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家廟外景
何氏家廟內景
核心提示
目前,閩臺有名的宗祠——雲霄縣何氏祖祠“何氏家廟”正在衝刺省級涉臺文物保護單位,申請文本已送至省文化廳。何氏家廟坐落在偏遠山區馬鋪鄉“何地”即枧河村後厝自然村,三面環山,周圍樹木掩映。它堂號為“廬江”,始建於乾隆十五年間,採用抬梁硬山式磚木結構,佔地面積220平方米。宗祠正堂懸挂“內閣大臣”、“一等伯爵”、“進士”等牌匾,還懸挂《何氏族譜》訓示。該家廟因“何地三傑”收復臺灣的事跡,聞名于海峽兩岸。至今,何氏家廟保存完好,2006年被列為漳州文物保護點。
11月8日,來自臺灣臺北市的“何氏大陸參訪團”一行14人,到雲霄縣馬鋪鄉枧河村“何氏家廟”祭拜祖先。他們受到當地宗親的熱烈歡迎。據悉,這些臺胞係雲霄馬鋪鄉何地豪傑何斌的後裔。明末清初,雲霄縣馬鋪鄉“何地三傑”何斌、何義、何佑曾協助鄭成功及清朝收復臺灣,後來他們的子孫定居臺灣。
何氏先祖跟隨陳政父子入閩
唐高宗初年,何氏先祖光祿大夫何嗣韓跟隨陳政父子,從河南光州固始進入閩南一帶,平定嘯亂。何嗣韓的子孫就在漳州、泉州一帶繁衍生息。何氏開漳後裔何添河于元末從泉州遷居廈門,再遷居平和南勝何倉。有一次,何添河登上平和與雲霄馬鋪交界處的礬山環顧山下四週環境,並深入當地了解馬鋪風土民情,認為馬鋪鄉頂河一帶自然地理條件優越,有利於墾荒拓土。於是,他舉家搬遷到頂河居住,其後代子孫繁盛,並向外地衍播。明代弘治末年,何氏子孫開始陸續向頂河以外的地方遷移。目前,雲霄何氏子孫遍及全國各地,僅雲霄就有3萬多人。頂河被雲霄縣馬鋪何氏後人稱為何地。何添河被尊奉為雲霄何氏開基始祖。
歷代何地子弟讀書的碧湖岩至今保存完好
何氏家廟前的旗桿
第八世子孫向臺灣遷居
何地人傑地靈。明末清初,何地孕育了許多人才,其中不乏英雄豪傑。“何地三傑”何斌、何義、何佑最為著名,他們是鄭成功的重要將領和謀士,譜寫了打敗外夷、收復臺灣的可歌可泣的事跡。何義、何佑歸順清朝,為清朝收復臺灣和祖國統一立下汗馬功勞。何地還涌現了何子祥、何名儒等清朝進士。
明代萬曆年間,雲霄何地何氏第八世子孫開始向臺灣遷居,至今已有400多年。據何氏族譜記載,乾隆二十年,何地何氏子孫遷居臺灣人數已高達547人。康熙年間,“何地三傑”何義、何佑兩人率領何地150名何姓民眾參加鄭成功軍隊,參加收復臺灣戰役。他們多數倖存下來,並定居在臺灣。
“頂河”與“枧河”
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海峽兩岸關係的解凍,遷居臺灣的何地子孫紛紛返回大陸祖地尋根謁祖。定居在臺灣南投、臺北一帶的“何地三傑”後裔曾幾經週折,根據遷臺的祖先“祖地在平和何地頂河”的記載,在平和臺辦、政協的幫助下多次找尋祖地,還是無法找到,每次均失望回臺灣。直到1988年,臺灣嘉義縣何義後裔只好寫信向平和的鄰近縣雲霄臺辦求助。雲霄臺辦立即與縣政協文史專家聯繫,一起找尋何地所在地。他們查閱了大量文獻史料,花費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從清代嘉慶年間編寫的《雲霄廳志》、乾隆年間的《何氏族譜》以及民間保存的部分有關民俗節慶所用的書札原件,考證核實了“馬鋪枧河一帶就是清朝時期的平和何地”。原來,雲霄馬鋪何地一帶在清朝時期曾劃歸平和營管轄,直到民國2年成立雲霄後,才重新回歸雲霄縣管轄,何地的“頂河”改名為“枧河”。早在清初遷居臺灣的何地子孫因年代久遠,與祖地聯繫中斷,不知祖地行政區域的變更,因此很難搜尋古時所傳的地名地址。
“我們的根找到了……”
