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家訓家傳

家訓書寫甲子滄桑 筆墨傾訴恒久之愛

2009-03-17 10:34     來源:淮南報業新聞網     編輯:楊笑
  2008年下半年,淮南市第一人民醫院燒傷科病房,來了令人敬佩的一家子。臥床的老母親張樹榮96歲,在床前盡心侍奉母親的金家兄妹6人中,年齡最大的75歲,最小的也年過花甲。為什麼“孝”字能在這個家庭中熠熠閃光。老父親金孝曾老先生駕鶴西去前留下的家訓,揭開了這個充滿溫情的秘密

  近日,記者接到早報熱心讀者的電話,得知了金家兄妹半年來守護病床前輪流侍奉老母的故事。兄妹幾人都是年過花甲的老人,人人事業有成,因際遇不同,6人分別住在上海、福建、武漢、淮南4地。2005年初,金孝曾老先生身患重病,6個子女就回淮守護。如今,母親張樹榮住院,子女們再次承擔起孝順的責任。

  2月24日,第一人民醫院住院部燒傷科的醫護人員告訴記者:“兒女齊聚病床前,盡心盡力守護高齡老人,這樣的一家子我們很久沒見到了。我們都很好奇,老人是怎麼教育子女的?後來一打聽才知道,金家家訓飽含了傳統美德和智慧。”

  當日下午3時許,記者來到張老的病床前,她正在午睡。聞聽記者來訪,張老睜開眼睛,75歲的大女兒金克彩立即充當起母親的耳朵和眼睛,她自然地撫摸著母親的白髮,輕聲説:“媽媽,有人來看你了。”當天,照顧母親的金克良和金克新兩兄弟也來到病房,拿出了父親金孝曾留下的家訓。翻開金氏家訓,新中國的甲子滄桑,金家愛國、愛家的拳拳之心,展現在了記者面前。

  萬言家訓記錄一生

  2005年,金孝曾老先生患上了急性肺炎,這位終年92歲的老人憑藉驚人的毅力寫出了上萬字的家訓《難忘歲月苦,不忘今日甜》。金老于1941年出生於安徽安慶,長在湖北武穴。解放前歷經戰亂,自日本侵略中國之後,逃難流浪異井他鄉。在日本飛機的轟炸和饑荒中,曾經三次大難不死。1939年,金老一家躲過日本憲兵的盤查,由湖北遷回壽縣。逃難路上,波折頗多,他在家訓中寫道:“一路上擔驚受怕,幸好平安到達。做了亡國奴危機萬分,更覺得生命難得可貴。”1950年,金家從壽縣搬到淮南,新中國已經成立,金老對新生活的憧憬躍然紙上:“1950年,天無絕人之路,一聲炮響,全國解放了,我們得救了,感謝共産黨,我們千萬不要忘記共産黨的恩情。”

  在新中國成立前,金老與夫人張樹榮就相互扶持侍奉高堂。這期間為了盡可能的掙到錢,兵荒馬亂之中張樹榮老人日夜辛勞,給人繡花、做枕頭、漿洗衣服、打毛衣……每每掙得微薄勞資,總是把最好的都留給了長輩、丈夫和孩子。金家尊老愛幼的美德可以説是代代相傳。金老在家訓中説:“是你們偉大的母親勤勞操心,才有今朝,你們千萬不要忘記你們的母親。”

  金家兄妹告訴記者:“從記事起,父親和母親之間就是互相尊重的。父母對我們身教多於言教。人窮志不窮,有國才有家。冷了頂風吹,餓了打飽嗝,這些話都是父母傳給我們的財富。”

  愛的真理代代傳承

  母親張樹榮是淮南教育史上的一位奇人,家訓中記載了這麼一段往事。1957年,在八公山區政府的支援下,張樹榮白手起家,帶領師生上山割荒草拾斷磚修建了可以容納200多學生的四個大教室,把家裏的木板拿去改作20個黑板、課桌,沒有花國家一分錢,創辦了八公山區土壩孜小學。到1963年,這所小學已經擁有500多名學生。

  母親的堅韌和善良是子女心中的明燈。金家最艱難的時期,過年無錢,賒賬得來的麵條,母親都能慷慨地贈與到府的乞丐。上小學時,老三金克良把兄妹合穿的破棉襖,贈與了一位更貧困的同學,母親也只是讚許,沒有責備……有敬才有愛,有愛才能孝,如今生活不能自理的母親,兒女們為她洗尿布、喂牛奶、熬夜守護、清糞便,一切都是這麼自然。家訓中記錄的,不是教條,而是愛的真理。盡孝不是一種刻意的付出,而是一種對恒久的愛的傳承。

  記者手記

  金家如今是一個有著68人的大家庭,連大女兒也已經有了曾孫。6個子女中有的由工人成長為了參與國家重點項目建設的建築工程師;有的擔任了廳級幹部的職位;有的繼承母業成為了高級教師……

  金氏家訓不僅敘述了金家的經歷,更敘述了一代中國人對幸福的追求之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求真理走正道才能榮耀先祖造福後代。願祖國繁榮昌盛,每一個家庭都幸福美滿。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