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家訓家傳

清漾毛氏祖訓成教育範例 千年傳承契合和諧精神

2009-11-24 16:34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趙輝

  中新網江山11月24日電(記者 汪恩民 實習生 邵燕飛)浙江省第三批歷史文化古村落清漾村,因“江南毛氏發祥地,毛澤東祖居地”以及深厚的清漾毛氏文化,近日數度引發社會各界的關注。人們在驚嘆清漾山川之優美,清漾毛氏歷史之悠久、名人之眾多、文章之燦爛、文化之深厚的同時,不禁叩問,究竟是什麼原因造就了清漾毛氏與清漾毛氏文化的強盛與輝煌?清漾毛氏文化是否還有現實的意義和任用?今天,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進江山,走進迷團的中心。

  毛氏文化契合和合精神

  江山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毛慧卿指出,清漾毛氏文化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寬廣深厚的和合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其內涵可以概括為自強不息的民族責任感;推己及人,成己成物的社會道德;注重和諧,堅持中道,貴和持中的民族精神與求是務實的教育思想。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和’與‘合’,是個體身心和諧、人際和諧、群體與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是以寬容博大的人道主義精神張揚豐富的天道,是人間和諧融洽觀念的追求。因此,深入中華民族骨髓的和合理念,是中華民族擁有強大生命力和凝聚力與華夏文明長盛不衰的力量與源泉,于當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促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融合,對於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而清漾毛氏文化所蘊含的和合思想,也是清漾毛氏對寬廣深厚地祖國傳統和合文化思想理解與實踐的典範。”

  毛慧卿表示,《清漾毛氏族譜》及其纂修理念,立體而全面地概括了孟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和”思想。“修譜的目的,原本是為了了解家族源流世系,團結相同血緣家族成員達到互助互利和敬宗收族的目的。同時,通過家族成員對譜牒所代表的純正血統關係的認同,藉以增強家族凝聚力,進而以家族規範倫理道德約束族人的生活行為,用以維護和諧的宗法秩序。因此《清漾毛氏族譜》,自清漾毛氏二十七世孫、北宋龍圖閣待制、陜涇馬步軍都督大元帥毛漸于元豐六年 (1083) 始纂後,歷明、清、民國,跨越幾近千年而庚續不輟,不但詳細記載了中華毛氏自其始祖毛伯經由22世毛遂、40世毛萇至 52世毛寶的江北世系傳承,還記載了毛寶隨晉室南渡後江南毛氏1至57世的世系傳承。其所載的109代世系,是今天所有毛氏族譜中最完備最齊全的記載,而其歷次修纂時族人的積極參與、盡其所能、互相配合和共襄其成,又充分體現與展示了中國傳統的和合思想。”

  祖訓包含和諧身影

  在清漾毛氏“族規族訓”中,我們可以隨處發現“和諧”的影子。

  2002年3月被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確定為國家首批48件珍貴檔案文獻遺産之一的68卷《清漾毛氏族譜》,分天、地、內、外、春、夏、秋、冬八集,是譜詳細記載了清漾毛氏的各種“訓戒”(約訓、約戒)、“禁約”、“冠(成年)、婚、喪(死亡)、祭(祭祀先祖)之儀”,其“祠堂家制”、“家規內訓”及“家塾、義倉之舉”等等,從不同角度彰顯出清漾毛族重視和合思想教育的文化傳統。

  其最具代表性的是“訓戒”,共二十四個方面,內容涉及尊老愛幼、睦鄰友好、誠信經商等各個方面。號召“自今,凡我同約,務要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婦隨,長惠幼順。小心奉官法,謙和處鄉里。心要平恕,毋得輕意忿爭;事要含忍,毋得輒興詞訟。見善互相勸勉,有惡互相懲戒。守望相助,患難相恤。務興禮讓之風,以成敦厚之俗”;“毋拖欠錢糧;毋傲情奢侈;毋以眾暴寡;毋以強淩弱;毋恃富欺貧;毋使下侮上;毋侵佔産業;毋霸佔水利;毋違理取利;毋用銀低假;毋收賣不明;毋教唆詞訟;毋朋黨肆橫;毋窩盜做賊;毋酗酒賭博;毋舉蔽受獻……”,言言句句,無不顯示深厚的和合文化內涵。

