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姓氏

客家梅縣林姓宗族淵源

2011-08-11 11:20     來源:中華客家網     編輯:徐維彬

  據《林氏世糸總記》和《姓纂》載:“林氏出自子姓,黃帝後裔,歷夏、商32代而生比幹,為商紂王少師。商紂王是歷史上的暴君,平日不理朝政,沉浸于灑色,朝廷中以比幹為首的文武大臣為著國家利益,直諫紂王。紂王執迷不誤,反而怒殺比幹,刳視其心,焚其面。還剖比幹次妃胎,正妃陳氏有孕三月恐禍及,為避紂王之難,避居於牧野長林石室中,而生男,取名泉。周武王伐紂得勝後,下旨修建畢幹墓,尋訪比幹後人,拜見其子泉。泉以其居長林石室而生,周武賜泉為林姓,改名為堅。林姓因而得名。封林堅為大夫,食邑博陵。牧野古為冀州之地又稱西河。長林現在河南省衛輝市附近,該市建有比幹墓。

  林姓始祖比幹。二世為林堅,生子林載。三世林載生三子,長子為林磋。四世林磋為冀州牧,官司馬大夫,生四子,三子取名林虎。五世林虎,周武王時為大將 軍。

  比幹22世孫林才,周平王時為大將軍。

  林放(林氏23世),周景王時是孔子的學生,後仕為大夫,列七十二賢。

  西晉末年(西元317年起)晉愍帝時,林碌(林氏70世)任甫河大守。那時北方的五個少數民族入擊中原,歷史上稱“五胡亂華”,中原漢民為避戰亂南遷至江淮地區,有一部分過長江向南遷徙。這次北方漢人的大遷徙。林祿舉族護駕愍帝渡江定都建業(今南京)。林祿後任晉安(今福建地)刺史,後病逝官邸,追封為晉安王,葬于九龍崗,兩個兒子定居晉安。林祿為林氏入閩始祖,

  林祿的子孫分遷各地。如林茂(林氏79世),西晉陳宣帝大建4年為朝廷丞相,年老辭官後定居福建莆田縣北螺村,為福建莆田開居祖;林萬春(林氏84世)由莆田移居上杭縣林家廂。

  因林氏支系眾多,本文所述的是現今居住在梅縣和梅江區林氏祖宗的遷徙路線。

  林萬春的後裔林岩(林氏87世),官為杭州府御史,定居廣東程鄉縣(今梅縣)西角,置許、藍兩姓房屋,田地59畝,糧80余石。林岩生一子林王。林玉生一子居西洋。林岩為唐代林姓入梅縣最早的一支。

  林秀峰(林氏111世)原居福建省寧化縣石壁村。元朝至治3年(1323年),31歲的林秀峰到梅縣先住在城城廊水南,後避亂遷至五華陳沙甫,娶張義山之女為妻,生三子。秀峰後裔有遷興寧,梅縣東郊、下市、中高峰、梅塘、扶大、畬江等地。

  梅縣的林氏多為福建甫田、泉州、晉江遷來。有的是由福建莆田遷拮陽,再由拮陽分遷梅縣。

  梅縣石扇鎮吧莊藹慈坑林姓是福建甫田分支。明朝初年,該係林姓是由廣東拮陽縣移居至嘉應州程鄉縣(梅縣)松源葵坑開基,再由松源分遷至石扇鎮吧莊藹慈坑。

  林氏由閩入粵來梅縣開居,歷唐、宋、元、明、清、民國,人口不斷蕃衍。外遷人口不計,現居住梅城及梅縣、梅江區的東郊、西郊、城東、城北、程江、扶大、石扇、石坑、大坪、南口、瑤上、城東、徑義、畬江、水車、梅南、長沙、西洋、白宮、丙村、鬆口、松源、隆文、白渡等27個鄉鎮111個管理區。據1992年統計梅縣和梅江區共有林姓21870人,居縣區人口排列第12位。

  梅縣林氏遷居國外人的眾多,人口數難於統計。遷居國外華僑始於何時無可查考。有據可查的是清朝乾隆年間(約1750年前後),石扇鎮吧莊藹慈坑有一部分人遷臺灣。

  祟拜祖宗尋根問祖

  祭祖祠、祖墓是紀念祖宗,激勵後人的傳統的宗族文化活動。而今梅州各地林氏都建有祠堂,規模有大有小,有總祠有分祠。

  祭祖祠、祖墓是林氏傳統的宗族活動之一,世代相傳沿襲至今。梅州老一輩的林氏人家都知道自已的祖宗是從福建遷來,祖屋的堂號,歷代祖墓在何處,上代的得過什麼功名、官職等。如《比幹墓的傳説》、《林家詩》、《天上聖母“媽祖”》等故事傳説。

