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姓氏大觀

性別失衡的根子不在姓氏文化

2014-09-01 13:15     來源:北京日報     編輯:李典典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只有男性才可以傳承姓氏,幾千年來,新生兒取名基本都隨父親姓氏。由於姓氏繼承客觀上屬於男性的特權,因此在理論上,要追求社會性別的平等,破除男性的姓氏特權就成為極具象徵意義的行動。安徽省長豐縣在“男女平等”的名義下掀起“姓氏革命”,不是沒有來由的。但這還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因為男性享有姓氏特權,在部分傳統意識較強的國人頭腦中,為維護姓氏的時代延續,唯一的辦法就是確保每一代至少有一個男性的新生兒,由此造成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就是新生兒性別比例的失衡。

  解決新生兒性別失衡問題當然重要。這不但關係到民族的未來,還直接影響到大量青年未來的婚姻,“光棍”過多,在任何社會都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甚至可能帶來社會不穩定,這絕非危言聳聽。但從人口社會學的研究成果中不難發現,造成性別失衡的深層次原因並非姓氏文化,而是女性的社會地位。説白了,男性的姓氏繼承特權不是性別不平等的原因,而只是其結果:因為男女不平等,所以需要拿姓氏繼承上的特權來作為一個標誌。所以,一旦男女平等了,姓氏繼承權上的男女不平等自然也會消失,沒必要僅僅為了姓氏隨父還是隨母而大動干戈。

  至於出生性別比例失衡,主要也是男女不平等的結果,傳統觀念對此有影響,但影響並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麼重大。當年唐明皇寵幸楊玉環,“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輕易就能改變的生育習慣,能稱得上“傳統”或“文化”嗎?同樣道理,長豐縣不過獎勵了區區1000元,就讓數十戶家庭變新生兒姓氏隨父為隨母,這足以説明經濟利益要比文化觀念的威力大得多。

  説到這裡,所謂“姓氏革命”的合理性就出現了一個大漏洞:如果姓氏繼承權和性別失衡同樣都是男女不平等的結果,那麼僅僅改變其中一個結果,即姓氏繼承,就能夠影響性別失衡嗎?換句話説,僅僅讓農民接受“隨父隨母一個樣”的觀念,就足以讓他們相信“生男生女一個樣”是生活的現實?如果男性作為勞動力仍然是養老的主力軍,如果基層政治生活中仍然是男性掌權,如果各種機會仍然向男性傾斜,僅僅一個“剝奪姓氏繼承權”就足以讓農民改變生育時對嬰兒的性別偏好,進而徹底解決新生兒性別比例失衡問題?如此樂觀的態度不是過於幼稚,就是執迷于“文化決定論”,相信改變觀念就足以改變世界。

  在中國農村,傳統觀念確實還有很大市場,在生育問題上,傳統性別觀念仍然影響著許多育齡夫婦的生育意願,新生兒性別比例失衡仍在繼續就證明了這一切。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生育時的性別偏好已發生明顯改變,其産生原因主要不是觀念革命,而是男女在社會權利,首先是就學和就業上越來越趨於平等。不看到這一點,盲目相信傳統和觀念的力量,會讓我們探索男女平等的努力偏離正確方向。

  (作者 顧駿)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