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名門望族

鑒湖張氏宗祠名人

2008-07-02 08:36     來源:閩臺宗祠網     編輯:賀晨曦

明代畫家張瑞圖

  張瑞圖,字長公,又字無畫,號二水,別號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白毫庵主道人等。晉江二十七都霞行鄉人(今青陽鎮蓮嶼下行)人。生於明萬曆元年(1573)。

  張瑞圖幼負奇氣,聰穎過人。萬曆三十一年,瑞圖鄉試中舉;三十五年,臚唱第三人進士及第,處授翰林院編修,積官少詹事,天啟六年(1626)遷禮部侍郎。是年秋,與平湖施鳳來同以禮部尚書入閣,晉建極殿大學士,加少師。崇禎三年(1630),罷官遣歸。

  張瑞圖落職後隱居故里,悠遊林壑,忘情山水,詩書併發,留下大量書法及詩歌作品。所作《村居》、《庵居》六言詩300首為世人傳誦,崇禎十七年,卒于家。隆武二年(1646),唐王朱鍵為其易名“文隱”,並賜葬。墓在青陽霞行村東北,俗稱“探花墓”。1956年遷青陽西南塔仔山頂。

  張瑞圖其書法以揩書為主,帶入行草,既見漢隸書意,北魏筆法,又呈顏王風骨,峻逸勁力,遒麗疏爽,筆勢飛勁,顧盼生姿;其草書更趨爐火純青,雄勁峻快;整幅作品,法度嚴謹,點畫不悖,章法茂密,錯落有致。為明代著名的四大書法家之一,與董其昌,刑侗,米萬鐘齊名,時人稱“刑張米董”,又有“南張北董”之號。

  張瑞圖又擅山水畫。其畫師承傚法元黃公望,並參立吳派,頗有聲望。作品傳世極稀,於今罕見。

  張瑞圖著作有《白毫庵內篇》、《白毫庵外篇》。來源:天天中國藝術品網

閩籍客家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員張廷發 空軍上將

  張廷發,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員,出生在福建省沙縣夏茂鎮一個客家手工業家庭,幼年在家讀了近十年書。1933年,也就是15歲那年,他放下手中書本,與本地20多名青年參加了紅軍。因為象他這樣的“大知識份子”在紅軍中極少,不久就被提升為排長、團通信主任,參加了著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1941年底,他調任八路軍129師作戰科長,直接在劉、鄧首長領導下工作,後又兼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的作戰處長。1942年6月,一股日軍偷襲129師司令部駐地涉縣赤岸村,劉、鄧首長親自點名,讓這位能徵慣戰的硬漢子帶領警衛連保衛師部。參謀長李達在危急關頭囑咐他:“張廷發,你帶警衛連殺出一條血路來,劉、鄧首長就在你後面跟著前進,你知道任務有多重?”

   “誓死殺出一條路,保衛劉、鄧首長安全轉移!”張廷發舉起了鐵拳,劉、鄧首長信任地揮了揮手。

  來犯的是一支由日軍專門挑選的精銳人員組成的“挺進隊”,專門偷襲八路軍首腦機關。張廷發憑著豐富的作戰經驗,利用黑夜和山地複雜的地形,硬是在敵人臺圍的“鐵桶”圈中撕開了一條血路,掩護劉、鄧首長和師部機關安全轉移。為確保劉、鄧首長的安全,他帶領警衛連向相反的方向引誘敵人,讓尾追的日軍離師部越來越遠,保證首長的安全萬無一失。他們同日軍週旋了三天三夜,當任務完成後,張廷發帶著未傷一人,未丟一槍的警衛連回到師部時,劉、鄧首長滿意地笑了。

  1947年夏,張廷發任桐柏三分區司令員,劉伯承司令親自安排任務,他指著地圖對張廷發説:“千里中原,此處甚為要害,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演義》裏,發生在此處的戰事佔有很大部分。三分區裏,南陽地區有國民黨一個師,襄陽地區有一個整編旅,鄧縣有地方部隊12千團,這裡可是塊硬骨頭啊!”

