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家族故事

爐院街相傳數百年 永靖縣王氏鑄造續寫傳奇

2008-11-10 09:22     來源:甘肅日報     編輯:賀晨曦

 

  新華網甘肅頻道11月4日消息,在蘭州中山鐵橋南頭,傲然屹立著一根鑄造于六個世紀前的鐵柱子,它就是赫赫有名的將軍柱。

  將軍柱的鑄造者名叫王宣、王訓。據永靖縣古城王氏家譜記載,王宣、王訓兩兄弟,于洪武初由山西平陽府白土坡以徵調行藝鑄冶來到蘭州,負責將軍柱的鑄造。洪武九年,將軍柱鑄造完工。因為鑄造有功,王氏兄弟獲得壟斷甘肅境內鑄造業務的政府獎勵,但兄弟倆卻沒有在省城長住,而是雙雙遷居皋蘭縣西,即今永靖縣太極鎮古城村定居下來。

  在永靖,王氏兄弟過著“觴豆招鄰里,桑麻課子孫”的農耕生活,閒來冶鑄養富,盡天年而去。他們的後裔秉承祖訓,一鑄生産生活用具,二鑄法器,在臨夏、通渭、靖遠、會寧、隴西、臨洮以及青海多個地區開起了作坊。盛名所及,臨夏等不少地方出現了以“爐院街”命名的地名,而且隴上名神金花菩薩“指定”用王氏法器,蘭州建設轅門時,政府也來採購鑄鐵獅子。故老相傳,王宣十三代孫王建耀,曾為甘肅拉不楞寺鑄造大銅鍋一口,能同時招待上千僧眾飲茶,舀水的人必須緣梯而上才能夠到偌大的鍋沿。大鍋鑄成時,活佛特準王建耀與其共坐,信徒們供獻的銀元裝了半鍋。

  原以為,歲月就可以這樣不絕如縷地過下去,爐院王家會一直是永靖古城的大家,誰曾想到了一大二公時代,破四舊、大煉鋼鐵,王氏祖祖輩輩鑄造的千千萬萬件鑄器損毀殆盡,王氏鑄造也被當作封建殘余勒令停止,王氏子弟從此元氣大傷。好在隴西、臨洮、蘭州等地以王氏鑄造為基礎建立起了農機廠、機械廠,部分王氏子弟或藏身工廠,或躬耕田野,懷揣先人夢想,默默等待春風回暖的日子。如王正傑者,先在蘭州“全盛農機廠”當學徒,後在“河北翻沙廠”當技師;如王業信者,一邊務農,一邊偷偷鑽研鑄造工藝。為代代相傳的王氏鑄造技藝保留了一脈薪火。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中國農村改革,永靖古城重獲希望。正當王正傑、王業信們急於重燃爐火、而又力不從心的時候,政府伸出了援助之手。一家家鑄造工廠辦起來了,一時間“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小小的古城巷道,儼然又是一條爐院街。30年過去,如今古城村鑄造企業達11家,年總産值1200萬元,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我想:王氏鑄器,精於造型,為了表現牛的力量之美,現場描繪饑渴的耕牛為喝不到水而發怒掙扎的樣子,他們是敬業的;王氏鑄造法器,完全採用傳統翻砂工藝流程,絕少使用現代的儀器和工具,他們鑄造的大鐘,每個鐘耳敲擊時發出的音質音高不同,是外地人做不出的八音鐘,他們是智慧的;王氏鑄造法器,能夠行銷陜西、青海、寧夏、雲南,行銷中國臺灣和新加坡、美國,他們是勤勞的;王氏鑄造法器,有自己的傳統鑄造專業協會,也參加了民營商會,他們是與時俱進的……

  可是,600年以來,王氏的事業由盛而衰,再由衰而盛,進而大盛,難道僅僅是運數嗎?

  2007年,永靖古城傳統鑄造技藝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成功。(王國虎 何其剛)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