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大陸

泉州金紫楊氏家廟

2010-08-16 09:37     來源:泉州歷史網     編輯:徐維彬

  核心提示:金紫楊氏家廟經歷次修葺,辦幼兒園後,雖原貌不變,卻重新包裝。家廟祠門頂的“金紫楊氏家廟匾”被藏在天花板內。整座家廟頭未改(燕尾式的屋脊),面已非(祠門搭上鐵攔門),中國式的屋...

  位于三教鋪田中央米粉巷(今禮諒巷田仔墘18號),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1年)。由一大埕及兩進三開間帶兩邊護厝組成,佔地面積1.85畝。

  楊氏先祖楊元一同父楊安、子楊明珠,于唐·光啟(885~887年)初,在河南光州固始隨王審知(參見泉州歷史網www.qzhnet.com《泉州人名錄·王審知》)入閩。初居仙遊,楊安歿後,楊元一徙居泉郡南門外廿六都芙蓉里(今晉江羅山鎮後洋村)。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倭寇襲掠晉江廿六都,楊陽春之父楊敷剛歿。為避倭亂,楊陽春把家人疏散到郡城,而只身守櫬,後來被賊俘去。楊陽春時為當地名醫,倭酋誘脅百端,要他替寫文告,但他決不從命,最後遇害。而避難入城的楊氏家人自此始居城內靈慈宮溝。

  徙居郡城的楊氏家族在明末清初,登科蟬聯,楊陽春之子楊南宗,13歲就能作史論,“師甚驚服,日後文章尤長于經制”。南宗之子楊景辰,為明·崇禎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參見泉州歷史網www.qzhnet.com《泉州人名錄·楊景辰》)。

  景辰子三,長旬瑛,明·天啟丁卯(1627年)舉人,清·順治己醜(1649年)進士,歷官湖廣道禦史轉雲南道,庚子(1660年)按巡閩浙。次子◇瑛、三子勻瑛均以廩生蔭補中書舍人。

  家族興旺,開始謀地建祠。乾隆十三年(1749年)泉州洪水泛濫,族人楊孫舉、楊球英在田中央的三開張三落大厝及左右護厝被洪水衝倒,只剩中落及左護厝,無力起蓋。經協商,他倆把地獻出,條件是把沒塌圮的中落及護厝的瓦木搬移到黃門埕(今市工人文化宮西側)重新給予起蓋,以作居室。至此,楊氏家廟于1751年在田中央動工興建,落成後又置祭田,以供每年春冬二祭之費用。

  楊氏家廟一進的祠門頂懸有“金紫楊氏家廟”匾額,二進主祠的神龕中奉祀楊氏先祖的神主。

  魏、晉以後有金紫光祿大夫之官銜,即光祿大夫加金印紫綬。唐、宋此銜為正三品文階官,元代升從一品。明、清雖廢,但楊景辰官至高位,族人認為家廟再加“金紫”兩字雖是復古,但也當之無愧。

  解放後,祠廟歸入鄉財,祭事即廢。家廟先後為清正街道辦事處,夜校,民辦團結小學所用。“文革”中成為社辦工廠、源和堂蜜餞外加工場所,以後又由政府部門進駐。上世紀80年代後期,在此辦起幼兒園。

  金紫楊氏家廟經歷次修葺,辦幼兒園後,雖原貌不變,卻重新包裝。家廟祠門頂的“金紫楊氏家廟匾”被藏在天花板內。整座家廟頭未改(燕尾式的屋脊),面已非(祠門搭上鐵攔門),中國式的屋面,西洋式的房間與歷史名城似乎有點匹配。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