人林俊所撰的《祭白沙祠文》,文曰:

  “維正德改元,歲次丙寅,五月庚辰朔,越十有五日甲午,晚學見素子林俊,謹具肴醴,托鄉友邱君泰致祭于老友石翁陳先生有道之祠....。”

  這“陳先生有道之祠”建於何時何地,已無從稽考。然“有道者”當屬賢人,筆者認為,最早的白沙祠當是白沙鄉的鄉賢祠,據《高地街陳氏族譜》所載,白沙祠原有三個大門高腳牌,分別是“文廟從祀”、“鄉賢崇祀”、“忠孝附祀”,證明白沙先生曾人祀鄉賢祠。時間可以追溯至白沙先生歿後一個月至六年這段時間。

  白沙村村當隸屬新會縣治,以白沙先生當時聲名揚于外,深受世人景仰的名儒風範,理應在當時的邑城(會城)亦設有拜祭紀念之所。據考證,會城馬山有個白沙祠,是正德九年由官方創建的,是時離白沙先生逝世已有十四年了。這史實見諸於白沙先生的門人林俊所撰的《邑城白沙祠碑記》(該碑現仍安放在會城馬山公園)。碑文曰:

  “先生歿一十四年,內江高君大和以名御史來按部,側然曰:‘大賢君子,身之所生,政之所臨,與凡過化之鄉,莫不有祠,表先民,崇道化也。先生之祠,顧獨無立,非曠典,抑非吾人責歟?’謀之大參黃君伯望、僉憲王君叔毅,為之祠堂,又求先生故嘉會樓而修葺之。義風奮激,遠邇騰歡。舊門下士為市田合若干畝,以充祀匱。....

  又據《陳獻章集》附錄部份,載有白沙先生的心愛門人張廷實于正德九年(1514年)三月撰寫的《邑城白沙先生祠祭田記》,此文對在邑城建白沙祠亦有頗為詳盡的記載:“按治高公之為治之識大體也。西巡至新會縣,首命有司創白沙先生祠,次修嘉會樓,於以倡吾道,表先哲,栽培國脈,驅嶺海之民而風動之為世道計也。

  ……先生祠落成矣,人其祠者,見屋宇蔽虧,儀容如在,靡不起敬起慕而動其思齊之念矣。又僉以為不有祭田,則褊祀蒸嘗無所于取給,亦缺典也。於是昔在先生之門之後裔,遠近幅輳,各願割其産以充者甚眾。”

  以上兩則文獻記載,證實了邑城在正德九年之前原無白沙祠,正德元年所指的“白沙先生有道之祠”應該是在白沙村;位於會城馬山的白沙祠是在正德九年由按治高大和命人建造的,並由白沙先生門人的後裔捐贈田畝産業,作常年拜祭之資。

  會城馬山白沙祠建成後,相隔34年,至嘉靖二十七年(1548)曾作過較大規模的改建重修。據《陳獻章集》附錄篇記載,巡按廣東監察御史黃如桂于嘉靖已酉(1549)撰寫的《改建邑城馬山祠碑記》提到“戊申之秋,桂與甘泉翁會于增江……是歲仲冬,按新會首謁祠拜之,祠弗稱,人士從行者鹹請改作。大參沈君應龍、僉憲朱君敬之相謂曰:‘樹德作人,政之經也,弗可以已。’於是命通判王子輅相度,命知縣林子騰蛟經庀事,以公攖易民居之。相參i8者,中為神室,遺像棲焉。東西構堂舍,視其地,翼以兩廡,昂廓其門宇。復亭于後山之高平處,以志仰止。暨明年三月,工告竣,有司請題其額……或又曰:‘《記》有之:士有田則祭,祠而無祭,虛器也。’乃復籍閒田三頃有畸。歲徵所人供祀事,余以周其子若孫之不給者,或繕葺遺業,公家理之。”

  可知,是次改建,是因“祠弗稱”,而改建之規模較之又頗龐大,故需“以公櫻 易民居”。改建後之白沙祠,中堂為神室,供有白沙先生遺像,東西構堂舍,兩翼有廡廊,雄偉壯觀,後山高平處還建有涼亭,以志仰止。“後之同志者,人是祠,睹遺像,若見其人,睹諸題辭,若親聞其教。志先生之所志,學先生之所學。”為確保每年祭祀及修葺之需,還“置閒田三頃”,供給之。

