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大陸

張伯駒故居改建紀念館 八旬女為夙願舍老房(圖)

2011-06-21 13:30     來源:北京青年報     編輯:徐維彬

  “菊是傲霜梅傲雪,百花路上並先開”——什剎海湖畔的張伯駒故居將建張伯駒紀念館,落成後向社會開放。19日,這個紀念館的啟動儀式在故居的小院里舉行。

  “為了這個紀念館,我78歲的母親搬離了小院開始租房住了。”紀念館館長、張伯駒先生的外孫樓開肇說他想通過辦這個紀念館知道外祖父能夠向國家捐獻出大量國寶的原因和動力。

  ■後海綠叢隱蔽處 紅門待向賓客開

  什剎海後海南岸,一叢綠樹背後,一扇紅漆大門敞開著,門廊深處便是後海南沿26號院,張伯駒先生的故居。昨天下午3點左右,四名工人打掃著正在施工的小院。小院並不是北京標準的四合院,南北兩溜兒平房。院南的平房正中一塊匾額,上面寫著“張伯駒潘素故居紀念館”,幾字為書法家歐陽中石所題。

  匾額背後是伯駒先生和妻子潘素女士的生平簡介、歷史照片、作品圖片。此外,一塊1956年的“褒獎狀”也赫然入列,上寫“張伯駒潘素先生將所藏晉陸機平復帖卷……黃庭堅草書卷等珍貴法書等共八件捐獻國家化私為公……”“褒獎狀”的書寫及簽發者為時任文化部部長的沈雁冰。

  ■拆去新時物 換來舊情懷

  三間正房有著嶄新的復古隔斷,還有各種倣古的新家具。樓開肇說,若建紀念館,這些新物件大部分都會拆掉和搬走,以最大程度恢復張伯駒先生當年住在這里時的樣子。並且擺上伯駒先生和潘素女士的蠟像,以向公眾展示夫婦二人當年生活、創作的情形。

  據樓開肇介紹,按計劃,紀念館將在明年2月份、張伯駒誕辰115周年的時候落成,屆時將陳列張伯駒生前的起居用具、線裝書、畫案、文房四寶等物品。

  樓開肇說,這個紀念館是由他們和文化部直屬的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合作,由後者推動建立的。此外張伯駒故居的修繕工作曾經在2005年時得到了國家和北京市政府部門的支持。不過,他們現在最缺乏的依然是資金,也希望能夠得到社會各界的幫助。由于張伯駒故居此前一直由他的女兒張傳彩居住,屬于私宅,因此從未對外開放。

  ■八旬女為夙願 舍卻老房租新宅

  樓開肇的母親、張伯駒的女兒張傳彩已經78歲了。樓開肇說,給外祖父建紀念館是母親多年的夙願,現在為了這個願望,老人寧可搬離了老房子,到外面和兒女租房居住。“別人都覺得張伯駒的後人得有多少錢,其實我們資金現在真的挺困難。”樓開肇說。

  樓開肇說無論是他還是社會上的許多人都很難理解一點,那就是張伯駒為何會將那麼多的國寶級藏品無償地捐給了國家,不惜傾家蕩產,“這也是我在辦紀念館的過程中要去了解和探尋的,他們那一代老輩文化人的思想、心胸和風骨。” 滿羿

  ■攝影/本報記者 郝羿

  新聞鏈接

  與張學良、溥侗、袁克文並稱“民國四公子”

  張伯駒(1898-1982),河南項城人,生于官宦世家,與張學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稱為“民國四公子”,我國老一輩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鑒賞家、書畫家、詩詞學家、京劇藝術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曾任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國家文物局鑒定委員會委員,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副館長,中央文史館館員。

  張伯駒先生從30歲開始收藏中國古代書畫,當初僅為愛好,繼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為己任,經他手蓄藏的中國歷代頂級書畫名跡見諸其著作《叢碧書畫錄》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稱為“天下第一藏”。自20世紀50年代起,張先生夫婦陸續將收藏30年之久的書畫名跡捐獻國家,使這些文物成為博物館的重寶。陸機的《平復帖》、展子虔的《遊春圖》、杜牧《張好好詩》等古代書畫極品都是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