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譜序藝文

正定楊氏族譜序錄

2008-07-23 10:13     來源:中華楊氏網     編輯:賀晨曦

正定新敘修楊氏族譜一本 
甲戌年暮春立 
篤敬堂修 
楊氏族譜 

楊氏族譜序

    嘗讀老泉族譜引有曰:蘇氏族譜,譜蘇氏之族也;又曰詳吾之所自出也;又曰尊吾之所自出也;又曰譜為蘇氏作,而獨吾之所自出得詳與尊何也?譜,吾作也。嗚呼,觀吾之譜者,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茲者,子馨姨丈之譜其族也,其意豈異是耶? 
譜,子馨作也,即族之人歷歷可稽其名,某字某,娶某氏,子某,孫某,某與某為同胞降而為堂,再降而為從,又降而為再從,再從之後降而至於無服,無服則親盡,親盡則情盡,情盡則安得與其身之所自出同詳之而同尊之者?何也?譜,子馨作也;今觀其圖,自始祖及其兄弟與其子,凡十世皆詳志,其諱與字,與號,與其為人,一一為之支分而派別焉。其意若曰:而今而後觀吾之譜者,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雖然,譜,子馨作也,其為子馨之所詳與尊者,既詳且尊之矣。而數世之前、數世之後,其由同胞而堂而從而再從而無服者,庸誰置之譜之外耶?如此則安得不相視如途人?若蘇氏之所雲者。以故自二世以來,其支可分者分之,其派可別者別之,其名可書者書之,其娶某氏可紀者紀之,其弗可考者闕之。其意若曰,分而至於涂人者,勢也。勢,吾無如之何也,而特不忍使吾之於族至於忽忘焉可也。嗚呼,觀子馨之譜者,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余不文,夙昔嗜老泉諸傳記,而愛讀此引,意世必有與之合符者,乃茲于子馨姨丈之作譜見之也,則又安得不心乎愛而心乎慕,為之一言,俾楊氏子孫之永保此譜而從此擴而大之也耶?是為序。 
旨 
 雍正五年菊月六日眷弟梁清適書于西郊草堂 

楊氏祖譜再序 

    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自古以來時移世變,墜緒茫茫,賴有人焉,蒐羅軼事,勒為成書,俾後世按跡以相考,故歷代之興衰,人品之邪正,以及政治之得失,莫不瞭如指掌,其中有荒遠難稽考者姑置之而不論,即如唐虞以前,事涉虛誕,聖人刪書,斷自唐虞,非無以也。至家之有譜也亦然,人之在世莫不有所從出,不惟孝子慈孫值春露秋霜之候,動其慨聞僾見之思,即閭閻屠沽之流,一言及其祖若父,亦皆油然而興其孝思。蓋木本水源,原不容昧。即此可悟人性皆善,而以孝治天下無難也。嘗慨後世人情澆薄,多有視骨肉如陌路者,非盡無良,亦不講于同宗共族之誼,日遠日疏之故耳。竹溪子馨姑丈惴惴乎其有恐心,因取族譜而修之,所以名世系,昭先德,別親疏,辨同異也。余方惡夫澆薄成風而思有以正之,今觀此舉,與余心有隱相合者,寧不深為嘉嘆乎!考其家世,自始祖大功於永樂年間,由鳳陽遷正定,二子從焉,其後丁口繁衍,分為東西二支,只因世遠年湮,族人習文業者少,雖塚墓宛然而闔族之支序,已茫乎其莫辨!不得已姑闕之,聊效刪(這裡原來缺一個字,考查前後的意思,這裡缺的字是“刪”)書之意,至本門一支,高曾祖父歷歷可稽,乃自始祖以下,清序本支,欲俟族中有同志者,倘能留意訪求,詳言其世系,不妨一一補入。譜既成,因問序于余,余于其家世知之最悉,祖獻亭公,存心忠厚,勤儉成家。尊公培之公,仁讓性成,輕財樂施,親屬中多有待以舉火者,郡中至今稱為望族。今子馨姑丈永言孝思,纂修族譜以垂于後,使子孫仰宗祖之遺風,識淵源之有自,其為功於後嗣者,正不少矣。古雲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楊氏自遷居正定已歷數世,未獲致身通顯,今考其累世積德,食報其必在子孫歟!為書數言于首以嘉其事,且以鼓勵天下人之孝思,使之知木本水源之不容昧也。 
丁未蓮月厚庵王麟超仁趾氏書 
楊氏族譜自序 