獲知了祖地確切的所在地後,散居臺灣各地的何地子孫成批地返回枧河何氏家廟謁祖。他們説:“我們的根找到了,這是我們祖輩夢寐以求、如今如願以償的大喜事。”臺灣何氏後裔帶來了何子祥的珍貴著述《蓉林筆鈔》的複印本。何欽騰、何金賜等臺商多次到枧河謁祖,並捐資近百萬元建設家鄉學校和整修何氏家廟。臺商何希灝回雲霄創辦企業宏國電子公司,一直熱心家鄉教育事業。
獻寶圖的義士——何斌
何斌出生在雲霄縣馬鋪鄉何地,早年曾在日本經商。明代天啟年間,他隨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到臺灣。崇禎元年,鄭芝龍歸降明朝,何斌準備與好友楊天生、陳衷紀、李英等前往投奔,但因去福建途中遭遇海盜李魁奇的襲擊,同行者都死,何斌只好返回臺灣。當時,荷蘭人已經佔據了赤嵌(在今臺南市),何斌改信荷蘭人所信之教,學習荷蘭語。於是,荷蘭人任何斌為通事。
明永歷九年,鄭成功禁止大陸沿海港口及外國商船與臺灣荷人通商。因商船不至,貨物缺乏,物價高漲,形勢日窘,於是荷蘭總督揆一派何斌前往廈門與鄭成功商談通商事宜。荷蘭人答應每年給鄭成功交納餉銀5000兩,箭10萬枝,硫磺千擔,以作為允許臺灣通商的條件。當時,鄭成功正積極準備向江南進軍,所以暫時答應荷人的請求。
公事完畢後,鄭成功招待何斌吃飯,順便了解臺灣的情形。何斌原本是鄭芝龍的舊部,也是一個極有愛國心的人,他對荷蘭殖民者任意欺負、屠殺臺灣同胞的種種罪行早就痛恨在心。他將臺灣各方面情況,特別是荷蘭人在臺的兵力部署情況詳細地告訴了鄭成功,力勸鄭成功出兵收復這一塊本來是他父親鄭芝龍開發、完全屬於中國的土地。鄭成功沒有答應何斌出兵臺灣的請求。
回臺灣後,十分失望的何斌繼續為荷蘭人作通事,同時暗地裏用心觀察、探查地形。一年多後,因突發一事迫使何斌立即行動,投奔鄭成功。
當時何斌負責徵收臺灣商稅,私下裏扣留下荷蘭入庫銀數十萬兩,但不久後被發現。在這種情況下,何斌迅速採取行動,派人暗測鹿耳門港道,並繪製沿岸地圖,準備獻給鄭成功以作攻臺之用。
清代順治十八年,何斌投奔鄭成功。
鄭成功詢問何斌的來意,何斌回答説:“臺灣沃野數千里,實霸王之區,若得此地,可以雄其國;使人耕種,可以足其食。上至雞籠、淡水,及至硝磺有焉。且橫絕大海,肆通外國,置船興販,桅舵、銅鐵不憂乏用。移諸鎮兵士眷口其間,十年生聚,十年教養,而國可富、兵可強,進攻退守,真足與他國抗衡也。”何斌並從袖中拿出一張有關臺灣和荷蘭兵力分佈、炮臺設置的地圖交給鄭成功。鄭成功十分高興。適逢鄭成功進攻金陵失敗,勢蹙力孤,急需尋找出路。何斌力勸鄭成功攻臺的話語以及所獻的地圖促使鄭成功決心攻臺。儘管在與諸將領商談攻臺一事時有人極力反對,但鄭成功絲毫不為所動。
順治十八年,鄭成功率大軍進攻臺灣,何斌作為嚮導隨徵。同年,鄭成功大軍在何斌及當地人民的幫助下順利登上臺灣島。荷方派出官員與鄭成功進行談判,何斌作為翻譯參與談判,並在以後與荷蘭的交涉中,他一直擔任翻譯。經過近一年的戰爭,臺灣終於被鄭成功全部收回,完成了祖國的統一,結束了荷蘭統治者對臺灣38年的殖民統治。臺灣平定後,何斌又隨鄭成功巡撫諸部落,穩定臺灣秩序。
何義被清廷授予“內閣名臣”的牌匾
何義被清廷授予“內閣名臣”的牌匾
兩度參與收臺的將領——何義
何義出生在雲霄縣馬鋪鄉何地石鼓村。他家世代務農。他從小以古代豪傑自詡,崇尚武功,喜歡拳棒騎射,很有膽識才略。
清代順治六年,何義應徵加入鄭成功的抗清隊伍。鄭成功看他高大魁梧,狀貌凜然,便封他為偏將。同年,鄭成功率大軍從雲霄出征攻打潮州。鄭成功麻痹大意,中了清朝守將詐降之計,身陷險境。鄭成功軍隊撤退潰散時,何義絲毫沒有退卻,也沒有考慮到自身安危,數次獨自挺身掩護鄭成功,自己手持大斧奮勇阻擊清兵。鄭成功得以安全撤退。此戰後,鄭成功見何義英勇無畏,於是提拔他為左虎衛將軍,並將表妹馬氏許配給他。此後何義隨鄭征戰閩粵沿海各地,屢立奇功。
