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宜昌8月8日電(劉良偉 上官純青 杜強)“土家族母親河”清江的生態、物種及環境蘊藏著哪些自然之迷?19.5萬年前的“長陽人”為什麼得以在此繁衍生息?巴土文化的形成與清江生態環境有何密切聯係?清江生態保護與修復對江漢平原的發展有哪些特殊貢獻?8月8日,清江畫廊生態科學考察活動在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正式啟動,清江流域的自然、生態、人文和地理之迷有望破解。
據介紹,科考隊由6名隊員組成,其中生態哲學博士、農業經濟博士後、聯合國國際生態安全科學院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院長、首席科學家劉宗超擔任顧問;科考隊隊長由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生態學會科普委員、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研究員、生態學專家王方辰教授擔任;科考隊其他隊員還包括,武漢大學植物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潘明清;國內資深民間探險家、科考作家和生態環保志願者稅曉潔、徐曉光等人。
根據科考安排,科考隊將前往長陽清江大佛、巴人發祥地——武落鐘離山、資丘巴王洞、漁峽口巴國故都、高家堰大溪峽谷等地,進行詳細的實地考察。此前,科考隊已前往枝柘坪、崩尖子自然保護區等地進行了前期考察,並對地質、林業、環保、民俗、水係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探究。
因拍攝長陽“猴娃”和科考神農架“野人”,在業界享有盛名的王方辰說,清江是目前中國保護得最好的江河之一,堪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委書記馬尚雲告訴記者,這次科考活動是清江的首次生態科學考察,將對清江神奇的自然地理、生態內涵、人文環境、歷史淵源等方面進行立體揭秘,為打造清江生態文化旅遊產業帶提供科學依據。
清江,古稱夷水,是長江的一條重要支流,全長423公里,乃巴人祖先廩君繁衍並向外開拓的發祥地,因此被譽為“土家族母親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