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旅遊局、國家住房與建設部公布了首批“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儀隴馬鞍鎮榜上有名。5月28日,記者來到馬鞍採訪。
金字招牌 客家古鎮
“馬鞍曾被人稱為中國西部第一客家古鎮,如今被評為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無疑有了加快發展的金字招牌。”首批國字號“旅遊名鎮”的公布,讓馬鞍鎮的老百姓沉浸在喜悅之中。記者在馬鞍了解到,朱德故里琳瑯山風景區成為國家4A級風景區後,每到節假日、黃金周,成渝、雲貴等地的遊客蜂擁而至,但景區內接待能力有限,20多家農家樂,家家爆滿,在景區內外吃方便面,啃饅頭幹糧的遊客比比皆是。這種供需矛盾,無疑讓馬鞍的老百姓看到了極大的商機。
馬鞍鎮融客家文化、紅軍文化、三國文化、風水文化等多元文化為一體,目前,老街和客家民俗一條街正在加緊建設,年內將揭開其“神秘面紗”。記者看到,按照“修舊如舊”原則修繕的馬鞍古鎮已初具規模。古街區猶如一條巨蟒橫臥馬鞍山下,古城街道狹窄,蜿蜒曲折,古樸清雅。據說,過去古街的北端,有一座三層重檐式的張爺樓(已毀),此樓為紀念蜀漢劉、關、張桃園結義中的三弟張飛的功績而建。
穿過張爺樓行約50米,則見四堵突兀壁立的封火牆,每牆只有三丈來高,兩牆之間分別建有湖南會館和廣東會館,湖南會館建有“禹王宮”、廣東會館建有“龍母宮”。每堵風火牆下的中部,有一圓拱形石門,街道從石門中穿過。1933年紅九軍在這里建立了區蘇維埃政權,當年紅軍留下的標語,而今歷歷在目。
馬鞍場的南端是關帝廟,是後人為緬懷蜀漢昭烈皇帝劉備的二弟關羽而修建的。關帝廟左側是一道柵欄形的木門,越過此門,步入場尾小巷,是通向騎龍場的路徑。從關帝廟向左轉走入另一條小巷,便到了江西會館,又名“萬壽宮”,這是一座晚清年代建造的會館,屬于廟堂合一的建築。記者看到,這些建築都是歇山式穿鬥木結構,設計嚴謹,工藝精細。
古街區長約500余米,建築歲月以清代為主,材質以木結構居多,兼有石材和土築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