    余南直鳳陽人也,始祖諱大功,自永樂時從軍至燕國,遷居於正定,傳四百餘年。(此處有誤。明朝永樂年始於1403年,到雍正五年也就是1728年是325年,所以應説“傳三百餘年”何況四百餘年傳八代人,也説不通。)族人率務農業,習文翰者少,遂至家譜失傳,世系莫考,余竊憂之。訪問族人,莫有知者,欲俟後世子孫起而修之,又恐世遠年湮,愈難分辨。丁未夏月余以家冗少暇,檢點書笥,從零星殘編之中見有臚列前人名諱一紙,雖其中不無可疑,然執此而遡本窮源,大略應亦不謬,豈可因世代遙遠遂置家譜于不問,於是按冢查派,因碑記以辨長幼之序。 
自始祖至先嚴相傳以及八世,始祖生二子,長諱從義,次諱從禮,次即余分門之祖也,考從禮祖以下穴道俱在西偏,別無旁冢,可知高曾祖父皆係單傳,惟至先嚴始生余兄弟三人,世系既明,因而繪畫瑩圖,清序本支,俾後世子孫一覽是冊,明如指掌,庶不至宗祖混淆,支派茫然其莫辨。此余數年來切己之責,惟期無忝于所生而已,敢雲繼志述事同古仁人孝子之用心也乎。 
旨 
雍正五年歲次丁未榴月望日 
八世孫芳謹識。 

楊氏族譜續修序 

    夫譜者,譜吾族也,詳所自出,尊所自出,其間支分派別由親而疏,應聯屬者聯屬之,應和睦者和睦之,俾子姓中人皆視同宗為一體,必不至目為途人,以背親親之旨。即後世觀此譜者,亦將於春露秋霜之候,油然而生其慨聞僾見之心焉。古人云,繼志述事謂之達。孝兒所以興前人之業,成前人之名者,無不謂然,況族譜乎。勄等家族譜至九世祖,子馨公因世系無傳有懼心焉,恐代遠年湮愈難稽考,創成此譜,以遺後世。故自敘中雲:先代自遷居正郡數世,務農業者多,習文翰者少,職此之由,譜乃闕焉,茫茫墜緒得不數典而忘祖乎,序中又雲于書笥殘編之中得臚列前人名諱一紙,足見前之人亦於此譜汲汲焉,有志未逮者也,故子馨公因之復考查碑墓,溯本窮源,近支遠派各依其序,經營既成,明如指掌,惟徙外數支未能據考詳細,因姑置之,非略也,以故雲不無闕疑,以俟後之知者,斯蓋繼志述事之意也,而猶不自居,只雲塞而已。夫善作者不必善成,彼歷代之修史者雲,然修者未必能成,成者亦未必皆修,史闕而徵諸野,理固若是也,獨至族譜不然,而曰否否,前之人尚有闕疑,既不能徵諸野,復不能信諸野,又焉能稽考之補輯之,以跨躍前人耶?子馨公既成此譜,前之人藉以傳後之人,因以續承先啟後,厥功偉焉。勄等捧讀之餘,始知自遷居正郡迨三世,兄弟十人分為東五門西五門,本支系西五門之末,彼九門者皆外徙焉。前世遺傳正邑高家營楊姓係本宗,朱河村楊姓係本宗,其他則獲鹿有本宗,曲陽、束鹿、衡水皆有本宗。徙居之後,亦有致位通顯者,有言前代尚通往來,後此無聞焉。子馨公修譜所以不敘外支之由也,據時勢而論,外徙者三世以前猶或知之,三世以後不易知也。此亦不敢據謂必然,如雲前代尚通往來,倘遇有心者得所見聞詳而記焉,容或有之,果能詳查,似仍可以訪求而得。勄等不材,幼而家貧,糊口四方,自顧弗暇,安能承先人之志,謂楊氏之不才子矣,然自創修族譜以來又歷數傳幾二百年矣,若不繼續,久必無徵,前人之功仍歸烏有,可不畏哉。勄等於此亦有懼心焉。年節少暇,仍照前譜續而修之,使侄輩工而書之,其間缺疑仍俟後之知者。 
旨 
光緒二十八年歲次壬寅元旦後謹識 
十三世孫乃勄劭暨侄家幹翰等敬續修 
乃,嘉(家),先,志(治),思,苞,丕,基,孰,崇,昭,憲,泰,慶,鴻,熈 
先嚴道此十六字按次序排名為宗派之序,勄劭又識 
(上面正文最後一行“其間缺疑仍俟後之知者”中的“俟”原文中是“似”字,但據意推斷,應為“俟”)
正定楊氏族譜序參考譯文
【楊氏族譜前四序譯文】 

