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大陸

廣州清代“世界首富”大宅成文保單位

2011-10-14 13:17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徐維彬

  清代“世界首富”的大宅是什麼模樣,市民有望在不久之後入內參觀。藏在海珠區南華西街巷陌高墻內的潘家大院,經文保專家呼籲多年終成文保單位,即將掀開蓋頭展開保護修繕。記者昨日獲悉,不久前潘家大院(正式名稱是“潘氏家廟”)已經被正式公佈為海珠區文物保護單位,其保護修繕方案已經提交給上級部門審批。在海珠區第十一次黨代會上,潘家大院的保護也首次列入今後5年的工作報告中,與大元帥府、十香園等歷史文化古跡的保護利用“齊頭並進”。

  大院面積縮水過半

  歷史上廣州十三行商人,曾與兩淮鹽商、山西晉商一起,被稱為清代中國三大商人集團,曾是近代以前中國最富有的商人群體。潘氏和伍氏被認為是當中最顯赫的兩個家族。據一位當時在華經商的法國商人發回巴黎的《法國雜誌》的報道:“潘家一家的財産比起西歐一個國王的地産還要多”,這是當時有史料記載的“世界首富”。

  而潘氏家族和伍氏家族都不約而同將家安在與十三行一江之隔的“河南”南華西一帶,建別墅豪宅。範圍包括現在的南華西街東部、龍鳳街南部乃至海幢街的西部,潘家祠道、伍家祠道等地名就是見證。不過,唯一保留下來的清代歷史建築,就只剩下位於龍武裏社區龍慶北的潘家大院。

  記者近日再次探訪平日大門關閉、藏在高墻內的潘家大院。儘管100多年裏經過歷次破壞,潘家大院的面積已經“縮水”了大半,但僅剩下來的東片部分仍然是大得驚人。記者粗略估算,周長就有150多米,現存的古建築約1800平方米。

  由於工廠和民居在老宅的基礎上加建了一間間的房子,使得現在的潘家大院內就像一個迷宮。“值得慶倖的是,這些後來加建的建築,並沒有破壞大宅的主要結構。”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歷經近200年滄桑

  昔日廣州人是用“鑊底都鑲金”形容這間大宅的奢華程度。如今,空空如也的大宅裏顯然難以找到這樣的印記,但從建造工藝和物料就可以看出:大宅的中空高度有八九米,屋樑楣樑上還保留著較完好的大型木雕和楣雕,精緻程度令人驚嘆;一人合抱粗的紅木柱經過近200年的歲月,至今也未被蟲蛀。大宅天井裏的麻石條,長六七米,沒有進行切割,可以想像當時工程的難度和考究。

  滿洲窗、百葉窗,在潘家大院內可以看到中西建築元素。廣州大學古建築研究所所長湯國華分析,以清代西關大屋格局為主的潘家大院摻雜了不少融會西方元素的“十三行特色”。在部分窗戶上安裝的木製百葉窗和西式吊頂就是其中的重要體現。

  將成海珠文化名片

  日前,海珠區公佈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潘家大院以“潘氏家廟”的名稱名列其中。這也是眾多文保專家呼籲多年的結果。海珠區文廣新局文博中心主任張曉東介紹,目前市、區兩級文保部門已經聯合製定了潘家大院具體的保護規劃方案,內容涉及對老宅建築主體進行保護修繕,該方案已提交上級主管單位進行審批。

  在不久前舉行的海珠區第十一次黨代會上,潘家大院的保護也首次列入今後5年的工作報告中,與大元帥府、十香園等歷史文化古跡的保護利用“齊頭並進”,作為南華西歷史文化街區的標誌建築群,將成為海珠的又一張文化名片。(文/記者廖靖文 通訊員丘珮)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