  和合造就名人如雲

  清漾毛氏誕生過8位尚書83位進士,更為難能可貴是一代代清漾毛氏後裔居官清廉、勤政為民,始終保持剛正不阿、為民請命的清官本色。北宋毛維瞻任江西筠州太守時“政通人和”,被蘇東坡弟弟蘇轍譽為“歲終誰為公書考,豈止江西第一人”、“食廩濟寒餓,婚嫁營羈孤”。北宋毛漸是少數民族聚居地湖南安化縣的首任縣令,其“和衷共濟”、“講信修睦”的施政方針促進了湘西各民族之間的和睦與團結。南宋天禧元年(1017)狀元毛自知,稟承父祖等先輩遺志堅持抗金,被褫奪狀元進而降職猶初衷不改。明代禮、吏、刑三部尚書毛愷,自嘉靖十五年(1536)入仕至隆慶四年(1570)因病辭官,30餘年歷官廿四任,均清廉無私,正身黜惡,被世人稱為“毛青天”。今天,江山石門仍流傳其“一堵墻”的故事,傳述當年毛愷在京任刑部尚書時,家人為地界與鄰里發生糾紛而寫信給毛愷,毛愷回信説:“千里修書為堵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告誡家人要寬宏大度,不能仗勢欺人。這些描摹清漾毛氏歷代先輩自覺踐行和合文化思想的事跡,歷數百多年而一直為百姓交口稱讚。

  毛慧卿表示,以“明禮誠信”、“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等傳統文化思想為主旨的清漾毛氏文化,作為中國傳統“和合文化”實踐的樣板和典範,于過往以及未來的清漾毛氏,于當前以及未來的每一個中國人,都具有現實的積極的借鑒意義。

  和諧緩解兩岸關係

  解放前夕,江山有相當多的毛氏後裔,因戰亂或政權交替遷往臺灣與海外。時移日遷,他們以及他們的子孫遍及世界各地,並在諸多領域成就事業、甚至享譽世界,比如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毛河光等。隨著兩岸關係日益正常化,海外和在臺毛氏後裔回鄉探親與投資創業的願望日漸強烈。目前,已有包括臺灣等地在內的70多支海內外清漾毛氏後裔與江山進行了有效對接。

  毛慧卿表示,事實證明清漾毛氏文化中耕讀平等、愛國愛家等思想理念,在處理大陸與臺灣的關係中,可發揮重要的戰略指導作用,有利於增進民族與國家認同,有利於推進“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戰略構想;宣傳、論證清漾毛氏文化與弘揚和提倡和合文化思想,容易得入境、澳、臺同胞與海外華人的認同。

  和諧維繫宗族信仰

  毛慧卿指出,宗族文化作為家族成員的共同信仰,有著極強的凝聚力。它以宗族血緣為紐帶,將家族成員緊密聯繫在一起,並使他們彼此認同,將各自的價值觀念帶給對方,影響對方,求同存異,進而形成總體上的平衡、和諧、合作,把矛盾限定在一定的範圍之內,同時吸取各要素中的優質成分,擇優汰劣,促進新事物和新觀念的産生,即由舊之“和合體”發展為新的“和合體”,由此促進事物的不斷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今有清漾毛氏後裔百餘萬人,其中居住在江山本地的就有6萬人左右;他們或為領導幹部,或為普通百姓,廣泛分佈于社會各個階層、各個部門。在社會矛盾日益顯現的今天,以家族血緣為紐帶、以同一宗族文化為傳統的家族成員間的交流與合作,無疑有利於調解和平息各種社會矛盾,推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清漾毛氏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形成了較穩固定的章典制度,並且成功地用以約束族人;這于清漾毛氏長盛不衰、代有人才而且代代清官、彪炳史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對其宗族倫理觀念加以審視,其中包含著許多人類社會世代相傳的積極因素,對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對調節人際關係等等,都具有普遍的道德準則與價值,尤其其中與和合理念相通相近的宗族倫理,對社會假惡醜現象的貶抑,對真善美價值的推崇與宣揚,對調節相應人群的社會行為和社會活動進而調整社會倫理關係,對社會公德的改善以及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仍有積極意義。而清漾毛氏文化中的和合理念,具體如倡導人們要向善揚善,幫助弱小、孝敬父母、愛護環境、惜糧敬物等等,這些嚴於律己、利益人民、重視社會、善待自然的道德規範,于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也依然積極有益,有待於人們認真研究和甄別運用。(完)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