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住民命名文化相當多元,隨著主體意識建立,原住民開始向主流社會大聲喊出自己的名字,藤文化協會理事長馬躍?比吼指出,一九九五年姓名條例修正至今年三月底止,共有一千零一位原住民回復傳統名字。在原住民找回名字之時,外界也該開始學習了解原住民的命名文化。
當我們認識新朋友的時,會説“請問貴姓”,然而,在多元文化的寶島裏,原住民族各自擁有不同於漢民族的命名文化;一九九五年“姓名條例”修正後,原住民取得回復傳統名字的權利,有些原住民新生兒更是直接以傳統方式命名,所以名字只有姓氏的觀念,可能要改一改了。
以推動回復原住民傳統名字為宗旨的藤文化協會整理了原住民各族的命名方式提供各界參考,也讓臺灣社會認識原住民族命名文化之美。
泰雅族、太魯閣族與剛向“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提出恢復族名申請的賽德克族的命名方式大致相同,會在自己的名字後面加上父親的名字,特殊狀況也有加母親的名字,雖不硬性規定襲祖父母名,但一般會為男孩取以往頭目或勇悍者之名,為女孩取部落中溫順或擅長織布者之名。如原民會主委瓦歷斯?貝林,是子父連名。
阿美族命名除了承襲長輩的名字外,也常依出生季節或時刻命名,又因為阿美族屬母系社會,所以,在自己名字後面接父名或母名的狀況都有。如藤文化協會常務理事該映?犁百就是子母連名。
另外,有些人也會在名字後面加上氏族,而氏族是依祖先文化淵源分類而成,因此,像花蓮縣阿美族噶驲佤世代祖傳領域海域建設研究會理事長卬淖?彔禾?八丮羍尒?(Anaw?lo`oh?pacidal),就是自己的名字?父親的名字?氏族的名字(pacidal氏族意指“太陽子民”)。
卑南族中,每個家族都有家名,以往分家後會自創新家名,現在大多是沿襲原本家名,以卑南社為例,主要家族就有Pasaraad、Raera、Kadadepan等,家名起初是根據居住地和特徵所創造,例如Pasaraad家族是居住在兩條道路交會的三角頂點而得名,而卑南族的家族繼承是以母系為主,個人名的後面是加上母親的家名。
卑南族命名沒有硬性規定,襲用祖先名字很常見,但是朋友間多以綽號相稱呼,家中長輩才會以本名稱呼晚輩。如十九世紀末的卑南社女王Sirogo?Raera,就是自己的名字加上家名。
達悟族人的名字一生中要隨家族新生命誕生改好幾次,還沒生小孩的叫“希”?“自己的名字”;當爸爸後叫“夏曼”?“長子或長女的名字”;當媽媽的叫“希南”?“長子或長女的名字”;當(外)祖父母叫“夏本”?“長(外)孫或長(外)孫女的名字”。
所以,只要聽到達悟族人的名字,就能知道他(她)的輩分和大約的年紀,如原住民電視臺臺長希?瑪拉歐斯、作家夏曼?藍波安;然而,現行的姓名條例申請改名只能以兩次為限,無疑地局限了達悟族人尊重新生命的獨特命名文化。
達悟族大多會為新生兒創造名字,依照家族現況和對孩子的期待來取名,而且講究謙虛,不好意思取太驕傲的名字。
至於賽夏族,是唯一氏族名與漢姓間有音義對照的族群,例如“改擺刨”原意是“住在高處的人”,兩百年前就以“高”為漢姓。Babai氏族原意是風,漢姓就是風。Tanohera氏族原意是太陽,漢姓就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