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本乎天地,兩儀之化育無窮;人本乎祖宗,一脈之淵源有緒。求木之長,必固其根本;欲水之遠,定浚其泉源。本固者,千秋不改其秀;源浚者,萬派不離其宗。覃姓一族根植何處,源起何地,流向何方?作為覃氏後裔子孫,理應一一弄清。但絕不能因一葉障目而妄作定論,也不能因只言片語就妄下結論。本文只能就手中現有資料,對覃氏源流問題作一次初步探討。
從歷代文獻和各地覃氏族譜分析,覃氏肇起之後,累遭式微,波折迭起,演繹多次,且先秦之前,覃氏一族又沒有出現全國性的知名人物,故在國家典籍中尚無係統詳盡的記載,以至後人對覃氏之起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據此,對覃氏古老之根基,浩蕩之仁德,迂徙之足印,發展之軌跡,有必要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展示給世人。
慎終追遠,探本溯源,覃氏歷史源遠流長,幾乎可以追溯到人類開啟文明的上古時代。據說從伏羲氏起,就開始“定姓氏,別婚姻”,由此看來,姓氏的產生,迄今已有五千余年的歷史了。覃氏的產生與中國最古老的姓氏同步,其淵源之久遠,歷史之漫長,文化之厚重,已不言而喻。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覃”的記載,這便是有力的證據。那麼,覃氏一族究竟根在哪里,源在何方呢?《史記 夏本紀第二》在記載夏禹治水的經歷時明確指出:“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岳陽,覃懷至功,至于衡漳。”“覃懷至功”或可作兩種解釋,一是夏禹到覃懷之地才做出治水的功績來;二是夏禹到了覃懷之地得到覃懷部落的鼎力相助,才有了治水的功績,即疏通河道,使漳水有了穩定的流向,最終排除了水患。“覃懷”一說,也有兩層含義:一是“覃懷”是地理名稱。《蔡沈書法》說,“覃懷,地名,地志河內郡有懷縣,今懷州是也。”王鳴盛《尚書後案》說:“今懷縣故城,在河南武陟縣西,即覃懷也。”二是“覃懷”是部落稱謂。《左傳 襄公八年》說,古人“以生而賜之以姓,胙土而命之以氏”,即在哪里生息,就以那里的地名為姓氏。這是中國姓氏最初的起源。由此可知,當時在覃懷土地上居住著一個覃懷部落,這個部落的庶民自然也就姓“覃懷”或是姓“覃”,只不過當時覃懷氏名人未著,史無記載,我們便無法知道當時有誰曾使用過“覃懷氏”。但“覃懷氏”的存在確是客觀的事實。這屬于自然命氏,也自然早于其他任何一種方式命氏。可以說,當人類的第一縷炊煙在罩懷地上升起時,覃懷氏就出現了。重慶大足縣《覃氏家史》說:“始于春秋,根底覃懷。”廣西邕寧縣《覃氏源流》中說:“考查皇覃氏姓源于覃懷。”上林、馬山、容縣等縣《覃氏族譜》認為。‘‘覃姓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的覃懷古國,在今河南武陟、沁陽一帶。”新近考證,覃氏肇基于上古時期的覃懷古國,具體地點在現在的河南溫縣。溫縣在歷史上屬于覃懷古國,覃懷氏肇基于此,在此發祥,這便是覃懷底績之所在。由此可得出這樣的結論:覃氏一族,根在上古“覃懷”,源于河南溫縣。溫縣才是覃氏一族的肇祖搖籃。
知道了覃氏的根和源,那麼他的肇祖是誰呢?縱觀各地《覃氏族譜》,均有一種共同的說法,即覃氏肇祖是伯益。說到伯益,不能不涉及到“皇覃氏”。《湖南覃氏三續譜 序》雲:“吾族自因提紀皇覃氏肇姓。”廣西《容縣覃氏族譜 姓辨》雲“按上古有皇覃氏,出因提紀。”另據《覃氏得姓緣起及歷史人物志略》雲:“我覃氏白皇覃氏而後,係演天潢家稱閥日:‘及禹有天下,封其後于覃懷,曰覃懷。即書經覃懷底績之地也。’吾族以覃為姓,蓋本于此。”直到5 000多年後的今天,各地覃姓族人還有不少戶在祖先神龕上仍朗然書寫著“皇覃氏歷代祖先考妣之位”十一個大字。正如湖南《覃氏三續譜 序上》雲:“吾族自因提紀皇覃氏肇姓以來,中遭式微,姓氏不著……而春秋命歷序稱皇覃氏,其世在而不治,天官地府萬物信乎!……無般生死,同地不相侵陵,傳世七世,史氏謂係古諸侯之國,子孫因以為民,其說尤足為肇姓之泉源,則吾族之祖皇覃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