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姓氏

兩岸大溪江氏血脈相連

2010-09-09 13:48     來源:閩南日報     編輯:徐維彬

  核心提示:兩個大溪鎮都是海峽兩岸江氏宗親的聚居地,而兩岸江氏肇元“千五公”子孫都把平和縣的大溪鎮供奉為共同的祖地。...

  漳臺兩岸都有一個名叫“大溪鎮”的地方,在平和縣靈通山腳下有一個大溪鎮,在臺灣桃園縣同樣也有一個大溪鎮。兩個大溪鎮都是海峽兩岸江氏宗親的聚居地,而兩岸江氏肇元“千五公”子孫都把平和縣的大溪鎮供奉為共同的祖地。江姓族譜記載,按江氏的“萬、千、百、念”輩字排列,江肇元是千字輩,又排行第五,故稱“千五郎”。

  江寨江姓始祖江肇元,于明代從永定遷居大溪,以打鐵為生。江肇元生有四子,萬一、萬二隨母回上杭,萬三、萬四築土堡于江寨,於此繁衍生息。

  江氏遷臺情況

  據江氏族譜記載:乾隆初年,江肇元的第四世江巽、江湘,相攜遷彰化縣燕務下堡,即今彰化大村鄉、員林鎮一帶。巽取號巽王,湘取號子澄。因此,有些族譜稱他們為“巽王公”、“衛澄公”,也有稱“江雄公”、“江潛公”。巽卒于乾隆二十六年,靈柩從基隆港上船運回大陸,安葬于平和大溪寮下徑嶺頭峒,此墓至今仍在。1949年前,江巽的後裔常派人回祖家祭祖謁靈。乾隆中期,從江寨遷臺的還有:士印、士香、士根三兄弟,開基桃園縣大溪溪畔。當時在桃園大溪一帶開墾的漳州府平和縣人氏很多,後來成為平和移民最集中的一個鄉村。在這之後,江寨也有部分裔孫也先後遷臺,開基於臺北板橋、臺中西屯等地。至今在臺灣有江氏宗親十萬人,佔臺灣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左右,他們大多居住在臺灣桃園縣大溪鎮,一部分遷居彰化、南投以及臺北等地。

  桃園縣大溪鎮的由來

  平和大溪鎮有三寶:大溪的鑄鼎、米粉、豆腐的製作工藝。清乾隆中期,大溪鎮江姓宗親江士銀三兄弟遷居桃園縣,同時帶去了大溪“三寶”,這“三寶”成了當時江氏三兄弟開發臺灣、發家致富的拿手本領,家族逐漸興旺發達,富甲一方。江氏三兄弟認為這是承蒙祖先的福蔭。為了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自己的根,就把這個新的發祥地定名為大溪鎮。這便是桃園縣大溪鎮的由來。江氏宗親在臺灣桃園縣的大溪鎮繁衍生息,現在已有2000多人口。至今“大溪豆干”在臺灣依然享有盛名,並被列為庶民飲食文化的代表。

  兩岸江氏交往頻繁

  兩百多年來,漳臺兩岸大溪鎮的宗親,血脈相承,心心相連。居住在桃園縣大溪鎮的江氏宗親一直沒有忘記他們的祖地,而平和大溪鎮的江氏宗親也時刻想念著在臺灣的同宗兄弟姐妹。1990年8月29日,臺灣桃園縣大溪鎮的江氏宗親根據族譜上的記載找到平和縣大溪鎮,他們籌建集資5萬元交給了大溪江氏宗親理事會,了卻了幾輩人回祖地尋根謁祖的夙願。1992年,臺灣彰化宗親江榮基、江世凱等回鄉尋根,捐贈了15萬元修繕了江氏宗祠。它是海峽兩岸江寨人親情延續的見證。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後,在臺灣的江氏宗親陸續回到平和大溪鎮尋根謁祖,並帶來了江氏在臺灣一些房係的族譜,大溪宗親受到啟發,決定整理修訂江氏族譜。1995年起,陸續收集了大溪和臺灣江氏各房係20多本族譜,進行整理串聯,于1997年完成並出書。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祖籍地也是平和縣大溪鎮江寨村人。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增多,臺灣江氏宗親紛紛回到祖地祭祖。2006年5月21日,臺裔宗親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回鄉祭祖。恰逢夢筆堂重新修葺,江丙坤為祠堂題詞“夢筆堂”,贈送親筆簽名書,並出資建學校,設立獎學金。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