  舊時林縣林姓人家有很多人信奉“聖母神”,經常到“聖母廟”(媽祖廟)去膜拜聖母娘(即林默娘)。

  舊時梅州有祭祖祠(年三十日)、祭家墓(農曆八月)的習俗。

  祭祖祠的時間是農曆12月年30日(年三十日)上午,規模不一,有單家獨戶舉行,有整屋整族合祭。祭品以“三牲”為主,有錢人家則全豬全羊。

  祭祖墓時,全族或整屋的男女老幼力求參加,人多能顯示此係宗族人丁興旺。祭祖那天上午,男人擎著彩旗敲鑼打鼓,女人挑著祭品,抬著全豬全羊,列隊而行,浩浩蕩蕩前往祖墓所在地。祭祖墓時,由族中長老在祖墓前念祭文,子孫們列隊站在墓前聆聽,祭文內容是講述先祖的創業精神和豐功偉績,本族人的遷徙歷史。

  1979年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國泰民安政通人和,海內外交往頻繁,特別是長期居住在異地他鄉的梅州林氏裔孫鄉梓情濃勃發,返鄉觀光探親、尋根問祖、借此聯絡親情鄉誼。很多僑居在異國它鄉的梅州林氏後裔,他們不遠萬里回到祖居地瞻仰祭拜祖墓、祖祠,抒發思鄉之情。

  近年來,隨著祖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的文明進步,海外林氏家族和其他客家鄉親一樣,總是不忘祖宗的發脈之地,這些致富了的林氏後裔們慷慨解囊,修建祠堂,建學校,捐資公益事業,辦實業。回報父老鄉親,回報林氏的祖宗赤足走過的山山水水。

  石扇吧莊林姓遷居臺灣己有250多年,上世紀80年代祖國改革開放後,兩岸交往頻繁,激發了海外林氏宗親的桑樣情懷,他們回大陸尋根問祖,回祖居地瞻仰祖墓、祖祠。他們不忘祖宗發脈之地,慷慨解囊,修祖屋、祖墓,捐資家鄉公益事業。

  旅居印尼的林清榮、林榮章先生,香港的林國英先生、林淩運女士,臺灣的林飛虎、林和平等人。他們事業有成,為家鄉的公益事業捐錢、捐物。

  林飛虎先生的出生在城北桃源村(桃畬村),早年畢業于中央警官學校,曾服務於政界,1945年到臺灣,現是新竹市長青會會長,著名書法家,作品多次獲獎,出有個人畫冊、自傳。他熱愛家鄉,他多次組團回祖國觀光訪問,為海峽兩岸的兩岸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可喜成績。他為梅州、臺灣的文化團體牽針引線,促成了“1992年梅州城區海峽兩岸書畫聯展”和“1994年梅州城區書畫藝術在臺灣的聯展”活動,1997年廣東漢劇團到臺灣訪問演出,2000年他率領臺灣新竹客家業餘三腳採茶劇團梅州市、蕉嶺、大埔、五華的等地訪問演出。他還出資在梅州市辦了一間中專學校。他先後被臺灣政府授“模範父親”“文化先鋒”等榮譽獎證、獎章。

  2004年農曆十月初三,在海內外林氏鄉親的倡議下“藹慈坑林氏宗親會” 召集在梅州城區和附近村莊宗親開會,籌備祭祖活動 ,中午設席60台宴請參會人員。

  宗族活動目的是:加深宗親情誼,宣傳宗族文化;啟發族人要承先啟後,繼承先祖的創業精神;團結友愛,同心同德共建家園。

林氏宗族文化

  族譜、家譜

  族譜和家譜是國家寶貴遺産的一部分,它蘊藏著人口學、社會學、民族學、人物傳記、家族制度等及地方史料。它是本宗族人了解祖宗的生活軌跡,是遷居國內各地和旅外僑胞、旅臺同胞尋根問祖最有價值的根據。利用譜牒資料來論證客家文化歷史,是客家學奠基人羅香林教授研究客家學的主要方法之一。林氏族譜的世系是一脈相承的(附有《世系表》),從林氏族譜和宗族文化的淵源資料可作客家人根在中原的充實證據。林氏宗族文化源遠流長,它有數千年的歷史,每個朝代各地的林氏宗族都有熱心文人編修族譜,有的族譜的主編人是學歷較高的人。“文化大革命”期間有的地方的族譜和家譜被列為“四舊”而被焚燒,但還有人暗中保存下來,有幸的是海外的林氏宗親還保存有完好的族譜。