楊氏族譜序 

    我曾經讀蘇老泉族譜的序,序上有這樣的話:蘇家的族譜,是編制蘇氏家族的人繁衍分支情況的譜冊。序上又説,(編制族譜)是為了詳細地知道我們家族的人的來源。又説是為了尊重我們家族的祖先。又説,族譜是蘇氏創作的,但我們家族的人的來源也就是我們的祖先,為什麼要詳細地知道他們並尊重他們呢?族譜是我作的,啊,看我所作的族譜的人,他們孝敬父母、敬愛兄長的想法就會油然而生吧。近來,我姨夫子馨為他的家族製作族譜,其用意難道和這不同嗎?這個族譜是子馨作的,該家族的人,清清楚楚地可以查出他們的名字,某人字是什麼,娶了誰家的女兒,孩子叫什麼,孫子叫什麼,誰和誰是一奶同胞,他們的孩子成了堂兄堂弟的關係,孫子成了從兄從弟的關係,下一代又成了再從兄再從弟的關係,最後發展到無服,到了無服,親人就沒有了,親人沒有了,親情也就沒有了,親情沒有了,又怎麼能與作族譜的人一樣詳細地記錄他們的出身,並且同樣加以尊重呢?這是什麼原因呢?族譜,是子馨作的。如今看他的族譜圖,從始祖及其兄弟和他的子孫,共十代人都詳細地記錄著,那些人的名諱,字號,與他們的為人,一支一支地,分別記錄了下來。他的意思好像是説:從今以後看我的族譜的人,孝敬父母、敬愛兄長的思想就能夠油然生起了。儘管這樣,族譜是子馨作的,那些被子馨詳細地記錄並加以尊重的人,已經被詳細地記錄下來並加以尊重了。可是幾代以前,幾代以後,那些由一奶同胞而發展為堂的關係,再發展到從的關係,再發展到再從的關係,最後發展到無服的關係的人,難道誰能把他們放到族譜之外嗎?像這樣出了無服以後,人們怎麼能不互相像陌生人一樣看待?就像蘇老泉族譜裏所説的那樣。因為這個緣故,從二世族以來,那家族中的人的支系,能分的分了,能另開的另開了,他們的名字,能寫上的都寫上了,他們所娶的媳婦是哪家的,能記的都記下了,那些不能考察清楚的就缺著它。那意思好像是説,一家人漸漸分開最後至於像陌生人一樣,是形勢造成的。形勢,是我沒有辦法控制的,但只不忍心讓我的家族發展到忘本就可以了。啊,看子馨所作的族譜,孝敬父母,敬愛兄長的思想能夠油然生起了。我沒有什麼文采,從前特別愛讀蘇老泉的那些傳記文章,而且喜歡讀他寫的族譜的序,我想世上一定有和他意見相同的人,現在竟然在姨夫子馨所作的族譜中見到了,那麼我又怎麼能不從內心裏喜愛它而羨慕它呢,所以為此寫幾句話,使楊家的子孫們永遠地保存著這族譜並且從此把它擴而大之。以上就是序。 
    1728年9月6日眷弟梁清適寫于西郊草堂 