  會城馬山白沙祠,傳至民國初期,仍保存完好。據傳,該祠毀於新會淪陷之時,日本兵入侵會城後,大肆拆毀民居建築,把磚搬上圭峰山修築炮樓,馬山白沙祠亦不能倖免。現今登臨馬山,該祠只留下地基遺址,荒草淒淒,望風懷想,能不令人感慨係之!此乃日寇侵華的又一罪證,國人當銘記之。

  現在仍完好地屹立在江門市白沙仁賢村的“先賢陳白沙先生家祠”,建成于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是時“會省邑城各建先生專祠,而祠在白沙則尤鐘靈講學故址。”白沙先生家祠是歷史遺留下來的文化瑰寶,祠內保存了大量明清碑刻及白沙先生的墨寶拓片,對研究白沙先生的生平及其所創立的江門學派,研究明代社會政治、軍事、文化乃至建築藝術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白沙先生衝破傳統理學僵化思想的束縛,“舍彼之繁,求吾之約”,追求“自然、自得”,開創“鳶飛魚躍”,生動活潑”之風氣,“作聖之功,至先生而始明,至文成而始大”,白沙先生對明代理學有深刻的影響。特別是到了晚明時期,白沙先生的理學思想更得到社會上要求變革的有識之士的認同。萬曆皇帝在即位後的第二年,便詔建白沙家祠,並賜“崇正堂”匾額及“道傳孔盂三千載,學紹程朱第一支”對聯、白沙肖像及祭文,足以説明白沙學説已越來越受到明代理學界和朝廷的重視。而這一年,距白沙先生辭世已經有74年了。

  白沙先生家祠正式動工建造是在萬曆十一年(1583)冬天,竣工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九月。

  在白沙祠崇正堂前面東側廡廊上,保存著一方(明翰林院檢討白沙先生祠記),明代碑刻。它主要地介紹了白沙先生“篤志聖學,德成道尊”一代大儒的道德風範,記述了創建白沙家祠的經過及建祠的時間、規模。該碑文是萬曆十二年南京禮部尚書何維柏所撰。碑載:萬曆辛已冬,維柏泛舟江門,謁先生居裏,偕陳子吾德行釋奠禮,其孫觀光等奉遺像設位為祭。禮成,歷觀舊廬臺,鞠為草莽,樓半欹圮,摳躡凜凜,不能安履。大令豐城袁侯奎至,自邑相對太息,有改創之議。未幾,制府臨武劉公堯誨遺金修祠,議遂決。陳子吾德暨邑博肖子端升、郝子衝、馬子堪,各捐金來助。越歲,莆陽郭公應聘蒞鎮,以諸生之請,檄邑從宜措處,務底厥成,為文遣官祭之。於是袁侯得以行其議。捐田若干,計直若干,召巨室董厥役。而歸之田應之者,乃先生門人聶元會之孫九賦,矢志殫力,以隆茲創。以癸未冬,定度審式,拓樓後隙地(指嘉會樓——作者注,下同),建於上為碧玉樓。(碧玉樓是白沙先生設教時居住之所,因“樓半欹圮”,此次是配合建祠整體重建)樓前接檐為堂三楹,祀其先公與太夫人,扁曰“貞節”,存制也。中建崇正堂以祀先生,四方學者謁奠,鹹在此。祠前春陽堂,賓客告虔式宴,亦鹹在此。堂之前為門,表曰:“聖代真儒”,志實也。甲申(萬曆十二年)九月既望,告成。

  從這段記載,我們可以推測到;萬曆二年詔建白沙家祠,實際上只是開始籌劃,建祠資金尚未到位,直至萬曆九年冬,“制府臨武齊公堯誨遺金修祠”,萬曆十一年冬定度審式,萬曆十二年九月既望告成。實際施工時間,只有九個多月,速度可謂快矣。

  白沙家祠建成後的第二年,朝臣詹仕講、王學曾、李廷機等人,聯名向萬曆帝上(從祀文廟疏議),稱:白沙先生“學而求諸心,則殫見洽聞,皆所以啟聖天之聰;遺其心而惟聞見之求,雖盡天下之物而識之無當耳……比者,擯斥諸言理學臣,毀其講壇,士人噤口結舌。今幸廟堂默以理學布諸政,抑既下令弛其禁矣。然而人心猶未釋然信也。誠以此時附兩先生廡序中,倘可以立儒幟而起士風乎!……今誠祀守仁、獻章,一以明真儒之有用,而不安於拘曲;一以明實學之自得,而不專于見聞,斯于聖化,豈不大有裨乎?”