  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大陸形勢大好,舉國上下振興文化,城鄉各地興起修史志、族譜熱。各地的林氏宗族都有人編寫族譜或家譜。現收藏在梅州市創英圖書館客家資料室中有新舊林氏族譜、家譜約有幾十本 ,這些族譜有的是臺灣、新加波、印尼等地林氏編寫的,有的是國內各地的林氏族譜。現今,幾乎梅州的林氏村莊或家戶都保存有族譜、家譜。各地林氏編寫的族譜大同小異,但格式不同。相同的是支系清楚脈絡分明可追溯祖宗的遷徙軌跡。不同的是有的族譜只注重本宗族的支系記載,尤其是舊族譜只記男丁不記女的。新族譜女兒也可上譜,有的新族譜還有村史、人物傳記、村中民俗等記載。

  據《梅縣客家姓氏源流》林姓編目載:莆田林氏後裔林悅(林氏94世),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年)丙戌進士,官侍御史、大學士,有1061年編的《林氏族譜》傳世。

  《梅縣客家姓氏源流》梅縣地方誌辦公室編寫的林氏篇章中,林姓的人口分佈,人口數字統計很詳細。

  《西河林氏族譜》清朝乾隆年間出版是梅縣林氏開基祖林岩後裔編的,這本族譜世系表排列非常詳細,可一直追溯到祖居地北方西河堂的列祖列宗的姓名生瘁年月,功名、官位、政績及祖祠、祖墓的風水記載等,是目前林氏族譜中比較有研究價值的一本書。

  民國年間出版《林氏世糸總記》把國內各地的林氏分佈記錄得很清楚,學術性很強,是研究林氏宗族文化的權威著作。

  1923年出版的《臺灣桃園縣林氏族譜》及各個村莊的林氏族譜、家譜都很有研究價值。

  民國年間編的《梅縣石扇鎮吧莊藹慈坑族譜》記述了本族人遷臺灣的時間。

  2003年,旅居臺灣83歲的林飛虎先生撰寫了自傳《農民的兒子》。這本書可説是一本林氏家譜。書中有好些篇幅反映林氏宗族文化。

  祖屋堂號的考究

  林姓堂號:忠孝堂、西河堂、濟南堂、九牧堂、九龍堂、博陵堂等。

  林姓堂聯:九龍世澤;十德家聲。

  國內各地的林氏祖祠,雖然祖居地都出自於同一地方成同一祖宗,但祖屋的堂號卻不相同。考究原由,是以其祖上的開基地,墓葬風水,官位等有關。

  西河堂:漢代郡名,地在今陜西省榆林縣以東、黃河之西。東周時,林氏36世林皋,為趙國丞相,因避趙五禍,攜子及家人避藏于西河白幹山,後為當地望族。故林氏以“西河”為堂號。

  濟南堂:47世林遵,西漢宣帝時為博士,官歷太子大傅,生五子,世居濟南,為濟南望族,其後裔以此為堂號。

  九龍堂:林祿是林氏福建始祖,曾任晉安郡大守、林祿之墓葬在福建九龍山,九龍是祿公之墓葬在九龍山而得名。

  忠孝堂:林氏世代忠良,孝悌傳家,歷代為官者眾。宋仁宗皇帝對林氏家族御書“忠孝”

  九牧堂:林披(林氏85世),唐玄宗天寶十二年(西元753年)20歲時選明經博士,任潭州刺史、康州刺史等職,有政績,賜紫金魚袋,封上柱國公。學識淵博精通詩書著書《無鬼論》傳世。林披生九子長子葦,任端州刺史;次子藻,為開閩進士,官嶺南節度使;三子著明經及第,官為通州刺史;四子蘊,明經及第,官為尚書員外郎,邵州刺史;五子蒙,為循州刺史;六子逐,明經及第,官為雷州刺史;七子蒙,明經及第,官為福州刺史;八子邁,雷州刺史。九子蔬,福州刺史。世稱甫田九牧或九牧林家,故林家有以“九牧”為堂號

  林氏宗族的堂號和堂聯內容豐富,可反映歷史時代背景和地方的人文景觀。它是祖國家寶貴的文化遺産。

 比幹墓秩事

  比幹廟、墓,位於河南衛輝市城北8公里的地方。比幹墓前堅著孔子書寫的 “殷比幹墓”石碑。孔子是世人公認的聖人和文豪,但是他給比幹題寫墓碑,“墓”字卻少寫了一筆。就為這一筆,留下後人的不盡揣度。比幹墓旁與廟內古柏成林,遮天蔽日,這些松柏個個都是敝開心扉的。每棵樹都有一面無樹皮包裹,胸膛裸露,認人們一覽無余。比幹墓前有一種無心草,無心草是比幹的化身,心雖不在,生命猶存。

  《林家詩》

  宋朝仁宗皇帝御書林氏族譜“忠孝”,併為族譜題詩稱《林家詩》。舊時異地林氏祖叔相見均于能背《林家侍》為佐證。古今各地的林氏族譜都有記載。

  宋仁宗御書題詩如下:

  長林派出下邳先,移入閩邦遠更綿;忠孝有聲天地老,古今無數子孫賢。

  故家喬木蟠根大,深谷芝興奕葉鮮;上下相承同紀載,二千年後萬斯年。

  莆郡卿家名望族,三仁而下爵王公;存孤實抗回天義,報國常懷貫月中。

  德潤丰姿人有異,光增譜牒世無同;古今紀載難窮盡,一代強如一代隆。

  天上聖母“媽祖”,中國和平女神——林默

  林願是福建莆田林氏後裔。宋仁宗嘉佑三年他考取明經擢第,官翰林檢討,授國子監祭酒。生二子一女,女取名林默。

  相傳西元960年3月22月,林默生於福建甫田縣湄洲島,因滿月仍不曾哭鬧,故父母給她取名林默。她自幼好學慈善,諳熟天文海情和醫學,指引漁民耕海謀生,教導民眾水上救助,並施醫濟世,深得人民尊敬愛戴。會元987年農曆九月初九,28歲的林默升天仙遜。海峽兩岸人民聞汛遂相邀于她出生地湄州島建廟紀念,尊稱她為“馬祖”寓意她比母親還親。不久媽祖德名傳到朝廷,皇上也為之感動。從宋徽宗宣和5年到清朝道光為止,歷代皇帝對馬祖褒封,封號由夫人妃,到天妃,天上聖母。於是媽祖賢德之名由海峽兩岸傳到整個江南,繼而傳到全世界各地華人居住地區。時至今日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有馬祖廟、宮4000多座,媽祖信眾達2億多人。僅臺灣島內就有800多座馬祖宮廟,1600多萬信眾。佔島內人口的80%。我國居住在沿海一帶的漁民,世代信奉著馬祖——海上女神。同時馬祖也被外國人友人譽為中國的和平女神。廣州市建有雄偉的馬祖廟。梅州各地也有聖宮(即馬祖廟)。

  隨著各地信眾不斷到湄州馬祖廟朝聖活動,相信今後的馬祖文化還會更加弘揚光大。

  林氏宗族人才輩出

  舊時梅縣的林氏宗族,普遍用“公嘗獎”的資金鼓勵本族學子讀書。各地的林氏宗族把本宗族祖宗留下的公田、公山和其他宗族內的收入作為本宗族的集體資金,這種資金稱“公嘗”(即本宗族的公用資金,由宗族領導人管埋),這些收入的一部分用於興辦本族的公益事業,一部分用於支援鼓勵本族子弟上學。舊時有些學校是本宗族辦的,有的地方則把祠堂作學堂,用公嘗的錢請私塾教師,支援本宗族的學子完成小學教育。本宗族子弟習成績名列前矛者,給予獎勵,貧窮家庭的學生免費讀書,俗稱“嘗繳上學”。有些地方的林氏公嘗可資助本族的學子瀆大學。每年學期考試或春節前夕,按學生的學業成績給予獎勵。

  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改革開放以後,有些地方的海外僑胞和己致富的企業家們,都願為當地學校或本宗族的學子捐贈獎學金、獎教金,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和教學出色者,贊助本宗族作家出書。

  梅州各地的林氏有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因而林氏後裔人才輩出,文人多當官的多。下面列舉事例。

  林氏來梅後裔中較著名的有:丙村鎮田頭林奕孟,封武德將軍。清乾隆年間,他仿傚臺灣築陂的方法,在家鄉丙村銀場溪築了36陂,引水灌溉農田。西郊鄉林紹龍,清嘉慶七年進士,任雲南按察史。南口錦雞林紹斐(竹君),民國初年任廣西都督府參謀長、廣西民政長等職。丙村銀竹林百舉,同盟會員,南社詩人,曾任國史館編纂。白宮林風眠,著名畫家,教授,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南口綿雞林倫彥,教授,曾任中山大學經濟系主任。程江長灘林登雲,曾任廣東省財政廳廳長。

  林氏家族根在中原,歷經一千多年發脈播衍,在閩粵地區得以發展壯大,而且遠播至臺灣和東南亞諸國。林氏家族可謂根深葉茂,花繁五洲,成為客家姓氏中的一支輝煌的群族。林氏家族崇文重教,人才輩出,為祖國的繁榮和人類的進步作出了貢獻。

