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店(華封)村黃氏祖祠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初建時只有頂廳,規模小且簡陋。明萬歷庚戌(1610年)擴建拜丁亭,直至康熙乙亥年(1695年),再增兩廊,才有現今的規模。祠宇年久失修,棟梁傾圮。清乾隆壬申年(1752年)重修,于1754年竣工。到光緒己卯年(1879年)又修整一番。新中國成立後,一度利用祖祠作為支援前線的糧倉。後來,在農村合作化時,生產隊用來作倉庫、分工及記工的場所。歷經“文革”浩劫,幾乎成為廢墟。後裔子孫,關心祖業,組織修祠籌建委員會,發動海內外仁人志士,慷慨解囊,于1987年寸白依舊,作一次徹底的維修,並延請名匠,雕梁畫棟,祖祠面貌煥然一新。
下店黃氏祖先來自河南光州固始(今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其一帶稱江夏郡。紫雲始祖守恭公,隋末隨父入閩, 卜居泉州西城門內,種桑養蠶,勤勞耕種,富甲一方。守恭公一生為人樂善好施,遠近鄰里都尊稱為長者。唐垂拱二年(686年),有一得道高僧匡護大師,深知守恭公厚道好佛,求其地建寺。傳說菩薩顯靈,桑蓮獻瑞,舍地為寺,號曰“蓮花禪寺”。直至唐開元年間,終于定名為“開元禪寺”,閩南之名剎也。匡護大師感念守恭公舍地建寺之美德,在寺的左邊建一座“檀越祠”,專祀黃守恭公,讓子孫後代入祠思敬,有善則揚,世代祭祀,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守恭公膝下有四子:經、紀、綱、綸,稱四安公。後復得一子,名緯,遂稱五安公。
守恭公在匡護大師的建議下,為子孫繁衍計,將長子經分居南安開拓;次子紀居惠安;三子綱入安溪;四子綸住于同安;五子緯棲于漳州韶安。五子秉承父訓,各奔他鄉,開拓發展。
下店(華封)黃氏一世祖聖林公為紫雲守恭公長子經公之裔孫,經公是南安開基祖。聖林公于明洪武年間(約1399年)從呂洋遷居下店,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二世祖華郊公;三世祖樸樹公:四世祖碧溪公。碧溪公有兩子。長子輔德公;次子三石公。五世祖輔德公傳處士公,處士公有三子:爵、齒、德,是下店長房、前園、長園、望溪的先輩;次子三石公生遯齋公。遯齋公生六子:禮、樂、射、禦、書、數,是下店上、下溪墘、三房、五房、六房、風吹古、晉江埕邊的祖先。二房、四房遷往臺灣、金門等地繁衍。歷經數百載,瓜瓞延綿,傳至今日已二十八世。下店聖林公子孫已有l萬余人,分布東南亞等地。
1999年2月21日(甲辰年正月初六),下店黃氏宗祠又舉行一次隆重慶典活動。國內的有晉、南、同、惠、金、臺、港、澳,旅外的宗親有來自星、馬、菲,遠至西歐、美國等地,不辭勞苦,遠涉重洋,組團回鄉。這是我宗繼清光緒己卯年(1879年)以來120年中的又一件大盛事。
泱泱江夏,源遠流長。下店祖祠,自建祠以來,歷經440年的風風雨雨。漫長的歲月,在子孫關心、愛護下,經前後五次重大修葺,大放異彩。下店人民歡欣鼓舞,笑逐顏開。子孫們牢記古訓: “近不失親,遠不忘本”、“忠孝廉節”、“禮學善政”。他們將懷著木本水源之念,發揚光大祖宗的豐功偉績。
下店老人協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