  (從祀文廟疏議)最終得神宗恩準,於是令天下學校皆祀守仁、獻章、居仁,位在薛碹之下。自此,白沙先生在理學上的貢獻終於得到了發揚光大,成為“儒學正宗。”

  萬曆三十九年,明朝禮部還撥款重修了建於成化十三年,為旌表白沙先生節母林氏夫人而詔建的“貞節”坊。

  白沙先生創立的“江門學派”在明朝萬曆年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崇。正是“韆鞦仰止,邑裏生輝”。

  白沙家祠北依小廬山,西連白沙先生父母墓,南望蓬江,規模宏偉壯觀,佔地面積近1.5畝,縱深四進,主體建築排列在同一縱軸線上,前面建有“貞節”牌樓,由前門進,依次為春陽堂、貞節堂、崇正堂、碧玉樓。均為磚木結構,布瓦硬山頂,綠琉璃剪邊。前後建築物之間以左右對稱的軒廊相連接,中間形成“天井”,是傳統的四合院式結構。

  白沙家祠、貞節牌坊這組歷史文物建築,至今已有四百一十多年的歷史。雖經漫長的風雨炎涼,但雄姿不減當年。歷朝政要無例外的重視家祠的維修、保護,據祠內的碑刻資料記載,白沙家祠歷史上至少經歷過三次較大規模的重修。

  第一次是在崇楨十三年(1640),時值白沙先生140週年祭。據立於白沙祠崇正堂前西側廡廊的(重修白沙鄉祠碑記)所載:“神廟時以理學從祀者凡四,陳先生居一焉……會省邑城各建先生專祠,而祠在白沙則尤鐘靈講學故址。往兩台司道郡縣屢有表章,乃歲久漸頹,諸裔孫議修而限于力。屬右司馬張公督兩粵,緯武經文,念江門當兵燹之餘,生民甫脫湯火,一切利弊嘉與興厘。復念先生鄉祠圮者弗葺,非崇儒重道至意,其謂風化何?特捐月俸錢,下飭邑令庀材鳩工,如期竣事。……祠樓棟宇煥然一新,經始於崇禎庚辰(1640)季夏十日,落成於是歲季秋壬午日。”此碑是祟正十三年由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黃士俊所撰。

  第二次重修是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時值白沙先生誕辰280週年。第三次重修是在嘉慶元年(1806年)。

  在白沙祠春陽堂大門上方,有《聖代真儒》木匾一方,對以上這三次重修的時間均有記載。

  江門地處珠江三角洲,氣侯炎熱多雨,每年均受到數次颱風的吹襲,還有蟲蟻鼠患,這些都是對古建築保護的不利因素,建築物的壽命越長,其維護保養的頻率將會越來越密,因此,未見諸記載的小規模維護是難以統計的。

  白沙祠除了是拜祭白沙先生的場所外,歷史上也曾在此辦過學校,如白沙紀念學校、白沙小學等。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文物保護工作。1979年12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將白沙祠木石牌樓列為廣東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予以公佈。1982年11月19日,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使文物保護工作有法可依。1983年11月20日,江門市人民政府公佈陳白沙家祠及釣臺故地為江門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為緬懷先賢,保護文物古跡,自七十年代始,江門市政府多次撥款維修白沙家祠,加強保護、管理。1985年將白沙祠辟為陳白沙紀念館,館內陳列白沙先生的生平事跡圖片及白沙先生手書的木刻、碑石等,把白沙祠辦成江門市的旅遊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隨著市政府對文物保護工作的日趨重視,白沙祠周圍環境的整治、美化工作被列入歷屆市政府的工作議程中。1993年,適逢白沙先生誕辰565週年,為配合陳白沙哲學研討會的召開,市政府決定對白沙祠的周圍環境進行徹底的整治,建設陳白沙紀念館,加強對白沙祠的保護。規劃方案經過多次慎重的研討、論證,充分聽取古建築專家的意見,並上報國家文物局批准。1996年3月,江門市規劃局正式批准陳白沙紀念館的建設方案。

