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臺灣

蔣介石生活25年的故居首度公開亮相

2011-01-10 10:14     來源:人民網     編輯:徐維彬

  1月2日,臺北士林官邸正館部分開放,蔣介石在臺生活25年的故居首度公開亮相。

  景色清幽,三面環山,易守難攻

  在臺灣,士林官邸幾乎盡人皆知,卻沒有多少人可以一睹芳顏。1949年,蔣介石抵臺後,先住在臺北市郊陽明山上的第一賓館,現稱“草山行館”。1950年3月搬入士林官邸。士林官邸原是一個園林試驗所,整個園區佔地25公頃,草木蔥蘢,景色清幽,且三面環山,易守難攻,這也是它雀屏中選的原因所在。

  從此,除了夏季到“草山行館”短期避暑外,蔣介石一直住在士林官邸,直到1975年去世。隨後不到半年,宋美齡即赴美定居。1986年她曾回臺參加蔣介石誕辰百年紀念,以及後來侄女孔令偉病危,宋美齡回臺期間都住在士林官邸。其他漫長歲月,雖然主人不在,官邸仍有專人管理維護。

  蔣介石在臺灣的行館,據1989年《自立晚報》報道,全臺灣應有47座。目前,大多已開放轉為他用。1996年,陳水扁擔任臺北市長時,也將士林官邸外園區解禁,供居民休閒踏青。不過,整個園區最為神秘的正館始終緊鎖大門。遊人僅能通過鐵柵欄看到綠樹簇擁下的灰綠色建築,隔著欄杆拍張照片而已,無法窺見當年蔣宋生活的真實面貌。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日,也是兩岸懷古思遠時,選在這個時候開放,主辦者自然別有深意。

  開放部分屬於接待區,裝飾中西交匯

  不過,此次開放的只是一層局部,面積不到全館的四分之一,屬於接待區。蔣宋居住過的二層臥室、起居室、書房及畫室仍是禁地。主辦方稱二層“物品多、空間狹窄,現階段基於文物保全、參觀動線較難規劃之考量下,暫不開放”。

  由於女主人兼設計者宋美齡從小在美國接受教育,士林官邸中西交匯。玄色大門鑲著金色獅頭門環,進門迎面是兼俱屏風功能的大型蟠龍吐珠木雕。

  穿過門廳進入穿堂,兩側設有紅木雕花太師椅,供訪客候見時暫坐。穿堂最引注目的是墻上宋美齡的畫作,一側是一組四幅的梅、菊、竹、荷,另一側是大幅的蘭花,據説是為蔣介石73歲生日時所作。國民黨黨史館館長邵銘煌介紹,目前挂在這裡的都是複製品。

  過穿堂是小客廳。一組白色沙發、茶几,壁爐上方挂著蔣介石母親王太夫人的畫像。小客廳旁邊是餐廳,陳設極為簡潔,除一張大餐桌和十幾把餐椅,別無他物。據介紹,這是蔣家日常聚餐或舉行宴會招待外賓的地方。

  邵銘煌説,蔣、宋均喜歡看電影,因為不便到外邊觀看,常把小客廳與餐廳合併,充當臨時電影院。因此,官邸當時還設有“電影科”,三個工作人員專門負責放映電影。蔣介石在日記中也常記錄看電影的心得,比如1963年曾觀看黃梅戲《梁山伯與祝英臺》。

  最後是大客廳,1952年在原建築基礎上擴建出來的,主要用於接見外賓。據説,尼克松任美國副總統時、艾森豪威爾任美國總統時,都曾在此做客,甚至下榻二樓客房。

  為了讓遊客盡覽無余,臺北市文化局把官邸曾使用過的幾組沙發都擺在大客廳。有中式的太師椅,也有西式沙發,大多為深紅實木配大紅飾面,襯上整片紅地毯,顯得喜慶而隆重。大客廳除了落地窗外,在四角還分別設計了圓形玻璃窗,外面的風景如畫映入眼簾。其中一面因為隔壁是壁爐,裝飾了一幅宋美齡所繪的蘭花,邵銘煌説,這是目前正館展示區唯一一幅真跡。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館中的裝飾瓷器多為“牛舌紅”色,只在大客廳的一角有幾隻青花瓷瓶。邵銘煌説,這是因為蔣宋均愛“牛舌紅”。不過,1991年,宋美齡黯然離臺赴美時,據説帶走了90幾箱的行李,包括書籍、衣物等各種生活用品,可以想像,留下正館內的這些物品或不便攜帶、或並非至愛。

