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泰麼族鄧州墾兵籍曲河官兵裏謝氏族譜》裏記載了臺灣泰麼族鄧州曲河官兵裏謝氏這個漢族姓氏的來歷和一段富有神話色彩的神靈番刀的傳説。
族譜中記載謝氏伯始祖公出生在臺灣番家,即臺灣原住高山族,他沒有兄弟,是個獨生子,在他十四歲的時候,父親出去割草在路上看見一個漢人的小男孩,剛剛四歲,孤苦伶仃,沒有人看護,而當時高山族族規也是嚴禁殺戮取人頭顱的,就對男孩起了惻隱之心將他帶回家當成自己的親生骨肉來撫養,從此伯始祖公就有了個弟弟。因為是獨生,他很高興有了個兄弟,他們感情好極了,每天同一床睡覺,同一鍋吃飯,哥哥待弟弟更是關愛的無微不至,他不但教男孩了解高山族的風俗習慣還教他高山族的母語,他們常常一起在山林捉鳥,在溪畔捕魚,一天天,一年年,兄弟間兩小無猜的感情與日俱增,一家人平安喜樂,享盡了天倫之樂。幸福的日子要是能一直延續下去該是多麼美好啊,但是歷史無法改變,災難無情的降臨了,荷蘭入侵了臺灣。
在混亂無情的戰禍中,伯始祖公父母雙雙殉難,小兄弟兩個雖然在父母和族人的庇祐下逃過一死,但是哥哥年紀還算小,弟弟又那麼年幼,原本就勉強維持的生活失去了堅強的支柱,何況又是這戰禍連年兵荒馬亂的年月,怎樣生活下去呢?萬般無奈,哥哥只好送弟弟返回他的祖籍漳浦縣謝家,幸好他的祖父母還都在,收留下兄弟兩人,因為特別感謝伯始祖公一家對孫子的救命之恩就給他改了個漢名叫做謝國禧,當作自己親人一般。過了一個多月,謝國禧因為不服水土又不通漢族風俗習慣,終於還是思念臺灣故土決定要回去,打算寄居舅舅家。弟弟見他要走扯住衣服抱著腿,痛哭流涕,實在捨不得讓他走。哥哥安慰弟弟説:“臺灣本來就是大明國土一衣帶水(當時應當是明末),息相通水相連,一國一脈,今天暫時分別兩地,等我們成人長大一定攜手驅逐紅毛(荷蘭人),還我家園!”説完就取出隨身所佩的番刀鞘留給弟弟,刀自己留下,用來作為日後相認團聚的表記。
這把番刀彎曲如月,像鐮刀那樣,刀鞘是很特別,一面是木板刮的,另一面用鐵絲網釘成,佩戴時鐵絲網面在外,方便刀出鞘入鞘,刀鞘的二端橫係在腰間,拔刀和歸鞘只需要一隻手操作就可以了,刀用以橫砍而不宜直刺,高山族戰爭狩獵時常用這樣的刀,平時則隨身攜帶以防不測。這把刀雖貌不驚人,卻是伯始祖公的家傳之寶,而這番刀的淵源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説。
相傳泰麼族(現譯為泰亞族)祖先從大陸漂泊過海來到臺灣,在那本來是一片荒蕪的島上開闢了一片新天地,創建了自己的家園。
一天很多工匠坐船出海,到了浩瀚的大海上,忽然船下沉,從海裏出來四個夜叉,將船扯到一座高大宏偉的宮闕前,夜叉説:“這裡是龍宮,地龍王想建造宮殿而但是缺少工匠,所以把你們帶到這裡,不要害怕,不會傷害你們的。”隨後傳龍王的命令,給他們每人飲一杯酒,他們就一直不餓也不渴,連續八年不思飲食不停的幹活,終於竣工了。
