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家譜

從族譜的家規家訓看客家人的價值觀念

2008-07-24 09:35     來源:社會學人類學中國網     編輯:賀晨曦

  [摘 要]  以客家族譜的家規家訓為著眼點,較為詳細地分析了其所反映的客家人的價值觀念。族譜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客家族譜所載的家規家訓,是祖先的處事原則和經驗教訓之總結,是客家人價值觀的體現。

  [關鍵詞]  客家;族譜;家規家訓;價值觀念

  [作者簡介]  李小燕(1970~) ,女,河北張家口人,嘉應學院客家研究所講師,主要從事客家學研究。廣東梅州,郵編:514015 。

  客家是漢民族的一個重要支系。自秦漢以來,中原漢人不斷南遷到閩粵贛地區,與當地的土著居民百越、畬人、瑤人等長期融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客家文化。客家族譜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可能是因為移民異地他鄉之故,客家人特別重視記載本族血脈世系的宗族族譜。族譜是記錄宗族世系及重要成員事跡的譜表文書。內容涉及宗族的遷移歷史、全族的戶口、婚配和血緣關係、全族的墳墓和族田族産、家規家法等等。客家族譜的家規家訓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客家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研究客家族譜文化是客家學者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擬從客家族譜的“家規家訓”來分析客家人的價值觀念。


        客家族譜都載有《家規家訓》。如:梅縣《溫氏族譜?家訓六則》[1 ] : 孝順父母、和睦兄弟、嚴端品行、崇儉戒奢、公明息訟、積德綿後。張氏宗族的《張化孫家規》[2 ] :篤忠敬言,急公守法,完糧息訟,營生業言,士農工商,各執其業。慎喪祭言,慎終追遠,宜盡誠敬,慎婚姻言,娶媳嫁女,咸宜配擇。嚴內外言,治內治外,不可易位,敦孝悌言,事事親敬,敦宗睦族。篤教學言,養不廢教,作養人才,厚風俗言,吉兇慶恤,孤寡有體。敦和睦言,捍忠禦災,協力同心肝,嚴雜禁言,姦盜賭博,佔欺謀吞。興寧孫氏祖訓[3 ] :明明我祖,赫赫鑒臨,繼述者盛,顛覆者傾,敬宗睦族,安分守身,仁孝誠敬,世有餘慶。李氏宗族祖訓六則[4 ] :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兒孫、各安生路、毋作非為。


        每個宗族的族譜中都載有此類家規家訓,在此不一一列舉,其主要內容是教育族人與子弟如何忠公、睦族、讀書、做人的勸勉訓誡之辭,以及統一族內成員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和注意事項。特別是規範行為準則,告訴族眾:哪些事應該做,哪些是不應該做。縱觀這些家規家訓,可以看出客家人如下的價值觀念。


  一、尊祖敬宗的觀念


        追宗念祖,宣揚祖先功德,激勵後人,是家規家訓的重要內容之一。客家人修族譜,旨在追念祖宗,弘揚祖風、宗功、祖德。通常,客家人將子孫後代的興旺發達歸功於祖先的功德:“非始祖有餘蔭不至此,非始祖以有列祖之餘蔭亦不至此,非始祖以上更有遠祖之餘蔭亦不至此。我王氏子孫欲知己祖及各房之祖,欲知來鄉合族之始祖及知上世年遠之祖,舍族譜何以稽考哉? 今刊刻垂久,以會合宗族者于斯,分昭穆者于斯,尊祖敬宗者亦于斯。”[5 ]


        如粵東張姓《千字家訓》有“繼承祖德”的條目:清河張氏,廣居丁旺。黃帝賜姓,源遠流長。緬懷先輩,精忠善良。聖賢眾多,功高德望。勸我族人,繼承發揚。效君報國,雍澤民鄉。孝敬父母,弟恭兄讓。族和鄰睦,遵綱守常。禮信仁義,嫉仇豪強。慎婚傳嗣,家教有方。讀書習文,勤為農桑,禁戒非為,習武自強。[2 ]


