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故城遺址上的14根石柱,代表著古黃國1400餘年的歷史
每一個姓氏背後,都有一個故事。黃姓亦然。黃國故城就在今天的河南潢川縣境內。黃姓公認的老祖宗是誰?為何姓黃?黃姓與黃國又有哪些歷史淵源?日前,商報記者前往黃國故城遺址所在地潢川縣,為您揭開一段古代黃國的故事。
黃國
古城不復在,敬祖情更深
潢川,古稱光州,黃國遺址就在其境內的隆古鄉。
據潢川中華黃姓研究會會長黃運庚先生介紹,如今的黃國遺址呈長方形,東西長1500多米,南北長1800多米,周長共6720米,面積2.82平方千米,是河南省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座春秋時期諸侯國都城。
黃運庚説,古黃國的城墻用黃土夯築而成,城垣高處10米,低處5米,基寬59米,上寬10米至25米,城外有護城壕溝。其建築規模完全符合春秋時期“子爵,城三里”的等級制度。如今,後人為紀念黃國故城,在其遺址上建起了一座頗具規模的倣古建築。黃運庚説,雖然黃國已不復存在,但每年仍有眾多海內外黃姓人前來尋根敬祖。
史料記載,古黃國為陸終或陸終之後人于夏朝時建立,西元前648年被楚國所滅。
據中華姓氏文化典籍中的記載,“黃氏嬴姓,陸終之後,受封于黃,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黃國故城,在楚與國也,僖公十二年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戰爭
黃國被楚滅,後人以國為氏
據史料記載,黃國被夏朝征服後,又多次參加了商族滅夏的鬥爭。到了西元前1600年,殷商部族在湯的領導下消滅了夏王朝,建立起殷商帝國。黃國因參與商滅夏的鬥爭,且與商族同屬原東夷集團,因此,商朝建立後,黃國成為商的盟國。
周王朝時期,黃國與江、道等諸嬴姓國結成了同盟,並憑藉實力成為東夷諸嬴姓小國的盟主。而後,南方的荊蠻楚國日益強大,對淮漢流域諸小國的威脅日益嚴重。
據《春秋》記載,西元前658年,黃國與相鄰的同姓小國江國一起參加了齊侯主持的盟會,第二年又參加了陽谷(今山東陽谷縣)之盟,從此與中原齊、宋、鄭、衛、魯等諸侯國結成了反楚同盟。
西元前648年,楚成王以黃國不向楚納貢為藉口,大舉入侵黃國。黃國沒設防,盟國又坐視不救,結果以慘敗告終。歷史上建國長達1400餘年的古老黃國,至此被楚國消滅。黃國滅亡後,倖存的黃國族人分散各地,後人從此“以國為氏”。
追溯
黃姓出自嬴姓,祖根在黃國
從血緣歷史看,今日的黃姓,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陸終、伯益,再往上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的少昊,甚至可以追溯到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
據史料記載,黃姓出自嬴姓,是古帝少昊的後代。少昊的後代皋陶,在虞舜時期擔任大理的職務。皋陶的兒子伯益,因幫助禹治水有功,被舜賜姓為嬴。伯益的兒子大廉,被禹封在黃,建立了黃國,他的後代也就世代居住在那裏,並且把黃作為他們的姓氏。
潢川的古黃國被楚國滅了之後,黃姓族人中一部分逃亡至各諸侯國避難,為後來著名的淮陽黃氏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相當多的人被迫遷至楚國腹地,分別定居今湖北黃岡、黃石等地。這些地方,據説也均以黃姓遺民遷居至此而得名。
有一支族人遷至今武漢江夏區一帶,若干年後,其後裔與春申君黃歇被害後逃亡至江夏的黃氏族人融合,發展成為漢代著名的江夏黃氏。
還有一支則內遷至今湖北江陵、荊州一帶,後來形成秦漢時期著名的江陵黃氏。
另有一批人遷到廣大的江南地區,與當地少數民族交融,秦漢時期在湘、鄂、閩、粵、川等地繁衍開來,成為較早到達少數民族地區的黃姓族人,即南方蠻越地區的黃姓人。
有説法稱,還有一支黃國遺民,遠逃至新羅(今韓國、朝鮮),形成了朝鮮民族中的黃姓。
黃姓分支
據有關史料和姓氏通書記載,縱觀黃姓的播遷過程,其發展脈絡清晰可見,即由黃國—黃歇,發展至淮陽、江夏黃氏,進而播衍出金華、邵武等黃氏望族等分支旁系,然後播遷出海外異域黃姓。
江陵黃氏
時期:秦朝 代表人物:黃極忠
江西吉安興橋《分寧雙井黃氏譜》記載,黃極忠家族是春申君黃歇的子孫。黃歇有一子名黃堂,官任會稽太守,人稱“四品黃堂”。黃堂生一子黃敖,便是黃極忠。黃極忠封侯27年後去世,其子嗣繁榮,後人稱為江陵黃氏。
淮陽黃氏
時期:秦、漢 代表人物:黃霸
據《漢書 循吏傳》記載,黃霸,河南太康人,係陽夏黃氏族人,做官廉正,漢宣帝聞其名,升為廷尉。後因同情批評皇帝詔書的夏侯勝,犯了不敬罪,被捕入獄。出獄後,漢宣帝又任黃霸為揚州刺史,後升為潁川太守。黃霸任潁川太守8年,政績斐然,史稱“(黃)霸以外寬內明得吏民心,戶口歲增,治為天下第一”。後來官至丞相,後裔人丁興旺。
據《黃文肅公世家宗譜》記載,黃憲是黃霸家族的後裔。黃憲,字叔度,史稱其家世貧賤,卻才氣非凡。正史上,黃憲是個只見其神、不見其形的人物,他的才學事跡雖隱然不現,但在當時卻名傾天下。
黃香,字文強,出自官宦人家。但到黃香父輩時,已家道中落。黃香9歲喪母,傷心欲絕的他開始博學經典、精研道術,以文章聞名京師,時人譽其為“天下無雙,江夏黃香”。黃香曾任魏郡太守,魏郡遭受水災時,他傾其所有賑災。據族譜記載,漢章帝還曾以“江夏黃童,忠孝兩全,天下無雙”的御書,賞贈給黃氏家族。
本版文字涉及的資料、數據來源:黃姓文化研究會、《中華姓氏通書:黃姓》、《光州文史資料》、《黃氏族譜》、《中國姓氏:群體遺址和人口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