  〖林姓宗祠門楣題辭〗

  梅鶴風標

  “梅鶴風標”,典出北宋著名詩人林逋。林逋(967-1028),字君復,浙江省錢塘(今杭州市)人。他一輩子不肯出來做官,隱居在杭州西湖的孤山。他一生也沒有娶妻子,但他又非常喜歡梅花,以梅為妻,加之他非常喜歡白鶴,他養了很多白鶴,以鶴為子,所以有“梅妻鶴子”之稱。卒謚和靖先生,後人就叫他“和靖先生”,著有《林和靖詩集》。他寫的《山園小梅》一詩十分著名:“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此詩之妙在於脫略花之形跡,著意寫意傳神,因而用側面烘托的筆法,從各個角度渲染梅花清絕高潔的風骨,這種神韻其實就是詩人幽獨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寫照。此詩一齣,後人奉為咏梅的絕唱。其中第三、四兩句寫梅花寫得很入神,一直受到人們的讚賞。

  〖林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九龍衍派;雙桂遺風。

  上聯典指林姓名人、林氏始祖林堅三十四代孫林皋事典。皋為比幹子孫,戰國時任趙國宰相,權傾一時,德高望重。他有子九人:林仁、林年、林升、林昶、林文、林曜、林岳、林佐、林衛,受家風影響,各有才能,德才兼備,被時人稱為“九龍”,林皋則被稱為“九龍之父”,他們家族也被稱為“九龍門”。加上林皋,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見稱,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稱為“十德(以玉的十種特質,比喻君子的十種美德: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之門”。為後來林氏堂號“十德堂”之始。下聯典指唐代殿中侍御史林藻的事典。林藻,字緯乾,莆田人。少負奇志。與歐陽詹刻意文學,用宏詞擢第,郡人舉進士自藻始。

  九龍世澤;十德家聲。

  全聯典指戰國趙林皋事典(見上第一聯上聯的聯釋)。

  九龍衍派;雙鶴入雲。

  上聯典指戰國趙林皋事典(見上第一聯上聯的聯釋)。下聯典指北宋杭州錢塘人林大年,英宗時官侍御史。曾蓄養雙鶴,放之可入雲端,歸來仍自回籠中。

  梅鶴風標;露鳥孝瑞。

  上聯典指北宋詩人林逋(967-1028),字君復,後人稱為和靖先生。錢塘人。居西湖孤山,終身不仕,未娶妻子,與梅花、仙鶴作伴,稱“梅妻鶴子”。有《林和靖詩集》。下聯典指唐代進士、殿中侍御史林藻的事典。

  露禽孝瑞;梅鶴高風。

  上聯典指唐代莆田人林藻,字緯乾,少年時有大志,憑宏詞中進士,貞元年間官至殿中侍御史。雙親死後,他在墓旁築廬守孝,有仙鶴飛來,飲露而去,人們認為是他的孝感所致。下聯典指北宋詩人林逋,字君復,錢塘人,隱居西湖孤山,賞梅養鶴,終身不做官,也不婚娶,人稱“梅妻鶴子”,死後謚和靖先生。詩作風格談遠,內容大都反映他的隱逸生活和閒適心情,著有《林和靖詩集》。

  西河世澤;務本家聲。

  全聯典指春秋林放,孔子學生,嘗問禮之本,孔子以時方遂末,而放獨能有志於本,故以“大哉”稱之。

  金門羽客;和靖高風。

  上聯典指宋林靈素,以方術得幸徽宗,賜號“玄妙先生”,又號“金門羽客”。下聯典指北宋林逋,“梅妻鶴子”,卒謚“和靖先生”。

  禦夷勵志;助夫解圍。

  上聯典指清林則徐禁煙卓有成效,因受誣革職,後謫戍伊犁。下聯典指清沈葆楨守廣信,林則徐之女刺指血作書,乞援于玉山鎮總兵饒廷選,助夫解圍。

  求通民情;願聞已過。

  ——清林則徐撰林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林則徐撰自勉聯。

  〖林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若問梅消息;且待鶴歸來。

  此聯為北宋林和靖(林逋)祠聯。祠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全聯典指林逋事典。

  九牧家聲遠;十德世澤長。

  ——佚名撰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鎮牛宅村林氏宗祠聯

  海口鎮牛宅村的“林氏宗祠”,屬於姓氏祠堂。該祠特別之處在於有兩座,按座落地點分為東祠、西祠。東祠為兄,西祠(又叫霞田祠、石獅祠)為弟。東西兩祠均建於明萬曆年間(約1573—1620年),歷代均有修葺。1990年經僑居海外的本宗華僑捐資重建,面貌煥然一新。現在東祠長46米,寬19米,佔地面積874平方米;西祠長59米,寬19米,佔地面積1121平方米。兩祠結構樣式大體相同,均面寬五間,進深四間,硬山結構,琉璃瓦面,整個建築物飛檐畫棟精雕細琢、美侖美奐。祠內大柱懸有這副楹聯,此聯點出此宗屬於“九牧林”,其堂號為“十德堂”。祠堂正中立有清內閣大學士董浩、戶部尚書曹振鏞、兵部右侍郎胡長齡、內閣大學士文寧為林則徐所立的“進士”橫匾。民族英雄林則徐之五代孫、原中國駐聯合國首席代表淩青(原名林墨卿)為宗祠落成題寫“九牧之光”,使祠堂增色不少。牛宅林姓家族仁人志士絡繹不絕,最有成就的當屬本宗二十二代孫林紹良,他不僅是印尼首富,也是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富豪。

