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晚報網10月29日訊(記者 曾紀禎)
10月17日上午,海口市地方史志辦公室主辦的冼夫人文化研討會上,海南文博專家邱達民給來自粵、瓊兩地的30多位專家一個驚喜:他在發言仲介紹28副古聯,這28副古聯是失落多年、鮮為人知的冼廟楹聯,是十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
海口市新坡鎮的冼夫人廟(現冼夫人紀念館前身)原有清人創作書寫的楹聯30副。該廟毀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破四舊”運動,30副楹聯隨之消失。而後近半個世紀未聞音訊,如今竟有28副出現在研討會上,專家們又驚又喜。
歷浩劫,冼廟拆毀古聯失
1400多年來,冼夫人一直受到粵、瓊兩地人民的敬仰和崇拜。人們建廟紀念和祭祀她,海南50多座紀念廟,以新坡鎮的冼夫人廟(即冼夫人紀念館)規模、名氣最大。該廟的前身是梁沙婆祖廟,座落于梁沙村村口前面的“芬叢萌地”,由明代進士梁雲龍建於明萬曆30年。建成後香火鼎盛,吸引方圓上百里的民眾祭拜。到了清康熙年間,由村中梁氏宗親邀集地方父老商定,將該廟遷至現址梁沙坡龍盤多源地,相傳為冼夫人同丈夫馮寶當年跑馬選址安營紮寨之地,以方便四方民眾祭拜。經過幾次擴建,形成了三進兩拜亭、南北橫廊的四合院式建築。成為海南規模最大、在嶺南地區乃至東南亞一帶也很有影響的冼廟。全廟共有古楹聯30副,是冼廟人文積澱的重要組成部分。上世紀六十年代“破四舊”運動,該廟未能倖免而拆毀,30副楹聯亦隨之蕩然無存。
相傳,這30副楹聯為清代進士(一説為狀元,待考)林鴻年所撰,堪稱對聯中的精品,是廟宇文化的珍貴遺産。原冼廟毀歿20多年後,梁氏後人牽頭在舊址重建,而後又經社會各界鼎助擴建,形成了目前佔地8000多平方米、殿閣一體的建築群,更名冼夫人紀念館。但是原有楹聯未能恢復,至今仍告闕如。
護古聯,薪火相傳寫傳奇
邱達民的父親邱世森是新坡鎮一名小學教師,數十年潛心國學,十分關心文化遺産的保護。他時常進冼廟遊覽,尤其喜歡觀賞前人撰寫的楹聯,研究書藝和內涵。後來還帶上圓珠筆和練習本,將30副楹聯抄錄下來,在家裏細細欣賞,反覆誦讀,爛熟於心。
“文革”期間,邱家被抄。紅衛兵搜出邱老師抄錄古聯的練習本,當作“四舊”扔進火堆,燒為灰燼。邱老先生卻始終認為傳統文化是華夏民族的寶貴財富,炎黃子孫世世代代都要珍惜、繼承和保護,時常以聖賢的教誨自勵。
1977年,恢復高考的喜訊令國人振奮。邱老先生歡欣鼓舞,對兒子説:“文化教育的春天回來了!”他把一小疊稿紙交給達民,叮囑他悉心保存。紙上是邱老先生憑記憶重新抄寫的30副古聯。幾十年來,邱達民始終沒有忘記當時的情景,至今仍牢牢記住父親説的話。
幾個月後,邱世森病逝。邱達民把寫著冼廟楹聯的稿紙放在家中一個隱秘的地方。此後多年,幾經搬家,不慎丟失了其中一張,這張紙上寫著的兩副楹聯隨之丟失。未能圓滿完成先父的遺願、完整保存30副楹聯,邱達民憾極,痛極。
作評注,文化傳承續新篇
邱達民從小受乃父教誨,培養了喜愛和鑽研國學的精神。2007年退休後,他著手編修家譜,重新整理父親的遺物,又看到了父親生前格外珍視的冼廟楹聯。他反覆研讀這些楹聯,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查閱辭書,研讀典籍,踏訪遺址,蒐集民間傳説和地方掌故,在此基礎上細加評注,寫成了《冼廟聯話》。
《冼廟聯話》第一聯是“始而事梁終而事唐忠勇著於世代,貴不以夫顯不以子巾幗見有幾人。”邱達民説字解詞,考證史實,從形式的藝術美、內涵的思想性等方面對全聯作了評析。
“馬上揮師用兵非好戰,麾下決策施政本行仁。”“維持一統,綏靖南越炳竹帛;捍衛九郡,砥柱中流洗汗青。”“挽狂瀾,扶社稷,懿風佼佼誰與匹?照青史,光華邦,坤德浩浩古無雙。”……28副古聯,邱達民都一一作了精當的註釋和中肯的評析。
劫盡古聯在,世和翰墨香。邱達民的學術成果獲得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評價。《冼廟聯話》選入由市地方史志辦編輯的冼夫人研究文集,該書即將出版。與會專家在討論中表達了這樣的期望:讓28副楹聯重返新坡鎮冼夫人廟,供遊人欣賞。邱氏父子薪火相傳、保護冼廟楹聯,為冼夫人文化研究作出了貢獻,留下了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