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熱點聚焦  >   習近平訪越南新加坡  >   滾動播報  >   正文

中新關係為何能夠不斷開拓創新

2015年11月06日 09:01: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新華網北京11月5日電 在中國與新加坡建交25週年之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6日至7日對新加坡進行國事訪問。

  觀察人士指出,1990年正式建交後,中新兩國在政治、經貿以及人文交流等領域建立了深度合作,特別是兩國在政治上頻繁互動,經貿合作領域開拓創新。習主席此次訪問必將進一步推動中新關係進入新階段。

  【中新互動非常頻繁】

  長期以來,中新一直保持著頻繁的高層互訪。這一交流模式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已經開始,為兩國正式建交後的頻繁互動奠定了基礎。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李明江表示,從李光耀時代至今,中新高層間頻繁走動已成為傳統。“這不僅體現在最高領導層的交流上,兩國部長級別的互動非常多,新加坡領導人與中國地方官員的交流也非常頻繁。”

  這一説法得到新加坡人力部政務部長張思樂的認同。他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新加坡非常重視與中國的關係,政府中每一位部長級以上的官員都會負責部分與中國外交相關的工作,這足以證明新加坡對中新關係的重視。

  除了政治上的頻繁互動,中新合作的另一亮點無疑是經貿合作。兩國不僅開創了蘇州工業園、天津生態城等承前啟後的合作項目,在投資貿易、産業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展開了深入合作,更是在積極探討位於中國西部的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致力於兩國在互聯互通和現代物流業、服務業等方面開創新的合作模式。

  李明江認為,這體現出中新合作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即目光長遠。李明江説,一直以來,兩國對彼此的關係及合作領域的前景都看得比較長遠,而不僅僅是著眼于眼前的合作。為此,中新兩國建立了高層雙邊合作機制。

  新加坡還與中國7個地方省市政府建立了省部級經貿合作機制。其中,每年舉行的中新雙邊合作機制年度會議今年已經是第十二次召開,該會議也成為兩國高級官員同聚一堂,回顧過去一年成績、探討未來合作新模式和新領域的重要平臺。

  經過多年發展,中新經貿合作已成為雙邊關係的壓艙石和推進器,雙邊貿易額穩步增長。中國是新加坡最大的貿易夥伴,新加坡也從2013年起連續兩年成為中國最大海外投資來源國。據中國海關統計,2014年中新雙邊貿易額達797億美元,是1990年建交時的28倍。

  隨著雙邊經貿往來的發展,兩國在文化、教育以及旅遊等方面的互動也隨之展開。1996年,兩國文化部簽署了《文化合作諒解備忘錄》,此後,雙方在文化藝術、旅遊、教育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入。

  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文化參贊肖江華介紹,每年有數百個來自中國的文化藝術表演團體和展覽活動在新加坡亮相,在傳統的華人節慶日,新加坡也經常邀請中國的藝術團體和民間文藝人士赴新表演。新加坡旅遊局的數據顯示,2014年共有超過170萬人次的中國遊客來到新加坡。對新加坡來説,中國已成為僅次於印度尼西亞的第二大客源國。

  【中新合作潛力巨大】

  新加坡出於自己國家安全的考慮,在地區等問題上有自己的利益,但這些並未從根本上影響中新關係。李明江説,新加坡制定政策最主要的著眼點是維護地區和平穩定,這與中國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兩國在大的對外關係上是有契合點的。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院長楊賢表示,兩國之所以在短期內碰撞出巨大的火花,主要得益於坦誠相待、彼此尊重的溝通方式。“雙邊合作的目的是促進兩國共同發展,雙方彼此尊重對方的主權。除此之外,有效的溝通也保證了兩國之間合作的順利進行。當一個問題出現時,兩國會共同協作尋求解決。可以説,中新兩國為國家間的合作設立了一個很好的範本。”

  經過25年的交流、磨合,中新兩國已經達成很高的默契,並不斷延伸合作領域。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陳剛表示,建交25年來,中新關係也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他指出,在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雙方在人民幣國際化、中國資本“走出去”等方面都有合作潛力。

  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公使銜參贊鄭超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希望兩國能以中新建交25週年和領導人互訪為契機,全面深化兩國經貿領域合作,並以中新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為平臺,擴大雙方在金融服務、航空、運輸物流和資訊通信技術等領域的合作。(記者馬玉潔、包雪琳,編輯閆亮,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