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好書共賞

耄耋老人撰《溫嶺姓氏錄》為百姓尋根

2008-06-12 08:13     來源:尋根網     編輯:賀晨曦

 

  土著姓188姓,新增姓(建國後遷入)78姓、暫住姓93姓……最近,一位家住浙江省溫嶺市太平街道 只讀過五年半小學的耄耋老人鄭祖元編撰完成了一本記錄反映溫嶺歷代姓氏概況的工具書,自費化了2000元印了100冊,分贈溫嶺市檔案館、溫嶺市圖書館、溫嶺市政協文史委等有關單位和同好。鄭祖元老人自少年時迷上姓氏學研究後,六十多年旁搜博覽,編寫了800多萬字共32 大冊的《中國古今姓氏志》,《溫嶺姓氏錄》只是其中有關溫嶺的一部分。

   鄭祖元今年86歲,他告訴記者,祖父鄭寒雲原是油漆匠,51歲時到海門改學照相,後來創辦了溫嶺第一家照相館“福肖照相館”,看到鄭祖元讀了五年半書後,祖父對他説:“不用想當差使(公務),不用想教書,門頭字(記帳)記得住就算了。”於是鄭祖元就輟學跟隨祖父習藝謀生。

   因家貧只讀了幾年書的鄭祖元卻非常喜歡讀書,鄭祖元在看了家裏的《説岳全傳》後看老版的《百家姓》發現,其中居然沒有“岳”姓,而增廣的《百家姓》卻有“岳”姓,問了祖父才知道,老版的《百家姓》是北宋時出版,增廣的版本是南宋時出版。他在看《三國演義》時,又發現裏面有沮授、審配、波才(黃巾軍將領)等十幾個《百家姓》中沒有的姓。從新老《百家姓》的對比出發,鄭祖元漸漸迷上了姓氏學。溫嶺名醫趙立民曾説“今已乏姓氏研究者,姓氏學幾成絕學“,鄭祖元萌生蒐集中國姓氏之志後,從此,即時時留心於姓氏之學,勤鑽苦研,寒暑不輟。他購買了《康熙字典》,經常到設在東門頭城樓上的縣圖書館借書,借閱唐代杜佑撰《通典》、南宋鄭樵撰《通志》、元初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合稱“三通”)、清乾隆時官修的《續通典》、《清朝通典》、《續通志》、《清朝通志》、《續文獻通考》、《清朝文獻通考》等古籍(以上稱“九通”)。他將其中有關姓氏方面的資料全部抄來,如在《清朝通志》中,他就找到了許多蒙古姓、滿洲姓。

   為了鑽研姓氏學,鄭祖元常常通霄達旦,抄書抄到大天亮。按他兒子鄭照的話來説,“舉凡有關姓氏之書籍,或購或借或抄錄,無不網羅,逢人必詢其姓,浸浸於此而不倦,畢一生精力,近七十年業餘時間,悉耗於此,僅文革時輟筆七、八年。”(鄭照《跋》)至文革前,鄭祖元已集得中國姓氏二萬有餘。可惜的是,他所收集的資料,“盡皆搜繳焚燬于文革之浩劫中,不能復得矣。”1976年文革結束後,鄭祖元又重新開始蒐集資料,但是有許多資料,再也難以借到、得到了。多年來,他自費購買了《二十五史》、《資治通鑒》、《中華大字典》、《辭源》、《廣韻》、《中華辭海》、《中華姓氏大辭典》等參考書,同時經常去圖書館,蒐集抄錄全國各地地方誌中有關姓氏學的資料,在讀書看報時留意未見過的姓氏。此外,每次選舉時,看到街上公佈選民榜,見其中有自己沒見過的姓,就隨手抄下來。但是重新蒐集僅得一萬八千余姓,“舉凡中國之古今姓氏,包括已消亡之古姓和各少數民族姓,單姓、複姓,見諸古籍、報刊者,無不竭力網羅輯錄,編成了 800多萬字共32 大冊的《中國古今姓氏志》,四十餘年來,不斷增補,數易其稿。該稿中,複姓自二字至十字姓均有,且數量不在少數。

   因為《中國古今姓氏志》篇幅太大了,這一巨著因財力缺乏等多方面因素很難出版,鄭祖元就根據兒子鄭照建議,抽取溫嶺本地有關的姓氏內容,輯集了11 多萬字的《溫嶺姓氏錄》先行而世,以不負一生之心血。這本《姓氏錄》以姓氏筆劃多寡為序,每姓首列讀音(包括中文拼音、反切、中文注音),次列姓源、郡望、由來、分佈、人物六項,共收錄了348姓。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