楊氏族譜再序 

    家有家譜,就像國家有史書。自古以來,時代轉移,世事變遷,各種事情都已茫然不清,依*有人蒐羅軼事,整理成書,使後代人按著軌跡進行考查,所以歷代的興衰存亡,人品的邪惡正直,以及政治上的得與失,無不瞭如指掌。其中有的過於遙遠難以進行考查的,姑且置之不論。就像堯舜時代以前,事情有點荒誕,所以聖人刪除書上的一些內容,從堯舜時代與以前的時代斷開,並不是沒有理由。至於家譜也是這樣,人活在世上沒有無來歷的,不僅僅孝子賢孫在春天寒涼秋天霜降的時候,産生缺乏聽從長輩教誨、與長輩見面少的想法,即使是鄉間一般的屠夫賣酒的人們,一句話提及他們的祖父或父親,也都會油然而生出孝敬老人的思想。大概樹木的根,水的源頭,原本就不能不明白。就憑這個就可以明瞭人性都是善的,而憑藉孝來治理天下並不困難。我曾經感慨後代人人性冷漠,有很多把親骨肉視如陌生人的人,他們也並非全都是沒有良心的壞人,也不是不講同宗族的感情的,只是一天天疏遠的原因造成的。我的姑夫竹溪人子馨,惴惴不安,擔心自己的家族人將來也互相視如陌路,於是就開始修撰自己的族譜,目的在於分清家族的世系,彰顯祖先的品德,分清族人的親疏關係,辨別族人世系的不同。我非常討厭那種人情冷漠的惡劣風氣,正想用什麼來糾正它,如今看到這修撰家譜的舉動,和我內心的想法隱隱相合,怎麼能不大加讚美,大為感嘆呢?考查楊氏家族,是從始族楊大功在永樂年間,從鳳陽遷居正定的,兩個兒子跟著他。那以後人丁繁衍,分為東西兩支,只因為時代遙遠,族人學習文化的少,儘管族墳依舊,可是整個家族的分支和先後代的順序排列,都已經茫然不清了。沒有辦法,只好姑且缺疑,暫且效倣古人刪書的做法。至於本門一支,高祖、曾祖、祖父都清清楚楚地可以查考,於是就從始祖以下,清晰地按順序排列前後各代人的情況,想等待本族中有相同志願的人,如果能夠留意尋訪探求,詳細地説出楊氏家族的世系,不妨再一一補充進來。家譜修好以後,姑夫子馨請我做序。我對於他的家世了解得最為詳細,他的祖父獻亭先生,心地忠厚,勤儉持家。他的父親培之先生,天生仁慈謙讓,看輕錢財,樂善好施,親屬中有很多依*他的支援才能生活的。在正定郡中,到現在都被認為是有名望的家族。如今姑夫子馨要長久地宣揚孝道,編纂修撰族譜來傳給後世,使他的子孫們仰承祖宗遺留的美好風尚,明白家族的來歷,這對於後代建立的功勞,實在是不少啊。古人説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楊氏家族從遷到正定已經好幾代了,還沒有人能夠做到高官,如今考查這個家族歷代積累德行,那種美好的報答一定會落在楊氏的子孫身上吧!我寫下幾句話首先來讚美那些事,並且用這個來鼓勵天下人的孝敬之心,使人們知道樹木的根本,水的來源,是不能忘記的啊。 

丁未蓮月(1728年6月)厚庵王麟超仁趾氏書 

楊氏族譜自序 

    我是南直鳳陽人,始祖名諱是大功,在永樂年間從軍到燕國,遷居到正定,傳到今天已經三百多年了。族人大多務農,學習文化的人很少,以至於家譜失傳,世系未能考定下來,我私下裏為此擔憂。詢問族人,沒有人能了解,想等後代子孫起來修撰它,又怕時代久遠,越加難以分辨。丁未年夏天我因為家事已辦,稍微有了了閒暇,就檢點殘缺了的書籍,從零星的記載中見有一紙羅列著前人的名字,儘管其中不無可疑之處,但拿這個就可以追溯家族的本源,大致應該不錯,怎麼能因為時代久遠而就把家譜置之不問呢?於是就按墳墓進行搜尋核對,依*碑文來辨明族人長幼的順序。從始祖到先父,相傳已經八代。始祖生有兩個兒子,長子名諱叫從義,次子名諱是從禮。次子就是我這個分支的祖先,考查祖先從禮以下的墓穴位置都在偏西部分,其他沒有另外的墓穴,據此可以知道高祖、曾祖、祖父都是單傳,只到先父時,才生了我們兄弟三人,世系弄明白以後,就繪畫出清晰的圖譜,清楚地把本支的世系按序標記出來,使後世子孫一看這本冊子,就對本族的情況瞭如指掌,這樣才不至於把宗祖世系弄混淆,各支各係茫然不清。這是我幾年來最急切要完成的責任,只期望不要辱沒了自己的先人罷了,哪敢説繼承遺志,敘述族事,與古代仁愛之人、孝子賢孫的心思一樣呢? 
雍正五年也就是丁未年(1728年)農曆五月十五日 

