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洪姓是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姓氏。傳説源自共工氏。洪姓在數千年的發展歷史過程中,形成了敦煌(今屬甘肅)、豫章(今屬江西南昌)、宣城 (今屬安微)、武榮翁山(簡稱"翁山",今屬福建泉州)等郡望...
一、溯源
洪姓是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姓氏。傳説源自共工氏。共工是堯帝時的水官。《書 堯典》載: "共工方鳩亻孱功。"東漢鄭玄《注》曰:"共工,水 官名。其人名氏未聞,先祖居此官, 故以官氏也"。認為洪氏源自共工的最早文獻是唐元和年間林寶著的《元和姓纂》:"共工 氏之後,本姓共氏,因避仇改為洪氏。"共工之後所建的共國,在今甘肅涇川縣北,後為周 文王所滅。但宋代學者洪邁在他所著的《容齋隨筆》説:"姓 氏之書,大抵多謬誤"。又説:"《元和姓纂》,誕妄最多"。極力否定《元和姓纂》中關 于"共工之後避仇改洪姓"之説。他認為,洪氏源出於共工,"本曰'共',《左傳》所書 晉左行共華,魯共劉,皆其裔也。後又推本水德之緒加水于左而為'洪'雲"。另,今河南 輝縣西周時曾是功臣的封國,也稱"共國",後來為衛國兼併。共姓後代在姓氏 旁加水,改為洪姓後,不斷西遷,秦漢以後,定居於漢中一帶,爾後又遷徙蕃衍于甘肅敦煌 ,故以敦煌為堂號。至唐代,洪氏後裔分二派南遷。一派居安徽歙縣(後南遷江西樂平), 一派居河南光州固始。宋以後,又不斷向東南一帶遷徙,足跡遍及江南各省。另有一派是避諱改姓洪的。歷史上曾有弘氏、宏氏,因避北魏文帝拓拔弘,孝文帝元宏,唐明皇李隆基字宏猶的名諱而改姓洪的。
洪姓在數千年的發展歷史過程中,形成了敦煌(今屬甘肅)、豫章(今屬江西南昌)、宣城 (今屬安微)、武榮翁山(簡稱"翁山",今屬福建泉州)等郡望。此外,另有一支據説是由翁氏改姓的洪氏,堂號為"六桂堂"。稱翁氏世代官宦,有翁乾度 者,生有六子,均中進士,分遷各處,分姓翁、方、江、洪、龔、汪六姓,稱"六桂聯芳" 。然從目前有關"六桂堂"淵源的資料看,諸説紛蕓,分歧甚多,自相矛盾。廈門大學教授 陳支平在其所著《福建族譜》(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版)一書列舉了六桂淵源三種説法的資 料:一、晚唐説。 雲霄《雲陽方氏譜牒》載六桂聯芳始於晚唐昭宗年間。二、北宋説。《六桂堂族志輯要》、《六桂淵源總述》則稱翁乾度居莆田竹嘯莊,生六子皆為宋朝進士。三、避亂説。臺北六桂 宗親會記載,宋太祖建隆年間,翁乾度生六子。家住河南洛陽,時因世亂,胡夷侵襲,迫而 化姓逃匿,六桂遂此分支。因此,他認為"六桂聯芳"虛構的成分很大,傳説的成分很多, 不一定真有"六子分六姓"的血緣關係。也有的研究文章指出,翁乾度係五代十國時的閩國 人,確生有六子。後閩被南唐所滅,為避禍,六子分六姓。入宋後六子全部恢復翁姓參加考 試,都中進士,故稱"六桂聯芳"。因此,現在的"六桂堂"是一種聯誼,不是宗親。但從南安洪姓各派系的族譜看,南安的洪姓並無任何一派的先祖從"翁"改姓"洪",與六桂堂毫無血緣關係。
二、 入閩
關於洪姓入閩的記載,主要見於各地族譜。其主要途徑及時間如下:
唐高宗總章二年(669),河南光州固始縣58姓軍校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相傳其中有洪有道,後裔居閩中、閩南一帶。又據傳唐末五代,有河南光州固始人洪十四郎(朝奉)偕二子隨王審知入閩,駐武榮泉山,後遷居晉江英林。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江西樂平人洪皓之弟洪皎丞福州府。後其長子遷居建寧府。次子洪道于南宋年間遵父訓移居同安小嶝島。
南宋乾道五年(1169),江西樂平人洪邁(洪皓之子)知泉州府,其子十九郎暨諸從兄弟十六郎、十七郎、十八郎隨洪邁到泉州,後裔分居武榮石竹(今南安豐州)、同安柏埔、金門烈嶼等地。宋乾興元年(1022),江蘇吳縣人洪仁王遂任長泰知縣,其後 裔定居長泰縣。洪仁璲被尊為洪氏開漳始祖。
三、 蕃衍
在漫長的歲月中,洪姓通過多渠道遷徙南安,不斷蕃衍生息,形成的主要派系有:
石井古山洪氏 始祖菊軒,宋太平興國年間由仙遊遷入。裔衍水頭後房等 。
石井岑兜洪氏 明洪武丁卯年(1387)自同安小嶝島遷入。
華美洪氏 始祖洪天鳳。宋末鹹淳間從武榮遷入。裔居霞美、大演。並分支碼頭洪山。
杏埔洪氏 宋末從武榮遷入。裔居霞美鎮杏埔。
英都洪氏 宋末元初,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之後裔陳順齋,攜子溫齋為避 元兵追剿而入英都,溫齋入贅洪家,生子良齋,始承母姓為洪。考洪家先世,係十六郎洪權之孫洪天錫後裔。洪天錫子洪俊卿,因避難從武榮石竹遷英山,埋名隱諱別號九使。九使身後僅存一女 ,溫齋入贅後,生子改姓洪,自立堂號"翁山"。裔居英都10個村。
豐州西華洪氏 由石獅蚶江洪窟遷入。
豐州仙河洪厝崛洪氏 由晉江嶼頭遷入。
石井仙景、崛鬥、營前,豐州沃柄,水頭油園,東田官田等洪氏,從晉江英林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