        愛國、愛民的節烈觀在譜牒中也是著力宣揚的重要內容。那些為國為民建功立業的志士及本族先賢,往往載入譜牒,用大量篇幅頌揚他們的高尚品格,為晚輩樹立楷模。祖先中的英雄人物是全族子孫世代引以為自豪的。譜牒中有很多家訓、規勸類詩文,家族長輩往往在此勸勉後輩子孫立志高遠,報國興宗。“觀先正而益勵精勤,而繼往開來者,在余也豈敢視為故套,飄不配之芳徽,表無漸之快志。凡子孫之賢達者,不能不睹先世而光大之,始可返蹤往哲,而無忝祖宗也已。”[1 ]


        此外,客家人為謀求祖先的福佑,譜牒中對祖先墓地的選擇、保護極其重視,並載入家規家訓。


        《南陽鄧氏族譜十則》[6 ] 有“立堂祀”條目:“蓋木有本,以水有源,人皆知之。為子孫者,莫重於尊祖,尊祖莫重於立嘗,不立嘗額,遞年祭祀,繩不替鮮矣。爾等宜之蒸嘗,不論大小尊卑,永遠不可廢祭祀。尊祖之心,勿或少耳。”“起祭祀”條目:“人起進祭祀,以長其恩愛,則追遠之誠,莫大於祭祀,為子孫者,宜於定章程,以蒸嘗大小為準,凡清明掃墓,春秋二祭,及祖宗誕辰之日,宜留心勿廢。八定祭典每年祭祀,牲栓儀定,多寡舉誠,白頭首事管理,以童辦祭,勿有減少,祭畢當眾照算清楚,歲歲如常,方成祭典。九限祭席,祭祀已畢,席設于族眾,逐年首事若斂銀,按禮則入席,若上祖派衍子孫眾多,待允許,方可與席,祭墳不可噪鬧,相爭鬥毆,至以席首,及早登墳,崇拜祖祭,不列憤者,不準入席。”“定祭胙”條目:“祭祖領胙者,如周禮,讓老尊賢之意也。每祭日有主祭。首事之人,有讚禮執事之人,族中有成名者,有壽(七十歲) 耋(八十歲) 耄(九十歲) 期頤(一百歲)者,可感發兒孫興孝悌之心矣。”


        李氏宗族的《家訓十一則》[4 ] 有“重祭祀”條:“祭祀隆重,報本昭穆常情,所以動先祖之格也。茍不凜如在之,誠是瀆先祖也。凡我族人,切不可怠,忽以瀆先靈。”“修墳塋”條:“墳塋先祖之所棲,盡其祭掃,修其墳塋,所以妥化者也。茍任其頹壞不修,必致他人之侵佔。凡我族人,切不可名貴以露祖骸。”“掃墳墓”條:“墳墓藏先人之魂骸,每年應詣墓祭掃,剪其荊榛,去其坭穢,以安祖靈,切勿挖掘拋露,致使祖宗之怨恫。”


  二、“忠信孝悌”的倫理道德觀


        “忠信孝悌”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譜牒在形成和傳播這些倫理道德過程中的教育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敦孝悌”是客家家規家訓的基本內容之一,幾乎所有的族規都很重視這一點。


        《大埔黃氏族譜?江夏最要家訓》[7 ] 有“敦孝悌”條目:“孝悌為百行之首。凡為人子弟者,當孝順父母,和睦兄弟,不可忍滅天性,以卑淩尊,望吾族子孫,宜教孝悌于一家。”粵東張氏宗族的張化孫家規有“孝敬父母”條:“身為人子,必有爹娘。生子不易,養更非常。竭盡全力,操碎心腸。恩重如山,情深似洋。勸我族人,必有報償。父母在世,孝順敬讓。不可淩辱,不可欺誆。遇有要事,應與商量。父母老耄,服侍奉養。問寒問暖,關心痛癢。病疾請醫,翦藥送湯。父母歸仙,節禮安葬。”