  鄧小平拍拍他的肩頭説:“你們桐柏軍區的工作就是去開闢新區,既要打勝仗,又要佔地盤。”

  張廷發手裏只有2個團的兵力,面對國民黨10萬雄兵,他毫不畏懼,在劉、鄧首長的直接領導下,用一年多的時間,殲滅了區內國民黨軍的大部,建立起大片的解放區。1986年12月,中央文獻研究室在編輯《鄧小平文選》時,搜尋到1948年8月24日鄧小平親筆寫給中央的報告,他在分析了晉冀魯豫解放區中幾十個分區的情況後,專門寫道:“……桐柏三分區則從兩個團中分散掩護地方工作,集中一個團積極殲擊反動武裝,結果勝利最多、士氣民氣最好、發展最大……”,鄧小平同志極少用形容詞誇讚幹部,向中央報告工作而使用了三個“最”來誇獎手下幹部的工作,是僅有的一次,由此可見張廷發工作成績之突出,及鄧小平的愛將之意。

  嗣後,劉、鄧率二野大軍進川,張廷發被作為重要幹部留任襄樊地委書記,不久,又調任為二野十一軍副軍長。1953年空軍擴大時,和部隊一起進入空軍,並擔任空軍第一副參謀長。1955年,37歲的張廷發被授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少將軍銜,1958年40歲時,又被羅瑞卿和劉亞樓看中,晉陞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參謀長,後又晉陞為空軍副司令,仍兼參謀長。

   “文化大革命”期間,空軍司令吳法憲投靠林彪集團,林彪更派兒子林立果直接插手空軍的指揮權。張廷發作為鄧小平的老部下,被打成“羅瑞卿在空軍的代理人”,與副司令劉震、成鈞及何廷一被打倒、靠邊站,被帶到空軍禮堂批鬥多次,在批鬥中,甚至被林彪在空軍的一夥打斷了3根肋骨。後來,張廷發與夫人熊培玉被關押在陜西大荔的沙漠邊緣達6年之久。

   “9?13事件”以後,張廷發被第一批接回北京。1973年5月,中央軍委宣佈恢復張廷發空軍副司令職務,後任空軍政委。74年以後,江青、王洪文屢屢插手空軍。75年,王洪文多次公開講:“解決空軍領導班子,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準備將張廷發再次“打倒”。在“天安門事件”之後的危急關頭,葉劍英元帥派“葉辦”主任王守江傳話給張廷發:“要把部隊管起來。”他聽懂了葉帥的話,立即從醫院出來,每天在空軍作戰值班室坐鎮,指揮和掌握空軍的調動。關鍵的日子裏,防止了野心家抓權,張廷發用對黨的忠誠保住了空軍領導權不被“四人幫”染指。1977年,在一次軍委常委會議的餐桌上,鄧小平同志端著酒杯來到張廷發面前,告訴軍委其他常委;“張廷發是準備第二次被打倒的。”聽到老首長這句話,這位身經百戰的硬漢子不禁淚流滿面。

  在他任空軍司令的日子裏,他和空軍一班人先後組織落實了44個軍用機場的開放,和地方合建了20余個機場,還把長期以來空軍管民航的體制打破,分出民航,讓民航根據國際慣例自主經營。

  1984年2月6-7日,張廷發以空軍司令的身份,陪同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視察了梅縣,在東山中學,他吟誦著葉帥學生時代的詩作:

  放眼高歌氣吐虹,
  也曾拔劍角群雄。
  我來無限興亡感,
  慰祝蒼生樂大同。

  他崇拜葉帥那氣貫長虹的胸懷,在他進入空軍後,一直在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葉帥直接指揮下,在“文革”和“四人幫”倒行逆施的那些年代,他堅持黨性,堅定地站在鄧小平、葉帥一邊。在葉帥的故鄉,他流連忘返。

  在清末中國著名大詩人黃遵憲故居“入境廬”,他陪同酷愛“黃詩”的胡耀邦參觀了五步樓、十步閣、七字廊、無壁樓、臥虹榭,來到“息亭”,胡耀邦不禁背出了息亭的名聯:

  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
  從五步樓十步閣望百步長江。

  張廷發見總書記興致很高,就提議在息亭合影留念,總書記欣然同意,叫過隨行的廣州軍區司令尤大忠,國務院副總理余秋裏、政治局候補委員郝建秀及梅縣地委書記,專員在“息亭”留下了一張珍貴的照片。照片中,總書記坐在石凳上,張廷發站立在旁邊,由於亭柱擋住了其他領導,使他位居中間,身穿軍大衣,看上去好象四十多歲般雄姿英發。

  張廷發沒有想到,他一千多年前的同村老鄉“慚愧祖師”潘了拳就在葉帥故鄉陰那山靈光寺修道成佛。直到1993年,福建和廣東才彼此結上這段千古佛緣。張廷發司令如果知道在梅縣與千年老鄉失之交臂的憾事,當存“咫尺天涯”之道嘆!

  1985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空軍司令的張廷發主動提出離休的請求,在黨的“十三大”上,他正式退居到中央顧問委員會。如今,八十多歲的老將軍依然象以往一樣熱切地關心家鄉的建設,關心客家鄉親,每當在京客籍人士聚會時,只要他有空都會前來參加。近年幾次回福建家鄉視察時,叮囑地方領導要努力發展經濟,讓家鄉人民的生活過得更美好。

副軍級幹部張飛猛

  張飛猛,福建南安人,“文革”前末屆初中生,是一個從兵工廠的司爐工成長為博士、兵器工業部第二0二研究所副總工程師、解放軍炮兵學院研究所所長、教授、 博士生導師、大校軍銜、副軍級幹部、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享受者。

  人如其名,他16歲就進入5357廠當上一名又累又苦的司爐工。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以其敏銳的判別能力,堅信高考制度必定會恢復,硬是憑著一股猛勁,毅然走上自學成才之路。功夫不負有心人,1977年恢復高考,他以初中學歷考入華東工程學院(現南京理工大學)火炮自動化專業,畢業後回原廠當一名電氣助理工程師,1984年又考取南京理工大學火炮與自動武器專業研究生,分別於1987年和1990年獲得碩士、博士學位。在參加工作的三十餘年裏,他沒有過一帆風順,每當邁進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一次次的失敗、挫折、不幸都沒有讓他失去信心,而是更加激勵他努力奮進,自強不息,自謂“三十年春秋酸甜苦辣皆有,事事難成事事成令人寬慰”。

  他主要從事軍事裝備、火炮技術領域的科研、教學和管理工作,先後任兵器工業部二0二研究所處長、副總工程師等職務,2001年已是46歲的他作為特殊人才被總參特招入伍到解放軍炮兵學院,並任研究所所長、學科學術帶頭人,南京理工大學、炮兵學院武器系統與應用工程專業博士生導師。

  他在各類刊物公開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出版專著《自行高炮武器系統精度參數理論》、《機電一體化技術與應用》、《炮兵武器裝備論證方法》、《炮兵武器裝備系統分析》、《資訊技術與武器裝備》、《裝備技術保障指揮學》等六部。培養碩、博士研究生10余名。先後負責完成多項重大科研課題,其中某研究開創了自行高炮武器系統總體理論研究先河,形成了一套新的理論和一部近二十萬字專著《自行高炮武器精度參數理論》。某科研成果打破西方國家在該領域對我國的封鎖和禁運,解決了火炮總體設計和部隊訓練的急需,使我國在該領域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他在軍事裝備和火炮技術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就,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部(軍隊)級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多項。由於在本專業領域的頗深造詣和作出的突出貢獻,使他榮獲國家光華基金獎、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並被遴選為兵器工業總公司“552人才工程”、省“35人才工程”、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省黨代會代表,並多次立功授獎。 來源:南安華僑中學

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張家坤

  張家坤,福建福州人,1942年2月生,1966年9月參加工作,中國科技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聲學專業畢業,曾任福建省副省長;1995年10月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長;1998年1月福建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2001年12月福建省常務副省長;2003年1月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2004年12月福建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來源:新華網福建頻道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