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尋根

關於炎帝發祥地的研究:“寶雞説”證據確鑿

2012-10-23 16:02     來源:北京日報     編輯:普燕

  炎帝和黃帝一樣,同為中華民族的始祖。然而,正如歷史學家楊向奎先生所説,我們常自稱是炎黃子孫,久而久之,這“炎”字卻成了具文。其實,這種局面早在西漢司馬遷的時代就已經定型了。司馬遷根據一些世譜、牒記、傳説,在《史記》中首列《五帝本紀》,斷自黃帝,使本來來源各異的各民族從此都整整齊齊地排列在黃帝一係之下。這五帝中,只有黃帝、堯、舜三人是不缺席的,炎帝就很難定了。

  上世紀以來,顧頡剛、徐旭生、郭沫若、楊向奎等先生開創了炎帝研究的新局面,功不可沒。炎帝是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氏族部落首領。他開創了中國農耕文明。其主要貢獻是:1、發明刀耕火種,教民耕種五穀。2、遍嘗百草,發明醫藥。3、首創“日中為市”,使天下之民得以交易,互通有無,各得其所。

  上世紀80年代以後,炎黃二帝及其時代的研究欣欣向榮,開始呈現一派繁榮景象。這對於增強整個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言,其功甚偉。

  從歷史記載來看炎帝的發祥地及其活動區域

  關於炎帝的發祥地及其活動區域,有陜西、湖北、湖南、山西、甘肅、山東、河南、河北等説法。其中,就發祥地而言,影響較大的有陜西寶雞説、湖北隨州説、湖南九嶷山説,還有一説,即炎帝生於“黔中”,即今湖南沅陵西,包括今會同。

  陜西寶雞説的主要依據是《國語晉語》:“炎帝以姜水成”,《水經注渭水》:“歧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炎帝死後,黃帝在寶雞常羊山祭祀炎帝。另外還有寶雞地區發現的大量的包括北首嶺文化在內的仰韶文化遺址,以及廣泛的民間傳説。

  湖北隨州説的主要依據是鄭玄所注《禮記》:“厲山氏,炎帝也,起于厲山,或曰烈山氏。”《帝王世紀》:“神農氏,……故曰炎帝,其起本于烈山,又號烈山氏。”晉杜預在其《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注中更確切指出,厲山在“湖北隨州四十里”。

  湖南九嶷山説的主要依據是屈原《遠遊》:“指炎神而直馳兮,吾將往乎南疑。”張守節《史記正義》説“神農氏,……又曰連山氏”。而九嶷山地區古稱連山縣(郡)。

  這三説均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它們至少可以使我們從一個側面了解炎帝部落的一些活動軌跡。另據《世本》所載,炎帝後裔曾分出百餘國,遍佈于上述所説地區和四川、安徽,如再加上他們向華南、西北、西南等部分地區的遷徙活動,那麼,古代炎帝的活動區域達大半個中國。

  有關炎帝生平的傳説與歷史遺跡

  隨著炎黃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與發展,有關炎帝的傳説與歷史遺跡也在一些地區不斷得到發現和發掘,有力地促進了炎帝、炎帝文化的研究向前發展。

  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雖然相距遙遠,但各地有關炎帝的傳説與歷史遺跡幾乎同出一轍,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有關炎帝的傳説中,傳説資料可謂大同小異。如炎帝的誕生地,陜西寶雞稱姜水,湖北隨州稱漻水;炎帝的居住地,寶雞稱常羊山,高平稱羊頭山,隨州稱厲山(厲山南又有重山);炎帝嘗百草、獲嘉谷之地,寶雞稱天台山,高平稱羊頭山,隨州、湖南酃縣也有具體處所;炎帝的死因,有關各地都傳説係在“遍嘗百草”中“一日而遇七十毒”,最後終於中毒而亡,具體是何種草,寶雞、高平、隨州、酃縣等地都稱為“斷腸草”,其中寶雞地區又稱“斷腸草”為“王藥”,高平稱為“火焰子”。

  在有關炎帝的遺跡中,有關各地幾乎都有神農井、神農泉、神農廟、神農祠、神農洞等,不過各地炎帝遺跡的時間長短、流傳範圍大小、密度的集中與體系的完整程度是有較大區別的。