        興寧《孫氏族譜》[3 ] 有“篤倫理”條目:“凡宗族之人,戶口漸繁,性行百齣,智愚賢不肖之不齊也。固然當以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俠愚不肖之輩,亦曉然孝悌忠信,凜乎禮義謙(廉) 恥,日遷善而不知也,將仁讓風興,回邪性格,猶至昭穆未明,長幼未序,而辜彝倫者,未之有也。戒惡德:凡同宗之人,有忤逆父母,欺淩尊卑,姦盜淫亂,酗酒撒潑,不事生理,妄作非為,玷辱祖宗,恃一己之強,陰謀詭計,不顧同宗之宜。如此之人,小則合族攻之,大則鳴官懲治。”


        南陽《鄧氏族譜十則》[6 ] 有《正人倫》一則:“人有五倫,古今天下之大道也。在家莫重於祖父、伯父、兄弟、子侄、母嬸、兄弟嫂、弟婦、女媳及六眷屬,均是骨肉至親,務宜孝悌,奉親友受,祖為先,不可悖逆,橫行亂倫,無理取鬧,以至同室操戈,千犯法紀,如有此輩,通族公決處治。”


        臺灣學者陳捷先認為譜牒“有著睦族治鄉與闡揚倫理的特殊效能,六經的微言,子史的奧義,盡在其中,是中國文化的精華所在”。這一説法不無道理。


  三、親睦觀


        宗族裏不可避免地有貧富分化現象,因此有必要通過各種説教、規定來灌輸同族人之間的親睦觀。一般譜牒都訂有親睦條款,其主要內容不外是説族人雖有親疏,但以祖宗視之,則均是子孫而無親疏也。因此同宗共祖者要彼此相維,患難相周,反對入室操戈。


        客家族譜的家規家訓有不少宣揚“親睦觀”的內容。


        《大埔黃氏族譜?江夏最要家訓》[7 ] 有“睦宗族”的條目:“宗族為萬年所同,雖支分派別,但源出一脈,不可相視為秦越,勿恃勢淩弱,茲維吾族,宜敦一本之誼,共成親親之道。”
蕉嶺《林氏族譜》[8 ] 所載如下家訓:“同宗乃先祖遺體,親鄰有婚姻血肉之緣”、“親愛同宗,融和鄉黨,做社會良民。”


        粵東張氏宗族的《張氏千字家訓》[9 ] 有“雍和兄弟”的條目:兄弟之情,非同尋常。只因緣份,方逢世上。如同手足,根脈一綱。榮辱聯結,禍福關相。勸我族人,兄弟莫忘。珍視情義,互尊互諒。雍愛和睦,兄恭弟讓。莫記恩急,免為參搡。福祿共用,苦難同當。遇事多商,親朋禮往。妻室各教,父母共養。團結一致,共拒豪強。


        《興寧孫氏族譜》[3 ] 有“睦宗族”的條目:“凡同宗之人,富貴貧賤不能均一者,皆天命也。宗族間不可恃富驕貧,倚貴輕賤。蓋視子孫而無親疏,祖宗一體之心也,使富貴仰體同愛之仁,解衣推食,以其所有餘,濟其所不足,則宗族無困乏之虞矣。而貧賤安守窮約之分,修身俟命,知此之仁義,當在位之爵祿,則宗族自無淩競之風矣。”有“旌善行”的條目:“凡同宗之人,有入學中舉者,通族各出多寡資助,有婚姻葬祭不能成禮,聰明好學不能給用者,眾皆出資贊成其事,有孝悌可稱,德行可仰者,則書之以譜,而效範文正公睦族之義,將上榮祖宗,下迪後人矣。”


        《南陽鄧氏族譜十則》[6 ]之二寫道:“五倫之中有尊卑長幼,人所其之也,家有伯叔兄弟,為子侄者,雎宜兄友弟敬,恭順和睦,不可逞兇鬥毆,穢言淩辱,污份大義,至於稱呼,也要有序,不許混言無忌,如有斯人也,以家法處治。”
客家社會是宗族社會,個人是宗族的組成成分,整個宗族的利益與個人息息相關。因此,為了維護整體利益,強調宗族內部團結,一致對外。族規族訓突出一個“和”字,反對自相欺淩與殘殺。在田野調查中,被訪問者多認為:祭祖是紀念祖宗的一種形式,比祭祖更為重要的是同宗共祖的人要團結互助,光宗耀祖,且這才是對祖宗最好的紀念。


