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風俗禮儀

甘肅秦安羊皮鼓舞:遺存千年展西北神韻

2010-08-11 09:52     來源:中新社     編輯:徐維彬

  中新社蘭州8月10日電 題:甘肅秦安羊皮鼓舞:遺存千年展西北神韻

  作者 朱世強 石雅君

  蘭州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龐瑩對甘肅秦安羊皮鼓舞頗感興趣,遂成為它的一名研究者。她說,秦安羊皮鼓舞蘊含著遠古先民與大自然抗爭並為之奮鬥的精神信仰和價值取向。

  “當今遺存的大地灣地畫中,羊皮鼓舞的諸多舞蹈元素都記刻其中”,龐瑩日前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在秦漢宋時期,此舞蹈用來祭奠在邊陲秦安徵戰而亡的將士,隨著元明清三代的發展,逐漸演變成逢廟會、端午、秋收後的民間舞蹈。

  龐瑩介紹說,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持鞭,時而如巨龍般蜿蜒移動,時而按八卦圖陣往來穿插。如此富有律動的羊皮鼓舞,是以舞者人手一只用羊皮蒙制的鼓道具得名,並用牛筋做成鼓鞭。

  已有十余年表演經驗的“老戲骨”楊讓忠,14歲便在當地的王窯鄉嶄露頭角。他告訴記者,秦安羊皮鼓舞唱腔雄渾高亢,動作粗獷質樸、敏捷矯健,整個舞蹈節奏明快、氣勢恢弘,西北大地濃鬱的地方民族特色展露無遺。

  “近代以來,羊皮鼓舞越來越趨于大眾化”,對此熟稔的龐瑩說,現在,秦安羊皮鼓舞已吸收了多種藝術的精髓,在其原始舞蹈上加入了大量武術動作,以及高空翻筋鬥等高難動作。

  至于唱詞,龐瑩研究發現,其既有隨機創作,又有老調配唱,內容從“盤古開天”到“三黃五帝”,從中國的四大名著再到民風民俗,花樣翻新且通俗易懂。

  龐瑩認為,秦安羊皮鼓舞是在舉世矚目的大地灣文化發源地這一具有濃厚文化積淀的黃土地上產生、流傳並發展,涉及當地民風民俗、語言文字、飲食服飾、宗教藝術,以至于人們的價值觀念和精神風貌。

  盡管這樣,秦安羊皮鼓舞仍處在尷尬境地。龐瑩表示,秦安羊皮鼓舞在當地分布廣泛,幾乎覆蓋全縣各鄉鎮,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全縣各地的羊皮鼓舞傳承狀況好壞不一。

  秦安目前僅存30余表演藝人的現狀,同樣也令秦安縣文化館館長姚常道擔憂。他說,隨著娛樂的多元化,以家族世襲的秦安羊皮鼓舞受到挑戰。只有農閒時,老一輩的藝人才走街串巷表演。

  藝人雖然銳減,但每年農歷七至八月間,當地民眾仍墨守成規般維係著傳統習俗:各莊各戶殺雞宰羊,藝人甩開膀子敲打羊皮鼓,圍觀群眾人山人海……以此表達他們美好的心願。

  從祭祀邊陲將士到祈求五谷豐登、從簡單動作到多元文化的滲透、從以其養家糊口到一腔熱情……秦安羊皮鼓舞正悄然變化著。姚常道館長稱,計劃申報“非遺”等形式,對其進行傳承與保護。(完)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