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姓氏源流

益陽清溪、河圖陳氏

2011-12-12 15:37     來源:陳氏宗親網     編輯:徐維彬

  始祖伯萬公。傳至經公,徙居江西饒州安仁縣圳上,子隆公,生子英、子華。子英字試傑,刺潭州,因金遼之變,遂擇居資陽清溪,為寧鄉密嶺塘、益陽板梓橋、陳家山等處支祖。子華字試英,隨兄遊潭州,徙居漢壽桂家嘴,又遷攸縣十都石板橋,為益陽河圖洲、長塘衝、秧田衝、蘇家衝等處支祖。清乾隆10年(1745)二支曾合修族譜,之後各支分修,1943年又合修。英房舊派:子元友汝峣應大思安志宗祖必興良顯貴仁崇福。英房新派:世守三光耀基開百。華房舊派:子元友汝峣應克測鳳來儀必興高允良親宗光世。華房新派:序守三章法基開百。1941年資陽陳氏伯萬公聯族通譜新派:英才高漢室,厚德積中州,華茂由培本,源閎導浚流,九江稱望族,三湘著鴻猷,孝義余徽重,書香世胄留,宗盟敦永睦,通譜慶良謀,隆澤綿延遠,清芬奕禩庥。


  益陽滄水陳氏

  始祖伯萬公,字頂一,號金峰。始遷祖汝福,字超夔,號萬金,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人,明洪武初官成都,解組寓居益陽滄水鋪觀瀾橋東岸。清乾隆50年(1785)建宗祠于滄水鋪靈寶山。子孫星散,惟第四派祖存義,留居益陽。存義,原名德,字君質,明成化至正德時人,為滄水鋪支祖。清乾隆31年(1771)始修族譜,嘉慶19年(1814)、咸豐10年(1860)、光緒19年(1893)、1928年、2000年續修。派語:汝必思存仲,時文啟世賢,忠孝安邦國,詩書耀祖先,楊名祈有顯,務實貴能傳,德星輝應遠,光緒永昌延。


  益陽垅坪陳氏

  始遷祖妙思公,明洪武間由江西吉水遷居益陽縣西粟公港垅坪。五派衍為支謙、支恭二支。清乾隆29年(1764)始修族譜,嘉慶19年(1814)二修,咸豐5年(1855)三修,光緒7年(1881)四修,1915年五修,1947年六修。派語:妙道伏應支,本億時子嘉,大用奇璧産,華國善和集,功高增厚澤,德永益長年,政立邦基固,家興禮義宣。


  益陽汾西陳氏

  始祖得源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元末遷湖南攸縣北江鄉野雞垅,又遷長沙大西門,明洪武時任武岡州守備,落業湘潭十八都四十三區大田營鄧家洲,生四子:志聰、志忠、志善、志量。志聰陣亡無嗣,志忠遷湘陰,志量遷寧鄉。志善於明永樂初由長沙大西門徙居益陽汾湖洲爛泥湖,譜尊為汾西陳氏一派祖。1938年汾西陳氏纂有世譜。該族名人陳鼎忠,又名天倪,湖南大學教授,著《六藝後論》、《尊聞室稿》、《六藝論衡》等。派語:志貴惟俊玉,尚芳子光昌,賢才逢楚獻,允遠振家邦,忠厚培元氣,修齊應典常,多生英傑士,學業佐明良。


  益陽下花橋陳氏

  始遷祖用中公,明洪武年間因經商自江西吉安遷此。


  益陽十九里四屋衝陳氏

  始遷祖元清公,江西泰和人,明洪武初年自新化遷此。其後八支,居潭家橋、四屋衝等地。


  益陽大海塘陳家灣陳氏

  始遷祖受一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吉水宦遊益陽,遂定居於此。


  益陽趙塘基陳氏

  始遷祖文六公,五代後唐同光年間自江西泰和來此開墾。後裔住蘭溪、滴水洞、十八里鹿角灣。


  益陽雙桂垸陳氏

  支祖彥芳公,子達公,任四川巡撫兼都察院,葬巴陵縣,傳二派續殷公,自巴陵遷湖北監利牛車垸。清康熙間,十一派啟梁公自監利遷居益陽十七里雙桂垸瓦屋嶺。今有人口650余人,以湘陰為多,1999年與青草港陳氏合譜。派語:一學自友之,文季開世緒,賡楊逢盛國,立本應興隆,尊祖恒全義,安邦永秉忠,端身思淑善,念典貴謙恭。

  益陽十八里囤瓷口陳氏

  始遷祖爾榮、爾達二公,清乾隆6年(1741)自祁陽經商來此。


  益陽十三里牛角塘陳氏

  始遷祖五聚公,清雍正間自邵陽遷此。


  益陽十八里九烈山陳氏

  始遷祖文智、文宗二公,清雍正年間自邵陽遷此。另一支始遷祖而傚公,清康熙年間自祁陽遷此,其後居新橋河。


  益陽泥江口陳氏

  始遷祖于斌公,清康熙間自祁陽來此貿易。


  益陽十三里桃山衝陳氏

  始遷祖永坤公,清康熙年間自寶慶遷此。


  益陽鄒家橋陳氏

  明季自江西高安來此開墾,後裔三支,分居三里橋、鄒家橋、陳家山。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