  四、和鄉鄰


        鄉鄰之間和睦相處,對宗族的發展無疑十分重要。許多客家族譜都有和鄉鄰的有關條目。


        《大埔黃氏族譜?江夏最要家訓》[7 ] 有“和鄉鄰”條目:“鄉鄰乃同井共居,宜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切不可相殘相鬥,務宜親鄉鄰如同骨肉之親。”


        粵東張氏宗族的《張氏千字家訓》[2 ] 有“友睦族鄰”的條目:“人之祖先,原本同綱。繁衍生計,遷徙各方。近者是鄰,遠者為鄉。百姓是且,況我族黨。勸我族人,友睦鄉黨。以和為貴,仁厚謙讓。緩急通義,慶吊禮往。藝來相扶,困難相幫。鄰里之間,互為守望。哀矜孤寡,顧照幼長。不弄是非,多忍多讓。莫欺貧弱,勿恃豪強。”
粵東李樂宗族《修譜祖訓》[4 ]寫道:“鄉里是吾祖吾父世代生長之地,長者是吾之父兄,少者即吾之子弟,同裏共井,朝夕相見,情誼何等殷勤,相親愛,何等關切。人欲和睦鄉里,必先和睦宗族。昔唐時有個張公藝,他書忍百字,九代同居,隋唐皆御書表其門閭。凡我子孫秉性剛正者,當學張公藝之忍,以制其暴怒之氣。詩曰:江流共酌溯源長,恭敬難忘梓與桑。羔雁依然聯裏井,輔章寧忍伏戍羌。同根煎豆情何急,異國忘猿禍未殃。狐兔猶知香火誼。為唇為齒亦堪商。”


        由宗族推及鄉鄰,由血緣擴及地緣,故客俗有“遠親不如近鄰”之諺。


  五、勤儉治家


        勤儉治家的觀念也是譜牒中重要內容之一,幾乎沒有談治家而不提勤儉者。勤儉觀中首先是強調要辛勤創業,同時在家庭經濟生活中節儉防奢,儘量降低物質願望,達到儉樸持家,立業永久的目的。“量入為出”的勤儉治家之道,備受歷代譜牒所重視。


        蕉嶺《林氏族譜》[8 ]家訓之一是“克勤克儉:勤為開財之源,儉實蓄財之方”。


        粵東張氏宗族的張化孫家規有“崇尚節儉”條目:“持家之道,勤儉二方。勤則生財,儉為備荒。懶惰之人,難為衣糧。奢侈之我,好景不長。勸我族人,節儉為尚。居不貪高,房堅宅亮。食不求珍,腹飽口涼。衣不華貴,齊整大方。器質而潔,不圖排場。紅白好事,不宜鋪張。現時富足,當思久常。量入為出,有儲有藏。”


  六、各立其業


        漢族的譜牒中關於經濟生活的價值觀多以“敦本抑末”為主流。因為封建社會,在生産資料問題上,以土地為本。客家人生活的地方,山多田少,俗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説,單憑土地不足以謀生,反映在族譜上,就是要求族人各立其業,或商或農,並不強調務農為本。如:


        《南陽鄧氏族譜》載有《南陽鄧氏訓子課孫三事》[6 ] :“立功業;夫人之生業,日用之需費在焉,舉家之衣祿係焉,不可不動也。或業儒、業農、業工、業金,皆須夙興祖寢,毋好閒遊,怠懶,毋嗜酒貪花,毋嗜煙賭博,以致荒功廢業,貽誤終身也。求術藝學術藝為終身之本,有一藝成,己身衣食可無虧,則致富成家老在不難,惟恐始勤終惰,立志不堅,虎頭蛇尾,百無一成,終身廢人耳。爾當勉之。務生意為商作賈者,以專心立志為上,資本無論多寡,以篤實忠厚為先,有信行有口齒,童叟不欺瞞,毋驕傲,毋怠慢,毋市井,均宜公道,勿親匪黨,恐誤身家,務要剛柔相濟,勤儉為先,斯乃夙金主要訣也。”


