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佳灣地處閩東北的沿海小村,距秦嶼僅一步之遙,背倚煙墩山(舊稱月江山),面向太姥山嶽“筆架峰”。據《福鼎鄉土志 六都 水》(清黃鼎翰著)載:“禮澳溪,源出草堂山,經佳灣墓亭下,轉西入屯頭海;清溪,源出四都孤嶺頭,經馬仙宮,轉三佛塔,匯于觀瀾潭,由鬥南港,經佳灣前,入屯頭海”。佳灣地處青溪、禮澳溪夾匯間。這裡山青水秀,古木參天,森林掩映,這裡臨山靠海,一派魚米之鄉。秦漢之前,佳灣鮮有人類居住。據傳秦漢間,始有人類居住過,關於佳灣最早的居民資訊,據説先後有何、遊姓氏族群卜居過,後不知何故遷往他處。佳灣入遷始祖陳福公,于元末躲避寇自柘洋(今柘榮)上城後門巷,移遷太姥山下才溪北莊十二年後,營居滄江港底,尋而作室奠居佳灣半山坡。
佳灣元代屬福建道轄福寧縣;明代屬福寧州勸儒鄉望海裏十一都;大清定鼎之初沿前明轄制。據《福鼎鄉土志 六都分編》載:乾隆四年福鼎設縣後,佳灣與治南五十里的屯頭、鬥南、官倉、清溪、後坪、筼筜等到17村劃為六都。民國時期佳灣屬秦嶼區嵐亭鄉轄;解放後,屬第一區秦嶼轄,歸屯頭人民小公社轄,後併入秦嶼公社,設屯頭村。1987年秦嶼公社改稱秦嶼鎮,佳灣屬秦嶼鎮屯頭村轄;1991年屯頭行政村拆分成屯頭、鬥門兩行政村,佳灣就此歸入鬥門村轄至今。2008年,佳灣參加“寧德十大最美鄉村”評比中獲好評,網路投票列全市第七名;2009年4月,經寧德電視臺的《閩東故事》專題報道,從此該村深厚的文化積澱逐漸引起世人的關注。
歷史上陳姓是個大姓,人口居百家姓前茅,其姓氏源遠流長;至於閩臺等地陳氏更是地方巨族,素有“天下陳、林佔一半”之説。據《史記 周本紀》載:“武王追念先聖先王的功德,以褒揚並封神農後人于焦,封黃帝的後人于築,封堯帝的後人于薊,封舜的後人于陳,封大禹的後人于杞。”這是有關於“陳”的最早説法,該封地即為陳國。又《史記 陳杞世家》載:“陳國的胡公滿。是舜的後代,舜還是平民時,堯將女兒嫁給他,他們住在媯水旁,子孫將地名作姓氏——姓媯。舜去世後,把帝位傳給禹。舜子商均作丁諸侯。夏朝時,侯位斷斷續續。到周武王勝紂後,尋找舜的後代,找到了媯滿,封在陳地,這就是陳胡公。”至西漢文帝二年(西元前178年)癸亥(因舊譜缺損,何人所撰不得而知)陳氏始根源記載:“吾祖出自胡公之後,胡公係虞舜親派。”歷傳至太公和奉周天子命為齊侯,孫因為齊威王,四傳至襄王,法章長子建為秦所拼,其四子軫遊説秦楚居穎川,復為陳氏。歷下以降,陳氏後裔星分散處,凡居各郡,俱稱穎川陳氏,俱以穎川郡為郡望。
至南朝高祖陳霸先受禪稱帝封長兄道談為始興昭烈王,始興昭烈王孫宣帝第六子宜都王之嗣子定,唐時為會稽司馬,定生司功參軍球,球生翰林院學士兼,兼第四子歸自吳興遷平江。陳氏二十世為諸侯,歷世顯仕,固舊譜序:唐代壽王二年,南劍州節度使孫文鹿撰,本州眷友王士爵(字希文)錄《天霊公墓誌銘》曰:
幾歷間關帝業成,不然失卻接梁經。
平生俎豆樂天命,惹得刀兵隘石城。
又讚曰:
曾祖飛仙産世賢,簪纓相繼樂錦錦。
榮華富貴依然在,貽後孫謀有萬千。
自平江歷三世生宣公為永嘉(今溫州市)教授,隱居平邑鳳凰山下(今浙江平陽縣),又遷柘園(今浙江蒼南縣仙居鄉境)是為柘園祖,歷三世至臣公(字功熊,唐進士),臣公三子省用(字執在)入閩遷長溪馬洋(今福鼎管陽轄)定居後傳第一、二代陳堯信、陳士;第三、四代詔贈宋兵部侍郎陳太卿、詔贈部進義尉副陳器,父子從徵長溪陣亡,同葬于二十四都七蒲(今福鼎管陽一帶);陳器孫俊公諱顯,字開傑,由長溪馬洋遷居柘洋是為湄洋始祖,佳灣始祖陳福公係湄洋始祖陳俊十二代孫侍者(行唐七)三子伯泰,是為佳灣陳氏始祖。據福鼎佳灣陳氏現存的清代宣統年間《穎川郡佳灣陳氏地理遷徙圖》載:“穎川(穎川郡始此)——太邱——閩(長溪,今福寧府,穎川郡始此)——平江——鳳凰山——陳降——柘園(今浙江蒼南縣境)”,再入閩:“浙江柘園——長溪——湄洋——佳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