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忻州11月21日電(張雷傑 郭小強)記者21日早間從山西省忻州市文物管理處證實,繼10月31日在忻州市秦城鄉河拱村附近發現的遼金時期古墓葬後,又于20日發現的一座磚砌古墓葬屬東漢晚期。
據忻州市文物管理處處長郭銀堂介紹,10月31日下午,在忻州市忻府區秦城鄉河拱村附近,中鐵25局大同到西安客運專線第三項目部承建的頓村隧道南出口處,施工工地現場發現一座遼金時期古墓,並挖掘出一通遼金時期八面幢銘。之後,11月20日又在該古墓葬東南方向1公里范圍內又發現一座磚砌古墓葬。
當日,記者在挖掘現場看到,考古人員正在進行著保護性發掘,墓室已經出露。在該墓室中央已發掘出一個直徑約50厘米的碩大陶罐,兩考古工作人員正小心翼翼清理該陶罐周圍的土。
在現場記者看到,墓葬呈東西走向,墓葬從東到西依次為斜坡豎穴土坑墓道、磚砌拱券形甬道、磚砌(三橫三豎)結構墓室。墓室由主墓室和兩個耳室三部分組成,主墓室約5平方米,南北兩側兩個耳室約3平方米。
忻州市文物管理處副處長李培林介紹,為配合大西高鐵施工,考古人員在這沿線進行考古勘探中發現此墓葬。在近日開始發掘到距地表2.5米處時出露墓葬輪廓,後又現場挖掘發現墓葬已受到早期人為破壞,墓頂和墓室四壁磚砌坍塌嚴重,主墓室頂部形制不明,南北兩側的耳室從現存壁面看為長方形拱券頂墓室,墓室及耳室由長方形單面繩紋磚砌築;墓葬隨葬器物已發現有擾亂填土中出現淺綠釉陶器殘片、一個已破碎陶質耳杯(酒器)、出露一直徑約為50厘米的陶質繩紋罐、一個已破碎的陶缽。
21日早間,李培林說,從現在的清理發掘情況看,此墓葬初步斷定為東漢晚期(距今近1800年)。此座墓葬形制及隨葬品對于進一步研究忻定盆地東漢晚期埋葬習俗、經濟、文化提供了新的資料,很有研究價值。
在中國古代,幢銘與墓碑的作用相似。31日出土的遼金時期八面幢銘材質為青石,幢銘下粗上細呈柱狀,重300多斤,上面直徑為40厘米,下面直徑為45厘米,高80厘米,平面呈八角形,主要內容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和墓志銘,其中一面為線刻菩薩像圖案,栩栩如生,另外一面落款處為金泰和三年(即為公元1203年,距今807年)。
郭銀堂說,經文和墓志銘合二為一地刻在八面幢銘上,這種幢銘在山西忻州還是首次發現,極具研究價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