        《大埔黃氏族譜?江夏最要家訓》[7 ] 有“務本業”條目:“士農工商各有其業,古人云:業精於勤,荒于嬉,惟務本業者,乃得自食其力,可見食其力者,敢不專其事乎? ”粵東張氏宗族的張化東家規有“勤為職業”條目[2 ] :“現代職業,百千萬行。擇業從事,各有理想。腦力體力,士農工商。貴在勤勉,富在自強。勸我族人,切莫閒浪。必從某業,或專或廣。獲取果實,老奉幼養。欲成大業,在於少壯。從頭做起,不惰不曠。勤操苦幹,必有報償。精專謀計,物豐財旺。永不息止,家富業昌。”


        《李氏族譜》[4 ] 祖訓有“各安生路”條目:“天生一人,總要尋找生路。智慧者利於讀書,即讀書為生路;在家者利於耕種,即以耕種為生路;技術者利於工作,即以工作為生路。經商者利於商賈,即以商賈為生路。凡是人不安生路,則生轉為死。人能安心生路,則死轉為生。舜耕歷山,尹耕莘野,諸葛耕于南陽,都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凡是為農、為工、為商、為賢、為愚,都是以教育為本。詩曰:百年鹿世等鴻毛,遇水成渠不用勞。淩治晨風須性百,尋常生計莫心高。事當快意抽身退,物到強求積慮多。食力終安清夜夢,伐檀何必問逢遭。”

  七、重視品行


        許多客家族譜在家規家訓中對族人的行為規範作出規定。不僅要求族人當事親敬上,還要求育後興宗,更以講求倫常秩序、禮儀規範為行為的道德標準。殺人傷害,竊盜賭博,敗壞家産,遊蕩非禮等行為均被視為不孝而成為不赦之大罪。


        《大埔黃氏族譜?江夏最要家訓》[7 ] 有“明禮讓”的條目:“禮讓為待人處世之道,非徒拜跪坐揖之禮,必使設防戾不萌,驕態不作,養成謙讓遜順之風。”“端士品”條目:“士為四民之首,隆其名正以貴其實也。故宜居仁由義,以成明體達用之學。若使俞閒,不惟上達無由,且士類有玷。”


        《南陽鄧氏族譜?家訓》[6 ] 有“正心術”條目:“人之心術,賦性本善,我于積習日近,乃至道義耳。凡人幼之時,為父兄者,須教以禮貌,訓以義方,勿至心術變壞,以貽終身,即父母之道畢矣。”“正品行”條目:“人生於世,品行為先,內則族戚,外則明朋,皆以品行定終身,所以人貴志主成,不可欺詐;貴信義,不可姦險; 貴不澆薄,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二念必誅。如此則品行端,德業進矣。”“謹言詞”條目“書之惟出口,好興古語雲。躁人間詞多,古人詞少,蓋言不可不謹也。嘲語傷人,痛如刀劍,以至口角成仇,官司結恨,大則傾家喪身,小則壞名節義,共係非輕,不可不慎。”


        《李氏族譜?修譜祖訓》[4 ]有“毋作非為”的條目:“上申五條,再加叮嚀。依此五者則為是,不依此五者則為非。不依此五者而行,是作惡小人。他們不願放棄邪惡,不孝敬父母,不敬尊長,自私自利,不睦鄉里,遊手好閒,不安生理,侈奢極欲,飲酒宿娼,揮金如土,迎逢拍馬,百般引誘,無所不為,他處於日暮途窮、傾家蕩産、忍職蒙羞。凡是我族人要毋作非為。詩曰:人生第一孝為先,忠孝兩門出對賢。奉勸族中眾子弟,胡作非為莫沾邊。”


        《大埔黃氏族譜?江夏最要家訓》[7 ] 有“戒非為”條目:“非為乃非人生可作可為之事,凡所行者,必要光明正大,天地良心,切勿貪財設計,貪色行姦,宜見得必然思義。”“戒異端”條目:“異端乃非聖人之道,所作乃無父無君之事也,願吾族宗盟,若聞邪術妖言,宜必遠之,勿致其害累矣!”