  另一個特色是,邵銘煌介紹,正館幾乎每個房間都有壁爐,蔣宋在大客廳最常坐的地方也是壁爐附近。1975年4月5日晚蔣介石魂歸天國時,蔣經國匆匆趕到官邸,據身邊人回憶,他當時也是在壁爐一角暗暗抽泣。這個西式設計無形中成為蔣家很多記憶的組成部分。

  對於沒有開放的二樓,臺北市文化局提供了數張圖片及簡單介紹。臥室、起居室、書房等,多為中式木製雕花傢具,色調以柔和暖色為主,與一層的熱鬧大紅風格截然不同。

  多年神秘,遊人最想看的是安全通道、衛生間

  1月2日上午,臺北市政府為士林官邸正館開放舉辦了一場名為“關鍵年代的風雲史詩”的揭幕儀式。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臺北市長郝龍斌均出席並致辭。蔣介石的孫媳蔣方智怡也參加了開幕式,因為日前的蔣介石日記繼承權風波,她成為蔣家主張公開歷史的代表人物,不過,她並未現場發言。

  郝龍斌致辭時説,開放士林官邸,意在回到歷史現場,還原歷史原貌,讓人遙想發生在這裡的點點滴滴。不僅把此地作為觀光景點,更成為歷史回顧之地。馬英九則表示,既然蔣對歷史做了重大決定,當然也要負最大責任,認為要就事論事看歷史。

  時光流轉,今人怎麼看待這段歷史,很難説清。臺北市計劃今年上半年士林官邸採取免費預約參觀的方式,每天限860人參觀。1月2日開放的當天下午共發放260個預約號,市文化局原以為會一搶而空,未料,花了45分鐘才發完。文化局認為或許是宣傳不夠所致。不過,耐人尋味的是,在開幕式現場,兩位年輕的臺灣記者為宋美齡到底有沒有子嗣莫衷一是。

  不僅如此,一位早六點就排隊領取預約券的退休教師陸堅貞,對臺灣媒體表示,她最好奇的是故居到底有幾個不為人知的通道,因為聽説西安事變後蔣介石房間一定要有五個以上出口。一位臺灣媒體人説,對於士林官邸,他最想看到的是宋美齡神秘的衛生間。幾年前,臺灣記者到江西廬山“美廬”採訪,也是狂拍衛生間,與他的想法不謀而合。

  一位女性遊客最想看到的是宋美齡的衣櫃。因為盛傳喜愛旗袍的宋美齡,一直有一位專職裁縫,勤奮地為她縫製各種旗袍。宋美齡常用穿的旗袍並不多,可是卻喜歡把所有旗袍收集起來。如今旗袍雖然不在,衣櫃卻仍留存,可以一解外界好奇。

  當然這些想法暫時都不可能實現,因為衛生間、臥室都位於目前不開放的官邸二樓。

  蔣宋曾經禮拜的“凱歌堂”已對普通民眾開放

  開幕式結束後,郝龍斌、蔣方智怡、辜嚴倬雲等還來到士林官邸外園區的小教堂。這個名為“凱歌堂”的教堂,面積不大,卻不同尋常。蔣介石在南京時居住的“美齡宮”中有同名教堂,蔣家兒孫受洗以及長大後舉辦婚禮也都在這個教堂。

  蔣介石雖是受宋美齡影響加入基督教,但信奉虔誠,在士林官邸二樓的起居室裏,他除了供置母親遺像外,懸挂的就是孫中山先生和耶穌畫像。在士林官邸居住時,蔣宋也每週也到凱歌堂禮拜,相伴的還有張群等國民黨重要人物、蔣家知交。特別值得一提的,幽禁多年的張學良首次公開露面,也是在這個小教堂。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張學良接受宋美齡建議修習聖經,並由當時凱歌堂的牧師周聯華為他講解,最後受洗成為基督徒。外界猜測,一直積極幫助張學良解禁的宋美齡,在勸導張學良入教的時候,就為他設想了這一步——通過這種方式讓他自然地重現公眾場合。

  在凱歌堂,記者見到一位在此義務彈鋼琴40多年的老太太。老人已經90余歲。她説,周聯華牧師依然健在,也已步入90高齡。凱歌堂自宋美齡離臺,現已對普通民眾開放,每週日仍有主日活動。當年蔣宋就坐的首排兩隻大紅沙發仍在,張學良與趙一荻曾坐過的最後一排椅子也仍在,而故人已去。

  走出士林官邸是福林路,這條曾經號稱臺北最平整的一條路、曾經禁止閒雜人等通過的道路,現在人車川流不息。與士林官邸一樣,舊時王謝堂前燕,俱已飛入尋常百姓家。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