順治十六年,鄭成功北伐失敗,率部隊退居廈門、金門兩島,遭到清軍的圍攻。何義輔佐鄭成功奮力抵抗清軍,守住了陣地。金廈戰役後,鄭成功更加認為何義忠誠英勇,立即提拔他為虎衛左鎮。兩年後,在何斌的協助下,鄭成功攻打被荷蘭殖民者佔據長達38年之久的臺灣島。何義留守圍頭南部、湄洲島,防備清兵南下,化解了鄭成功收臺的後顧之憂。由於何義的有力防守,使鄭成功可以全力攻打荷蘭殖民者,為成功收復臺灣奠定了基礎。
康熙元年,鄭成功在臺灣去世,鄭氏政權內部爆發奪權之爭,鄭經採取暴力奪取政權,並殺死鄭泰等鄭成功舊部將。日漸腐敗的臺灣鄭氏政權已江河日下,清政府派遣居住何地的何義的胞弟何儀前來勸降,加上因勸諫鄭經被貶職,去留兩難,深陷矛盾之中。他的夫人馬氏見情勢緊逼,便設計自留金門以迷惑鄭經,力勸何義攜子逃走。無奈之下,何義攜幼子何祥振到廈門歸順清將領李率泰,被封為副將。此後,清軍攻克廈門、金門與浯嶼,次年攻克銅山。從此,鄭氏政權在大陸沿海所佔的島嶼喪失殆盡,海峽對峙局面正式形成。
康熙三年,何義隨清軍將領兩次攻打臺灣,都因天氣原因無功而退。其間清政府轉而採取招撫方針,清朝與臺灣雙方進行數次和談,均無見效。直到康熙二十年鄭經病逝,鄭克塽襲位。由於鄭克塽年幼,其部下爭權奪利。清政府決定乘此機會收回臺灣,即刻命令施瑯率軍準備攻打臺灣,施瑯調派藍理、何義為先前部先鋒,將何義列在《平澎臺諸將氏》中的隨徵都督第三位。
康熙二十二年,施瑯、何義等將領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余艘,從銅山向澎湖、臺灣進發。在澎湖之戰中,何義嚴執軍法,命令船夫不得臨陣畏懼退縮,自己則冒著濃煙戰火,衝鋒陷陣同鄭軍作殊死搏殺。在何義的帶領下,眾將士被他英勇善戰的精神所感染,乘勢追擊,消滅了鄭軍主力。從此,鄭軍無力反擊。同年九月,清軍入臺接受鄭克塽的投降書,兩岸重歸統一。
何義進駐臺灣後,嚴格軍紀,命令其下屬官兵不許掠奪百姓財物,傷害無辜,並念及與鄭氏的舊情,派兵守護鄭氏居住處。臺灣民眾紛紛讚揚何義的功德,給他取名“何佛”。
何義回京復命後,以軍功先後被清政府授予都統內大臣兼左都督、襲騎都尉、一等伯爵,敕封光祿大夫。他的夫人被追贈為一品夫人,何地族親以誥贈的金盒收斂他的骸骨,並葬于馬鋪何地後徑山。
愛臺灣如家鄉的將領——何佑
明代崇禎十六年,何佑出生在雲霄縣馬鋪何地枧河村。清初,他和何義兩人率領何地150名何姓子弟投身鄭成功麾下,因有勇有謀,攻下不少城池,立下許多戰功,被鄭成功提拔為左武衛將軍。
清代順治十八年,何佑隨鄭成功在金門興兵攻打臺灣。他作為前鋒將領,率先打敗荷夷守將,最後與其他將領一起收復全臺灣。康熙元年,鄭成功病逝,鄭經襲任“延平郡王”。忠心耿耿的何佑全力輔佐鄭經,率軍駐守重要陣地大線頭一帶。鄭經利用“三藩之亂”,乘機攻佔閩粵沿海。何佑率軍從臺灣渡海抵達廈門,第一個成功攻佔同安,震懾清軍,隨後又攻佔黃崗、平和等地。由於清軍有力的阻擊和圍攻,鄭經軍隊全線敗退,何佑只好退守臺灣。
康熙二十年,鄭經兒子鄭克塽襲位,劉國軒、馮錫范專權。清廷乘鄭氏集團爭位奪權之機,派遣福建水師提督施瑯收復臺灣。劉國軒派遣智勇雙全的何佑駐守被稱為臺灣“北門之鎮鑰”的雞籠城(今天的基隆)。雞籠城原來是一片荒野之地。何佑立即率軍佔據雞籠城,發動民眾和士兵重築城墻,構築防禦設施。克服了工程大、人力不足、環境惡劣、手足糜爛、水土不服等種種困難,何佑成功修築城墻,在可泊船登岸的地段修築炮臺。“周圍開壕溝、砌短墻,以作犄角勢。”這是何佑重建雞籠山的功勞,促使該城漸漸興起,形成城市的雛形,為日後建成臺灣重要的港口城市基隆奠定了基礎。
康熙二十二年,鄭克塽向清廷投降,何佑軍隊被清軍收編,視臺灣為第二故鄉的何佑也擁護清廷祖國統一的主張,被清廷任用為襄陽、梧州等地副總兵。他為清廷馳騁疆場,曾率兵參加收復被沙俄佔據的雅克薩戰役,立下衛國功勳。
王一雄 湯晉坤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