  〖林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西河世澤鼎盛;九牧流芳無疆。

  ——佚名撰廣東省南雄縣梅嶺山珠璣巷林氏宗祠聯

  南雄珠璣巷位於梅嶺山下,是廣東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稱為“廣東第一巷”珠璣巷的得名始於唐代張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後為表彰其孝義特賜珠璣絳環。自梅關開通以來,梅關驛道就成為中原和江南通往嶺南的唯一一條大道,也是北上商貿交易和南遷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線,珠璣巷便成了這條驛道上的一個重要墟鎮。前人楊廷桂在《南還日記》中描寫:“途中行旅如蟻,擠擁甚于觀劇。大量來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進入嶺南珠璣巷,又經此轉至珠江三角洲及廣西以至海外謀生,其後裔遍佈嶺南、港、澳、臺和海外各國。”看來珠璣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發祥地,海外華僑的祖居。據珠璣巷南遷後裔聯誼會蒐集的各地南遷後裔143姓族譜記栽,由珠璣巷播遷粵、港、澳、臺及海內外的後裔數千萬人,都承根認脈,均稱珠璣巷為“七百年前的桑梓鄉”。

  〖林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十德堂中深樹德;九龍門內再騰龍。

  此聯為林氏宗祠“十德堂”聯。全聯典指上聯典指戰國趙林皋事典(見《林姓宗祠四言通用聯九龍衍派;雙桂遺風》聯上聯的聯釋)。

  草舍百篇集清氣;虎門一炬振國威。

  上聯典指明代貢生林時躍,字遐舉,號荔堂,鄞人。授大理評事不就。晚與徐霜皋等共撰《正氣集》。自著有《朋鶴草堂集》、《明史大事記》等書。下聯典指清代大臣林則徐(1785-1850)的事典。林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晚號竢村老人。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人。道光十七年(1837年)初,任湖廣總督,嚴禁鴉片,卓有成效。次年上奏道光帝,力主禁煙,遂受命為欽差大臣,節制廣東水師,赴粵查禁鴉片。十九年,與兩廣總督鄧廷楨合力嚴緝走私煙販,嚴處受賄官吏。迫令英、美煙販交出鴉片237萬八斤。從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起,在虎門當眾付之一炬,全部銷毀。

  梅妻鶴子和靖士;竹筆譯文冷紅塵。

  上聯典指北宋詩人林逋事典。下聯典指近代古文家、翻釋家林紓(1852-1924)事典。林紓,字琴南,號畏廬,閩縣人。光緒舉人,曾任教于京都大學堂。翻釋英美待國小説一百七十余種,影響頗大。

  根盤江南莆田縣;葉茂山東不夜城。

  此聯為山東省文登市林氏宗祠聯。上聯典出了本支林氏由福建省莆田縣遷徙而來。下聯“不夜城”,指文登,據《齊地紀》載:“古時候,有太陽夜裏出現,在東萊可見到。所以萊子立此城,以‘不夜’為名。”

  祖舉添朝家聲遠;盛世文明光大賢。

  此聯為江西省東鄉縣林氏總祠聯。

  濟美衣冠承恩寵;南郡呂格世澤長。

  此聯為林氏宗祠“濟南堂”聯。聯以鶴頂格嵌“濟南”堂名,全聯典出秦昭王死後,依次由孝文王嬴柱、莊襄王嬴子楚和贏政繼承王位。秦始皇二十六年(西元前221年)正式完成中國的統一。趙國滅亡之後,原居於趙國九門的“九龍堂”林姓望族就遷徙到齊郡鄒縣(址在今山東省境內)。至西漢之初,分鄒縣之地置濟南郡,故後來統稱“濟南林氏”,其居住中心在今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古平陵城。因此,“濟南”成為繼“西河”之後林姓的第二個重要的發祥地。這一名門望族以“濟南堂”為堂號,以“濟美衣冠承恩寵,南郡呂格世澤長”為堂聯。林堅的50世孫林尊,在漢宣帝時代官至太子太傅,成為“濟南林姓望族”的開基始祖。後來衍分的支派,如廣陵林姓、郯城林姓、平原林姓、下邳林姓、晉安林姓、壽州林姓、光州林姓、三原林姓和隴西林姓等都以林尊為先祖。