  歷史學家王俊義教授曾指出:從山西長治、高平一帶“現存有關炎帝的遺址、遺跡看,其時間之久遠、範圍之廣闊、密度之集中、體系之完整,都令人嘆為觀止。”在長治、高平兩市中,著名的百谷山、羊頭山留存有大量的有關炎帝生平活動的詳細記錄。如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記載,百谷山“昔神農氏嘗百谷於此”。今長治市黎城縣寶泰寺(今廢)所存隋代的一塊石碑稱,羊頭山為“炎帝獲嘉谷之地”。該石碑是全國範圍內現存有關炎帝文化的最早的一塊,應有極高的史料和文物價值。羊頭山神農廟中一塊唐天授二年(691年)的《清化寺碑》更説:羊頭山“炎帝之所居也。……(炎帝)遍陟群山,備嘗庶草;屆斯一所,獲五穀焉。……於是創制耒耜,始興稼穡。”

  高平神農鎮在長治、高平兩市中,更是炎帝遺址、遺跡群落的集中地。神農鎮有炎帝陵、炎帝廟(神農廟)、炎帝行宮。其中神農廟又有炎帝上廟、炎帝中廟和炎帝下廟之分。神農鎮北的羊頭山和長治市的百谷山、黎城縣也有神農廟、神農城、神農井以及炎帝與其一家的活動遺跡。還有兩塊值得注意的碑文:一塊是炎帝中廟的碑文,其中説,此廟“奉敕建立其來遠矣,而創興之始查不可考。重修則于(元朝世祖)至元元年……”。這説明炎帝中廟至遲“奉敕建立”于宋代,這在全國也是罕見的。另一塊是高平市團池鄉于1995年發現的刻有“高平縣神農鄉團池村”九個大字的碑文,説明早在北宋時期,高平市團池鄉一帶即被北宋定為“神農鄉”。

  以上事實至少説明,炎帝在山西古上黨地區的生産活動使炎帝部落走上了繁榮發展階段。

  在炎帝發祥地的研究上,我們可以做“恰似滿天星斗”的解釋

  根據蘇秉琦等老一輩學者和楊東晨等新一代學者的研究,我們知道中華民族是按“多元一體”的模式發展的,而中國文明的起源,又“恰似滿天星斗”。那麼,在炎帝發祥地和炎帝故里的研究上,我們同樣可以做“恰似滿天星斗”的解釋。

  就炎帝發祥地而言,正如前面所説,“寶雞説”證據確鑿,論證充分,應該説是很難推翻的。但我們也應充分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陜西寶雞的炎帝,是以粟作農業為主,因此他是北方粟作農業的代表和北方農業文明的奠基人,可稱為“北方炎帝”。由於炎帝時代沒有文字,更談不上史籍記載了。於是,中國各地農耕文明的奠基人,只有北方的炎帝依據傳説而名垂千古,南方由於開化相對晚于北方,加之各種原因,其奠基人也就名不見經傳。但該人肯定存在,因為湖南發現了早于炎帝數千年距今1.2萬年的人工栽培的稻穀,那麼南方的農耕文明肯定有自己的首領(此人或可稱為“南方炎帝”)。

  説到這裡,人們自然要問:“南方炎帝”發祥地在哪?根據史籍記載和2009年5月一些專家在湖南會同的考察,可以初步斷定,湖南民俗學者陽國勝提出的“炎帝故里會同説”是有一定根據的,湖南會同就是“南方炎帝”發祥地。《晉書》卷92《文苑傳伏滔》説炎帝生於“黔中之地”,炎帝又號“連山氏”。為炎帝出生地提供了史籍上的證據。再根據陽國勝提供的《“炎帝故里會同新説”證據材料》,參以2009年5月一些專家在湖南會同的實地考察,“炎帝故里會同説”的證據則更充分了。

  會同境內也有常羊山,它既是炎帝的出生地,也是炎帝的居住地,更是炎帝嘗百草、獲嘉谷之地。炎帝所嘗“斷腸草”,據陽國勝説,該草“據《本草綱目》記載即‘鉤物’,鉤物只適宜生長在長江以南部分地區。” 陽國勝還根據自己對古籍和古地名的研究和考證,認為連山就是今會同的連山;炎帝所出生的華陽之常羊山,其“華陽”指巴蜀地區(會同在其地望內),“常羊山”則指會同連山境內的常羊山。與連山一山之隔的馬鞍鄉境內有“神農山”、“神農廟”。相傳炎帝發明瞭“茶飲”,連山至今還完整地保存一個“茶亭庵”(“茶亭庵”的遺跡在北方炎帝故里似未見到,會同保存的“茶亭庵”正好説明瞭“南方炎帝”的特色)。炎帝“日中為市”的傳説廣為流傳,會同連山地區稱“日中為市”為“趕連山”。如此等等,這些都為炎帝研究打開了一條新思路。

  (作者李尚英 為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