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家譜知識

家譜價值

2008-05-29 16:18     來源:百姓家譜     編輯:賀晨曦
  中國家譜,於今人又什麼價值?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從存留至今的家譜疑信相滲、精華與糟粕同在現狀來看,家譜對今人具有以下兩方面價值: 

  1、家譜的歷史價值。作為家族繁衍、活動檔案材料的家譜,保存了歷代不同地區與世系活動相關的豐富資料,它對於相關學科,諸如社會史、移民史、人口史、地方史......等都具有史料價值,這已為眾多的有識之士所論證。幾十年前,史學大師顧頡剛識為:“我國史籍之富,舉世無比。然列入公認的官修正史,由於種種原因,自今論之,尚難允稱‘信史'。今青年治史學,當於二十五名外博求史料,取精用宏、成就當非前代所可比。而今我國史學領域有尚待開發的二個‘大金礦',即地方誌和族譜。它一向為治史者所忽視,實則其中蘊藏無盡有價值的史料,為‘正史'所難於悉紀而不為人所知者”。當然,顧頡剛所説的“忽視”狀況現在已有改變,重視家譜史料價值的學者已日漸增多,見諸文字者不少,勿庸贅述。作為史料價值,要在求真求實。儘管家譜修撰早有“信以傅信,疑以傅疑”、“循實記載”、“置諸闕疑”等主張,但是,出於種种家族利益的考慮和顯耀門庭的誘惑,譜學界的偽俗之風在每一朝代都存在,因此,用家譜史料,必須嚴格甄別真偽,不可全信全疑。 

  2、家譜的文化價值。家譜在我國源遠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中,已經形成有獨特內涵、浸潤著民族情愫的譜牒文化,它對民族的心理素質、價值取向、行為模式都發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説過:“中國人民説王道是順乎自然,換一句話自然力便是王道,用王道造成的團體便是民族”。中華民族就是在自己獨特的環境中,經過幾千年的蘊釀由眾多族源融合、自然形成的以漢族為核心的多元一體的偉大民族。相對獨立共同生活的地理生態系統,漫漫歷史長河的共同創造,彼此密切交往不斷分化和融合,形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也産生了千枝一本,萬水同源的民族凝聚力。 

  今天炎黃子孫已經走向世界,遍佈五大洲168國家和地區的海外華人已經超過5500萬。“我們是相同的血緣共有一個家,黃皮夫的旗幟上寫著中華。”儘管他們之中已有不少人入籍于所在國,但對大多數人來説,國籍認、政治認同的改變,並沒有改變他們的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據統計:1996年世界共有華人社團9255個,(世界性的華人社團就已超過70個)其中屬於親緣性的宗親社團佔了34%,有3147個。海外宗親社團是民族感情和民族文化凝聚的産物,他們有強烈尋根的願望,每當我們看到,一年一度,人們遠涉重洋,不遠萬里,漚庥于沮水之濱、橋山之巔的華夏始祖軒轅黃帝陵前,共告“五洲風雨疾,華夏有炎黃”,這就是“血濃于水”的情感。臺灣有一位研究神農文化的學者叫姜竹,他説:“臺灣同胎是非常崇拜炎帝的,那邊的炎帝神農廟有121座,每年神農聖誕日(農曆四月二十六日)總要進行一次祭祀活動,以表達炎帝子孫的愛國之心。目前,在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臺灣等地都有烈山宗親會,這樣,在海內、海外、香港、臺灣,炎黃兩帝已成為維繫中華民族情感的文化紐帶了”。炎黃共祖的文化認同,是以姓氏溯源的譜係為根據的,古老的《世本》和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啟其端,歷代的姓氏譜係揚其波,它深入人心,代代相傳,成了民族集體的潛意識,這正是譜牒文化所發揮的作用。   

  家譜的文化價值與歷史價值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從文化價值的角度考察,應該著重考察譜牒文化産生、發展的過程,現象、規律、社會影響和作用。譜牒文化有相對的獨立性,不能全用史料價值的標準來要求它。比如攀援歷史名人為始祖的現象,從歷史價值的角度考察是不可取的,但從文化價值的角度考察,它又往往起了名人效應,凝聚、鼓舞族群的作用。又如同宗共祖問題,從歷史的真實看,任何一個姓氏,其來源都十分複雜,歷代改姓、賜姓、冒姓層出不窮,欲求血緣的絕對純潔事實上是不可能的。作為已形成的文化認同是可鄧小平必深究和苛求的。所以今天的譜學,既要重視歷史價值的開掘,又要重視文化價值的開發,我們在實際運用中,更要注意發揮家譜在凝聚社會群體,增強民族凝聚力,為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為振興中華和促進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發揮紐帶和橋梁作用。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