  八、重視教育


        一般宗族譜牒均表現出強烈的崇儒文化心態,要求族人以儒家的處事原則為立身之道,強調宗族的教育要造就知書識禮、忠孝雙全的後代子孫,並積極鼓勵培養族中子弟參加科舉考試,以求得功名宦績,這在族譜的家規家訓中亦有所體現。


        《大埔黃氏族譜?江夏最要家訓》[7 ] 有“隆師道”條目:“師道為教化之本,隆師重道,正以崇其教也。若不尊崇,不惟教化不行,而且有褻瀆之嫌,何得漫言傳道?”張氏宗族的張化孫家規家訓有“訓教子女”條目:“生育子女,重在教養。啟其愚頑,提高智商。德才體能,全面向上。立志成才,以仕棟樑。勸我族人,教子莫忘。從幼抓起,不可疏曠。打罵凍飲,斷然不當。溺愛放任,非屬良方。家教要嚴,更需師長。鍛鍊意志,教導思想。習禮知義,循規遵章。膽識才略,詩書文章。”


        舊時客家人以讀書為出人頭地之事,以讀書為謀以職業的一種手段,以此光宗耀祖,而族人也以子弟的優異學業成績為榮,因此,宗族組織總是採取各種手段支援和獎勵後生向學。至於從事雜役性職業,則會受到辱沒祖宗的指責。舊時客家各宗族大多設有族學。族內各家各戶的幼童,到了一定的年齡,都進族學讀書。各宗族設有專供辦學“學田”、“儒貲田”,將其中一部分或全部收入,用於族中子弟學費、試費及登科弟的獎勵費。如果子孫入仕做官,則在祠堂豎旗,炫耀於人。梁伯聰在《梅州風土二百咏》中寫道“榮宗耀祖有孫枝,甲乙科民例豎旗。”意思是:梅州城內多祠宇,凡中甲乙科進士舉人,祠門必立石夾豎桅,表示高貴。客家人所謂敬宗睦族,顯親揚名,光前裕後的思想極為普遍。這种家族思想濃烈的結果,做父母的,莫不希望自己的子弟能按部就班地讀書應試。學子十年寒窗,一朝取得功名,則載入族譜,永世流芳。


        客家族譜基本內容與全國各地族譜差別不是很大,但也具有較強的族群特點與地方特色。如客家人特別重視愛國愛族、勤儉持家、讀書入仕等。客家譜牒所載的家規家訓,是祖先的處事原則和經驗教訓之總結,反映了客家人的價值觀。這些觀念對於客家民性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今天仍然深深影響著客家人。

參考文獻:

[ 1 ]溫氏族譜[ Z] 梅縣溫氏宗族理事會編委會. 1991
[ 2 ]張氏宗親會編 張化孫裔遍天下[ Z] 內部資料.
[ 3 ]興寧孫氏族譜. 孫氏族譜[ Z] 手抄本.
[ 4 ]李氏大宗祠管理委員會編輯組編. 李氏族譜[ Z] . 1998
[ 5 ]王氏管理會編. 梅縣松源寺邊王氏六世開基祖海濫公族譜[ Z] .2002
[ 6 ]鄧氏宗族理事會. 南陽鄧氏族譜[ Z] . 手抄本
[ 7 ]大埔縣黃氏源流編委會. 大埔黃氏族譜[ Z]1 1996
[ 8 ]蕉嶺林氏宗族理事會. 林氏族譜[ Z] 1993
[ 9 ]梅縣張氏宗族理事會. 張氏族譜[ Z] . 1991 年,手抄本

原文出處:《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第28卷第3期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