他們建造的龍宮巍然聳立在海底,金碧輝煌氣勢宏偉,龍王非常滿意,高興極了,吩咐盛宴款待他們,並且給他們很豐厚的禮物來當作酬勞,有很多珍奇的珊瑚樹,無數的金銀珠寶,還有仿製越王允常聘請歐冶子所作的五炳名劍,其中三柄大的,兩柄小的,這五把名劍是:純鈞、湛盧、豪曹、盤呈、魚腸、巨闕。每把都逼真無疑。
龍王取來豪曹劍給他們看,泰亞先祖看了以後説:“這不是寶劍,寶劍應該是五色並現,這把豪曹劍五色黯然,沒有光華,沒有光彩也就沒有了神韻。”龍王又取來巨闕劍給他們看,泰亞先祖看了説:“這也不是寶劍,寶劍金錫和同氣如雲煙,這劍已經沒有光華了。”龍王接著取來魚腸劍給大家看,泰亞先祖説:“凡是寶劍應該是金精從理至本,不得倒逆,這把魚腸劍倒本從末是逆理之劍,佩戴此劍的人,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龍王再取來純鈞劍誇讚説:“有人在市集購買此劍,用三十個鄉,千匹駿,千戶之都來換,可以嗎?” 泰亞先祖説:“光如水波,色如冰釋,見日之光的劍就是純鈞劍,是不能給他的。臣聽説越王當初製造此劍的時候赤堇之山破開採出錫;若耶之溪乾涸採出銅;雨師開道;雷公敲鼓;蛟龍舉爐;天帝裝炭;太一觀火,於是歐冶子説:因天地之精華都聚齊了,如此巧合才造出這劍,吉時可用劍稱王,兇時也是至寶可以送人。兇時尚且值萬兩黃金,況且純鈞劍呢?”龍王最後取來湛盧劍給他們看,泰亞先祖説:“好劍啊,銜金鐵之英吐銀錫之精,奇氣托靈有遊出之神,佩戴此劍的人可以保家衛國戰場殺敵,可以殺有逆謀之心的君臣。吳公子光就是用此劍殺了吳王僚,後來湛盧劍被楚昭王得去,吳公子召風鬍子問:可以再造一把一樣的劍嗎?回答説:赤堇之山已合,若耶之溪深而莫測,群神上天,歐冶子已死,那劍永遠不可能再造了。這樣一來可知,龍王現在有的這劍一定是贗品了。”龍王聽了很喪氣:“偌大龍宮竟然沒有寶物可以當作酬勞嗎?”
這時泰亞先祖看見一個小夜叉佩戴的一月牙快刀,有五色光芒並且金錫和同氣如雲煙,金精從理至本順暢不逆,光如屈陽之華,沈沈如出水芙蓉,色如冰釋,銜金鐵之英吐銀錫之精,奇氣托靈削鐵如泥,揮之旋風蔽日,舞動則波濤洶湧,比越王五劍都要好,可惜龍王卻不識至寶。泰亞先祖即想到臺灣剛開闢,斬荊伐木,殺獵野獸,防禦外賊這把寶刀正有用武之地。龍王看出他們的心思,慷慨的把刀送給了他們,於是成了他們輩輩相傳的番刀。
話再説回來,伯叔二祖公兄弟分離以番刀作為表記,後來終於刀鞘相合得以團聚,並且都成家生子,一起加入了鄭成功的軍隊,為收復臺灣與荷蘭軍浴血奮戰,殺敵無數。後來哥哥封了將軍,弟弟陣亡沙場,哥哥將弟弟還在吃奶的嬰兒收養,隨慕義伯黃廷元帥投誠北上,遷居鄧州落戶。
而番刀則為子孫代代相傳並且珍藏祭祀。雖然已經過去二百多年了(距今已經三百多年),番刀仍然通體無銹,靈光顯耀,寒氣逼人,而且對番刀祈禱就會靈驗神異,祛邪納吉,是泰亞族的傳家之寶。
(來源:河南報業網)
編輯: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