  行事莫將天理錯;立身當與古人爭。

  ——清林則徐撰林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林則徐題贈聯。

  應視國事如家事;能盡人心即佛心。

  ——清林則徐撰林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林則徐撰自題聯。

  敦和氣而聚國族;積陰德以福兒孫。

  此聯為福建省漳浦縣浯江鎮海雲村林氏家廟聯(1)。祠祀開基祖林安及列祖列宗(下同)。

  忠孝有聲天地老;古今無數子孫賢。

  此聯為林氏大宗祠“九龍堂”堂聯。

  〖林姓宗祠八言通用聯〗

  大志禁煙,禦夷留恨;血書求救,為夫解圍。

  上聯典指清末政治家林則徐,字元撫,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人。嘉慶年間進士,曾與龔自珍、魏源等人提倡經世之學。任東河河道總督時,盡心修治黃河;在江蘇巡撫任上,又興修瀏河等水利。道光年間,先後任湖廣總督、欽差大臣、兩廣總督,嚴厲禁煙,卓有成效,曾在虎門海灘銷毀鴉片二百三十七萬多斤;並積極籌備海防,屢次抗擊英軍挑釁。鴉片戰爭爆發後,嚴密設防,使英軍在廣東無法得逞。因受誣陷被革職,充軍新疆,曾在那裏興辦水利,開闢屯田;後歷官陜西巡撫、雲貴總督等。工詩、能文、擅對聯,有《林則徐集》等。下聯典指林則徐的女兒,嫁沈葆楨(字幼丹,侯官人,道光年間進士,歷官九江知府、廣信知府、江西巡撫、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等)為妻。沈葆楨守廣信府時,太平軍攻城,林氏刺手指寫血書,向玉山鎮總兵饒廷選求援,經七戰而勝,沈葆楨從此名聞天下。

  西山瑞滿,三仁著績;河水祥垂,雙桂流芳。

  此聯為林氏宗祠“西河堂”聯。聯以鶴頂格嵌入林氏“西河”郡望、堂號名。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清林則徐撰林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林則徐撰自勉聯。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清林則徐撰林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林則徐題贈聯。

  幼敏絕倫,京都景仰;才高壓重,狀元世家。

  上聯典指明代進士林文秩,福州人。少穎不凡,拜監察御史,立朝有直聲。下聯典指明代林大欽、林宣德皆中狀元。

  -----------------------------------------------------------------

  〖林姓宗祠八言以上通用聯〗

  唐宋元明,五百進士三頂甲;高曾祖考,十二宰相九封侯。

  此聯為江西省東鄉縣林氏總祠聯。

  捷報新傳,百載冤仇今盡雪;將軍雖去,千尋大樹永淩雲。

  ——胡喬木撰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鎮岑兜村黃螺山林氏宗祠聯

  海口鎮岑兜村黃螺山麓的“林氏宗祠”,嚴格意義上屬於姓氏宗祠,但如今把它列為歷史名人專祠也未嘗不可——因為該祠已被辟為“林則徐紀念堂”,而林則徐為歷史名人。“林氏宗祠”為六代祖林榕山和其子林存素建於明代,原為懸山頂土木混合結構,六扇前後院,兩進。1998年重建後的宗祠比原祠略大,祠寬15.3米,深28.8米,面積830平方米。祠堂兩進三廳,為混凝土半框架結構。前廳正上方挂有“民族英雄”巨匾和林則徐玄孫淩青書寫的“林文忠公祠”橫匾。另有胡喬木題寫的這副對聯,林則徐外玄孫、著名書法家沈覲壽書寫的牌匾,以及大量反映林則徐生平業績的挂圖。該祠1993年被市政府定為福清市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敦誼明倫,即此是敬宗尊祖;本修德立,如斯乃孝子賢孫。