八世孫楊芳(字子馨)謹記。 
楊氏族譜續修序 

    所謂家譜,就是為我的家族的世系作記錄的。要詳細地記錄生命的來源,尊崇我們的祖先,家族中的分支派系,從親近到疏遠,應該相聯繫的就聯繫上,應該互相和睦的就讓他們和睦起來,使孩子這一代人都把同一宗族的人視為一體,這樣他們就一定不至於互相視為陌生人,因而背離了愛自己的親屬的旨意。即使是後代人看到這家譜,也將會在━━古人説,能夠繼承遺志、敘述史事就叫作明達。孝子中那些能夠振興前人的事業,為前人揚名的人,沒有不認為是這樣的,何況是族譜呢?我等家族的族譜撰寫到九世祖時,子馨因為世系沒有留傳而有畏懼之心,擔心年代久遠越發難以考查,創作成了這個族譜,來留給後代的人。所以在自序中説:祖先從遷到正定郡數代,務農的多,學習文化的少,只因為這個緣故,家譜才缺乏了記載,前人的情況茫然不清,這能不是數典忘祖嗎?序中又説,在殘缺的書籍中見到一張羅列前人名諱的紙,足見前人中也有對於創作家譜十分用心的,只是有志向而才力不夠。所以子馨公依*著它重新考查碑文墓穴,追溯家族的本源,近支遠門各按一定的次序,創作成功之後,家族的情況就瞭如指掌,只有遷到外地的幾支未能詳細考查,於是姑且放棄,並不是要故意略寫,因此説不無欠缺,來等待後來的了解情況的人補充它。這大概就是繼承遺志、敘述史事的意圖吧,可是他仍不以此功勞自居,只説是塞責罷了。善於創作的不一定善於完成,那歷代修撰史書的人是這樣説的。善於修撰的人不一定能完成,能完成的不一定都去修撰,歷史欠缺了就從鄉間尋求,道理本來就是這樣。不過,説到家譜就已經不是這樣了,我們認為確實不是這樣,確實不是這樣。前代的人尚且有缺疑的地方,既不能從鄉間尋求,又不能相信鄉間的説法,又怎麼能考查它,補充它,而跨越前人呢?子馨公創作成這個家譜以後,前代的人借此傳給後代的人,因而能夠續寫以承前啟後,他的功勞實在是偉大。我們捧讀之餘,才知道從遷到正定郡到第三代時,兄弟十人分為東五門,西五門,本支是西五門最小的一個,另外九門都已遷居於外地了。前代流傳説正定郡高家營的楊姓是我們的本宗,朱河村的楊姓是我們的本宗,其他的,獲鹿(今鹿泉市)有我們的本宗,曲陽縣、束鹿縣、衡水地區都有我們的本宗。遷居之後,也有達到很高地位的,有人説前代還互通往來,後來就沒有音訊了。子馨公修撰家譜,不敘述遷居外地的分支的緣故,依據時代情況而論,外遷的,三代以前還或許能夠了解,三代以後就不容易了解了。這也不敢就説一定是這們,如果説前代還互通往來,如果遇到有心人,能夠有所見有所聞而且記載下來,這情況也許會有,如果能詳加查考,似乎仍然可以通過訪問尋求而了解到真實情況。我們沒有什麼才能,小時候家中貧窮,為生活四處奔波,自顧尚且沒有能力,又怎麼能承繼前人的志向,自認為是楊家的不才之人呢?但從創修族譜以來又歷經了將近二百年了,如果不繼續,時間已長就一定會無可查考,前人的功勞仍然會歸於烏有,能不感到害怕嗎?我們對此也有畏懼之心。春節時候,稍有閒暇,仍然依照前人的家譜繼續修撰,使侄子們工工整整地書寫下來,其中缺疑的地方仍然留待後來的能夠了解情況的人加以補充。 
光緒二十八年也就是壬寅年(1903年)元旦後謹記 
十三代孫乃勄乃劭和侄子家幹、家翰等恭敬地續修。 
乃,嘉(家),先,志(治),思,苞,丕,基,孰,崇,昭,憲,泰,慶,鴻,熈 
先父説這十六字按次序排名,作為本宗各代起名的序列,乃勄乃劭又記。
正定楊氏——象先一家人

    祖傳16字為宗派之序(從第十四世起):乃,嘉(家),先,志(治),思,苞,丕,基,孰,崇,昭,憲,泰,慶,鴻,熈。
照片中人物為:右二——我的祖父象先(第十六世),左三——我的祖母,右一——我的大伯父楊立志,左二——我的二伯父楊輔志,左四——我的三伯父楊宏志,右三我的姑姑楊金志,左一——我的堂姑,當時我的父親還沒有出生。照片出自1934年(估算時間),正定府慶升閣照相館。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