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姓氏趣聞

學者破譯曹操父子名字:“三曹”對應“三不朽”

2012-02-28 10:18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楊永青

  中新網2月27日電 著名學者汪宏華近日撰文新證“三曹”之微妙關係,認為曹操三父子在最初命名取字時就立下了“三不朽”的志向,之後通過畢生奮鬥和相互合作依次達成。三立德為先,曹操為立周文王之德,不惜放棄稱帝機會;曹丕則果斷受漢禪位,登基做了大魏開國皇帝,功業彪炳;曹植爭位不成,卻收穫了文人所需的寂寞和感傷,最終完成立言的使命。汪宏華認為“三曹”追求的原是精神不朽而非器物長存,希望現代人的注意力從他們的簡易墓穴轉移到他們的精緻內涵上來,如此社會才不會淪為文化荒冢。正文如下。

  在很多人看來,“三國”時代的“三曹”遠不及“三司馬”講配合,有能力,所以最終被取代了。實際上若不從空間,從時間維度看,曹操父子更為成功,不僅在文學上共同開創了一代建安風骨,還説到做到,圓滿實現了古代士人孜孜以求的“三不朽”的永恒價值。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春秋時魯國的叔孫豹與晉國的范宣子曾就何為“死而不朽”展開討論。范宣子認為,他的祖先從虞、夏、商、周以來世代為貴族,家世顯赫,香火不絕,這就是“不朽”。叔孫豹則不以為然,他認為這只能叫做“世祿”而非“不朽”。在他看來,真正的不朽乃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以此類比,司馬家族追求的就是現實之世祿,曹家追求的是精神之不朽。

  通常來説,“立德”係指道德操守,“立功”乃指事功業績,而“立言”指的是把真知灼見形諸語言文字,著書立説,留于後世。此前坊間傳説,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人做到了“三立”:孔子、王陽明、曾國藩(半個)。我則以為“三立”的最高境界在於三曹。

  為什麼説曹操父子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而且是想到做到呢?因為他們最初的名字中就暗含了三立之意。曹操很清楚名與字對人一生的影響,不僅“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還要名以咏志。且看他是如何安名取字的。

  曹操名操,字孟德,二者結合起來看,操即為節操、操守;孟德為孟子之德。注意,是孟德而非孔德,孟德的精髓是仁政。蓋棺定論,曹操儘管運用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法家手段,但畢竟沒有篡漢代劉,晚節保全,當孫權勸他進位時,他説:“此小兒欲置老夫于火爐也”;當群臣勸進時,他説:“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曹操之所以能三推而不為所動,就是因為早有預謀,自己的任務是專意施仁立德,另由兒子去奪位立功。曹操的名與字皆為名詞。

  曹丕名丕,字子桓。其中丕是指大;桓本義為表柱,古代立在驛站、官署等建築物旁作標誌的木柱,後稱華表,象徵大功績、高爵位。曹丕後來果然不辱使命,受漢禪位,登基做了曹魏開國皇帝——魏文帝,功業彪炳史冊。丕和桓均可作形容詞。

  曹植名植,字子建。《禮記檀弓》中有“四植謂之桓”,《周禮大宗伯》中有“雙植謂之桓。桓宮室之象,所以安其上也”。按此説法,曹植之植應是指支撐桓的木柱。但結合子建之建,植也該解作動詞扶植,意即扶植兄長建立霸業。不過,曹操是不會只要求曹植陪太子讀書,做曹丕的附庸的,其建還應通諫——諫議、諫言。這樣曹植在為臣的同時也具有了獨立的立言的使命。

  現在的問題是,曹操既然早就為兩個兒子做好了職業規劃,緣何後來又要他們競爭世子之位呢?唯一的可能是,以成功鼓動曹丕專一從政,以失敗倒逼曹植死心塌地從文。所以曹操後來適時中止爭鬥,幫助曹丕削去了曹植的羽翼楊修等人。曹操深知三立德為先,且難以三全齊美,他是一邊隱忍以恪守臣子之操,孟子之德,一邊精心培養接班人。聯想劉備,也是打算自己立德(玄德),兒子受禪立功(劉禪),但籌劃和執行都不及曹操到位。

  滿招損,謙受益,曹操的克制終究獲得了超值回報,兒子曹丕不但耐住火爐炙烤做了位極人臣的皇帝,在治國方面也表現出了父親所不及的雄才,短短六年,新制迭出,國富民強。另外曹丕在文學上也卓有建樹,創作了中國第一首七言詩《燕歌行》和第一部文學批評著作——《典論》。書中認為:“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但曹丕也像其父一樣理智,始終以建功立業為己任,並不太在乎立言與立德。

  天將降大任于仨人,曹植失去了立功的機會,卻收穫了立言所需要的無限寂寞和憂鬱,他出色完成了曹操和曹丕都熱衷卻沒有精力顧及的不朽之文章。在三曹中,曹植的詩文無疑是上品,僅是一篇《洛神賦》就足以讓後世高山仰止。而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七步詩》還在立言中暗含了諫言,指出兄弟相爭的背後是奸臣在挑撥離間,以圖喝羹飲汁。曹丕立刻心領神會並赦免了曹植(參見汪宏華新證《七步詩》)。

  以上可見,三立之間既有相互依存性,也有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三曹之間亦然,根同生,葉各茂,其華爍爍。但願人們的眼光從曹操的簡易墓穴轉移到曹氏的精神品質上來,這裡邊才有久而不廢,尊崇無價的東西!(完)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