  此聯為臺灣省南投縣竹山鎮林氏“敦本堂”聯。聯以鶴頂格嵌“敦本”堂名。

  祠旁水仙王,北宋尚留高士塔;樹成香雪海,西湖重見古時春。

  此聯為北宋林和靖(林逋)祠聯。祠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

  聚族衍象山,仁義禮智綿世澤;斯堂開麟野,士農工商振家聲。

  此聯為福建省南靖縣和溪林氏家廟“聚斯堂”聯。堂祀開基祖林長清及派下列祖列宗。

  松木公,椒木叔,木木成林皆公叔;崇山宗,岐山支,山山疊出亦宗支。

  此聯為廣東省中山市大涌鎮安堂村林氏宗祠聯。安堂村是個有630年曆史的古老鄉村。唐朝末期,其高祖林披公居福建莆田,有“九子十登科”的美譽,得朝庭追封他為睦州刺史,有子9個、女1個。子皆成為唐朝命官,官至刺史、府史不等。唯有其女婿三次赴考均落第。一日林太夫人把裙褂挂在門楣上,叫女婿經此門而入岳家。之後,女婿真的高中。這傳説雖帶有封建迷信色彩,但從中可見林家激勵子弟參加科舉的願望是十分強烈的。安堂村林氏宗祠正堂挂的“十德圖”,就是為紀念林披公九子一婿均科舉高中拜官的盛事而繪製的。林披公第六子允文公為安堂村林姓始祖,官拜蘊州刺史,其從國家安定的願望出發,曾勸喻當時在廣州作亂反唐的劉,被劉把他的頭作磨刀用。此事,《成語考》、林氏族譜皆有記載。允文公子玄興公來到安堂開枝散葉、後裔蕃昌。至今,僅在村裏常住的林姓人口已超過5000人;玄興公祖屋,據説是10多年前拆掉的。百多年前,安堂已是隆都地區的望族名鄉。唐朝之後,受歷代世人虔誠敬仰的媽祖(又被尊為“天后”),同為林披公後人,安堂林姓林姓後人,世代尊稱媽祖為姑婆,並建有媽祖天后宮祀奉。

  大丈夫不食唾余,時把海濤清肺腑;士君子豈依籬下,敢將臺閣佔山巔。

  ——唐林嵩撰林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進士林嵩抒志聯。

  進士難進士不難,難是七科八進士;尚書貴尚書非貴,貴在三代五尚書。

  此聯為福建省福州市南臺島林浦村林氏宗祠“四知堂”聯。林浦村家廟、宗祠眾多,如“士大夫林公祠”、“濟齋林公家廟”、“見泉林公家廟”等。其中最為壯觀的是“世宮保尚書林公家廟”,是明正德年間林瀚為其祖所建。廟前有一池塘,人稱“紗帽池”;門前一對青石雕石獅,威嚴雄壯,它是日本沖繩縣那霸市琉球林喜公後裔1989年所贈。日本琉球有“林姓會”,其始祖林喜,原是林浦村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受明朝政府派遣,帶領“閩人三十六姓”到琉球開發,以後留居琉球群島,至今600多年,繁衍20余世,他們多次回鄉尋根祭祖。家廟門內有一副橫匾,上書“榜眼”二字,是為林枝春高中進士第二名而立。屏風後面是一座大戲臺。大廳懸挂進士匾、武解匾、文魁匾多達22面,還有各種楹聯10余對,最著名的是這一副林氏宗祠對聯,此聯已被列入中華名聯。家廟第二進有一廳堂叫“四知堂”,內懸林元美傳神造像。據説“四知堂”是林元美早年致仕,自稱“四知居士”而取名。林元美曾先後任知縣、知府、知州,最後一“知”是其自為“知天命”而激流勇退之意。林浦諸多祠堂、家廟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墻粉刷白灰,梁柱俱漆黑色,其寓意是林氏歷代為官清明廉政,“一清二白”。

  家之興在禮義,朔望參謁者禮義之本;族之大在孝敬,春秋祭祀者孝敬之源。

  此聯為福建省漳浦縣浯江鎮海雲村林氏家廟聯(2)。

  自長仄開基,積厚流光,克繼九龍綿世澤;由萬安卜宅,地靈人傑,足追雙鳳振家聲。

  此聯為福建省南靖縣梧宅鎮林氏大宗祠聯。祠祀開基祖林希遜及派下先祖。

  崇以忠,崇以信,忠信承先,本本源源綿世澤;德言孝,德言慈,孝慈裕後,支支派派衍長林。

  此聯為福建省南靖縣新村鎮林氏祖廟“崇德堂”聯。堂祀開基祖林廣明及派下先祖。

  振作那有時,少時、壯時、年老時,時時須努力;

  成名非易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要關心。

  ——佚名撰福建省永定縣林氏宗祠振成樓堂聯

  永定林氏客家人因中原戰亂被迫不斷南遷,飽嘗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痛苦,從中孕育出愛國愛家、頑強奮鬥、尋求解放的革命精神。客家人在歷史上英雄輩出,愛國愛家,報郊祖國。近代以來從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到孫中山領導推@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不少成為中流砥柱。諸如鴉片戰爭時期廣東水師提督、抗英名將賴恩爵,1882年前後抗法英雄、黑旗軍司令劉永福,中日甲午戰爭抗日保臺領袖丘逢甲,愛國詩人、維新改革思想家黃遵憲,抗日烈士羅福星(1912年臺灣抗日)……葉挺、葉劍英,不勝枚舉。“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在客家社會的土壤中孕育出一代代愛國英豪。客家宗祠祖屋中,愛國愛家內容的族訓堂聯比比皆是。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