  陳白沙紀念館的建設方案是以白沙祠為中心,分兩期實施對白沙祠周圍環境的美化、優化工程。首期規劃在白沙祠前臨西區大道約8000平方米的範圍內興建陳白沙紀念館。主體建築包括有:門樓、書畫廊、碑廊、嘉會樓、文獻樓、值班室等,以白沙祠為中軸線,依東西兩側分佈,避免遮擋白沙祠。中部花崗石廣場上矗立白沙先生銅像,銅像前邊建有一對花崗石欄杆水池,兩旁均有園林綠化小景點綴其中,長廊迂迴曲折,東有懷沙亭,西有講學亭,亭子旁邊建有荷花池,環境清靜而高雅,建築格調與白沙祠相適應。首期工程于1996年4月動工,翌年10月竣工。

  陳白沙紀念館的建設,得到五邑鄉親和港澳同胞的積極響應,香港臺山商會率先捐出一百萬港元興建紀念館門樓,澳門新會同鄉會認捐50萬元建書畫廊,新會僑港商會捐出30萬元建設文獻樓,香港四邑商工總會捐20萬元建展覽廳,黃球先生捐20萬元為白沙先生重塑銅像,陳善康先生捐20萬元建懷沙亭,香港江門同鄉會捐10萬元建講學亭,香港四邑會所和香港五邑同鄉聯誼會也分別捐助2萬元、趙文合先生捐助1萬元,江門市政府也籌集到280萬元,還有不少熱心人士捐款刻碑勒石,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白沙古祠增添了新的光彩。

  陳白沙紀念館建成後,工作重點還是要加強對白沙家祠的保護,逐步恢復白沙祠的本來面目。近年還做了下述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緣于白沙村民講述,白沙祠過去挂著很多名人題寫的匾額、楹聯,可惜在“公社化”的年代,很多木刻都被人扛去作車水抗旱用,毀棄無余。(崇正堂》匾及《道傳孔孟三千載,學紹程朱第一支》楹聯,是我市書法家黃兆紀先生補寫重刻的。至於其他的堂匾及楹聯,是何時何人所題,其內容是什麼,很多人也無法記出來。

  近年通過文物調查,筆者發現遠在高州南塘鎮,有一個白沙大塘村,與白沙先生有一定的淵源,遂向領導報告,引起江門市文化局王炳森副局長的重視,他親自帶領我們往吳川、高州一帶調查,走訪白沙大塘村。當村民知道我們的來意後,十分高興,説我們是白沙始祖公家鄉來的貴客,熱情款待。據該村陳學良先生介紹,白沙大塘村,全體村民均陳姓,村內原來也有白沙祠,祠內對聯也是(道傳孔孟三千載,學紹程朱第一支),果然是淵源深厚,可惜該祠在文革期間被毀,其磚頭木料被用來興建該村的小學。村民帶我們觀看該祠舊址,已是雜草叢生,無跡可尋了。但令我們驚喜的是,該村保留有(高地街陳氏族譜)五卷,首卷有“陳氏源流考”,其中有這樣的記載:“……二十世人粵,卜居廣州府新會縣沙崗司白沙村則吾之本祖也。我延至真儒獻章,字公甫,號白沙,攜子遨遊高涼,設教吳川書院,梁某以淑女妻,子理明,後梁不願越境,舞(撫)養三子,卜宅高郡茂名秀觀山村,再遷住城南高地街,開基創業,明公為高州一世祖也。

  村民還説,該村還有始祖婆墓,由螞蟻搬土修築成墳,稱為“蟻墳”云云。

  儘管這段歷史與“白沙先生年譜”及(白沙陳文恭公房譜)的記載未能吻合,白沙先生有二子,長子景雲,次子景陽,故有關史實有待作進一步的考證。

  但{高地街陳氏族譜)卻為我們研究白沙家祠的舊貌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資料。因為它詳細地記錄了白沙祠內有關牌匾及楹聯的詳細情況。這為我們恢復白沙祠的舊貌提供了有力的依據。今年是白沙先生誕辰570週年,為景仰先賢,陳白沙紀念館已根據上述族譜資料,重刻了這批匾額、楹聯,按原貌懸挂在白沙祠內,為白沙祠增添秀色。

  白沙先生是有明一代大儒,他那種求實求變革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對今天的現實社會還有相當的借鑒意義。白沙祠是歷史留給江門市人民的一份瑰寶,我們要世世代代珍惜她。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